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阅读《文物》1964年第3期,首先看到图版壹的金人张某《文姬归汉图》,吉林省博物馆藏。接下去又看到图版叁的宋宫素然《明妃出塞图》,选自日本1931年出版的《宋元明清名画大观》。这两张古画的十分相似,凡是看到图版的人,便能一目了然。苏兴钧同志在《记金人〈文姬归汉图卷〉》  相似文献   

2.
闫立群 《收藏家》2009,(4):11-12
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古代绘画珍迹,在清乾隆年间,空前规模地集中于清宫内府典藏。清王朝覆灭后,末代皇帝溥仪择其精要卷册1200余件盗运出北京故宫,将其辗转藏于长春伪满皇宫小白楼内,从此这批国宝书画在长春伪满皇宫小白楼内沉寂了13年之久。1945年8月,伪满政权随日本战败而土崩瓦解,这批书画或为溥仪所挟逃,或被伪满溃兵打劫,  相似文献   

3.
这几幅人物故事画,统属于同一主题"文姬归汉"图或"胡笳十八拍"图一部分。明代人也有把它简称作"胡笳"图的,如天水冰山录文氏记严嵩家书画目所截。原稿多出于宋人,后来不断临仿,并有所补充,是根据后汉蔡琰故事和她的自叙诗画成的。蔡琰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蔡邕因参预董卓政权,被王充下狱,请修后汉史不得,终于死去。蔡琰在兴平中也被侵入长安洛阳的羌胡骑兵掳去,经过了十多年后,在胡中已嫁了人,生育子女数人,到曹操当权时,因和蔡邕旧好,知道这件事情,特别派人携带金帛前往胡中把蔡琰赎回。蔡琰归来后,嫁给小官董祀。著有七言悲愤诗一首,又有作五言的,诗中必有一首出于后人附会。后人论断不一,近人分析论评较全面的有余冠英先  相似文献   

4.
汉长安城与《考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长山 《文物春秋》2001,23(4):50-53
汉——2000余年前亚洲最大的帝国——的历史,是从刘邦打败项羽、定都长安开始的。此后的200余年问,长安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东方世界散发着耀人的光辉。环视宇内,当时能够与之媲美的唯有西方古代罗马帝国的罗马城。缘此之故,后世的人学士纷纷对古都长安投以关注的视线,试图描绘出鼎盛时期大汉帝都的风景。被推定为魏晋时人作的《三辅黄图》、唐代韦述的《两京新记》、北宋宋敏求的《长安志》、程大昌的《雍录》、元代李好的《长安志图》、明代范守己的《雍谭》等,均是有关古代长安的地理名  相似文献   

5.
今年5月1日开幕的全国征集文物汇报展览,展出了一件宋人《百牛图卷》(图版陆)。这个画卷1960年在青岛发现,经书画鉴定家张珩同志搜集收藏。张珩同志去世后,由他的亲属捐献给国家。《百牛图卷》长207、高28.5厘米。绢本,墨笔。卷尾有朱文印半方,残留"戴"字。有署名为董其昌的题跋,云此卷为唐代戴嵩作,清嘉道中昆明收藏家萧大庸也做了这样的鉴定。但画卷的构图、造型和笔墨所呈现的时代气息,绢底的质地色泽,都断非唐代面貌,与唐韩滉的《五牛图》画风更迥然不  相似文献   

6.
嘉言 《收藏家》2002,(4):65-68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北宋第八代皇帝,宋神宗第十一子,初封端王。其兄哲宗崩于元符三年(1100年),因为无子,乃由赵佶继位,时仅19岁。他在位共25年(1100-1125年),先后建元六次: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他怠于政治,重用蔡京、王黻等人,横征暴敛,骄奢淫逸。他崇信道教,自称道君皇帝。由于宋朝政治腐败,军事无能,内忧外患不断。内激起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外引来金兵灭辽后南下攻宋。“靖康之变”(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两路进攻汴京,徽宗仓惶让位于其子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二  相似文献   

7.
郑威 《收藏家》2000,(1):18-21
钱选(约1235—1299年),字舜举,号玉潭,霅川(今浙江湖州)人。宋景定元年(1260)举进士,宋亡不出仕,遗民终身。工诗画,山水师王诜、赵伯驹,花卉法赵昌,人物习李公麟,又能自出新意,不为宋人法度所拘。《青山白云图卷》是钱氏传世著录有绪的名品之一。从现存同名的作品来看,有二件。一件为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博物馆所藏清人《扁舟诗意图卷》,引首长121、宽34.5、画心长98、宽34.5、拖尾长463厘米。绢心设色本。60年代从北京购入,保存极佳,前有梁文泓隶书五字“扁舟诗意图”(图一),后有雍正年间二十五人题跋。原定为禹之鼎所画,现各家众说纷纭。现存意见有两种,一将其列入假画真跋,另一种意见认为此画为雍正时期无名画家所作,虽禹之鼎印章似不真,但其二十五人所作的题跋皆真。今综该画、题跋及画中人物略加考证。  相似文献   

9.
故宫博物院所藏南宋僧法常《写生蔬果图卷》,纸本,纵47.3厘米,横814.1厘米,全幅画用水墨写生法,或断或续地画出了各种蔬果、翎毛、水族。这种画法,在我们所见到的宋以前绘画中,是一种风格新颖、独具面貌的作品。宋代画家,擅水墨者虽不乏人,但以水墨写意之法,描写花鸟、鱼虫而能形神兼备者,我们现在仅见到法常此画而已(图版肆——陆)。  相似文献   

10.
碑以汉末兴旺为例,认为不但要重视使用人才,也要重视培养人才,尤其要注意发现特殊人才。才智之士一旦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干,就应当象诸葛亮那样以天下兴亡为己任,鞠躬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明代书画家文征明创作的《真赏斋图卷》,考证“真赏斋”主人华夏生平及其书画收藏;同时结合此画创作的背景,论述明代斋室题材画的创作和《真赏斋图卷》的艺术特色、流传经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临流选石图》是一幅人物肖像画。图卷中有30余人题写了诗词、题记、题签。本文考证了像主的姓名、事迹,诗词、题记等作品的写作时间以及作者与像主的关系。并指出,图卷诗词、题记等反映了当时士人喜用室名、字号的风尚,对《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有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文史月刊》2009,(1):F0002-F0002
在有水面或光滑的地面等场景中拍照,这些反光体会映照出被摄体的影子。影子的清晰度,由这些反光体反光能力的强弱而定。如果反光体发生波动,影子会随之晃动,反光体波动强度的大小,同样会影响到物体影子的清晰程度。如水中倒影,水面波动大时,影子会被摇成碎影,水面波动小时,影子虽随之晃动,但形象仍清晰;若水面如镜时,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伟大的辛亥革命100周年。在革命最初的日子里,在江苏省会苏州,发生了巡抚程德全,清末状元、大实业家、立宪党首领张謇向清廷挑战性的奏疏,要求皇上“解除亲贵内阁”“下诏罪己”“提前发布宪法”。语气恳切而坚决。实际上已超越了君臣之间的规范.也可看作东南富庶之地的江苏响应此起彼伏,风起云涌的革命,率先独立的先声,一时震惊朝野。因此.客观地说这份奏疏应视作辛亥革命的重要文献,而它的疏稿真迹还具有相当高的文物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15.
汉班固墓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暖花开的时节,出扶风县城沿西宝公路东行,翻过浪店沟,爬上东边坡塬,顾不上观赏田园五彩缤纷的锦绣风光,来到太白乡肖家沟北,西宝公路南侧,我去拜谒了久久敬仰的班固之墓。这是一个距扶风县城十公里的偏乡僻壤,空旷寂寞的去处。我急急环视一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一米见方的雕刻着宝鸡市人民政府1983年10月所立的“班固墓”的水泥碑铭,将我的目光吸往一座与平民百姓坟墓大不了多少的小土丘墓冢上。啊。墓旁一切历史古迹荡然无存,竟是野草丛生,一片凄凉荒芜。此情此景,不由使我怅惆若失,亦不觉为此伤神。班固墓,呈圆形,直径6、高3米,墓前  相似文献   

16.
钱自在先生于1988年向山西省博物馆捐献物110件,这批物主要是瓷器和书画,而在书画中又以元代顾安墨笔《风竹图》和发僧《祇园大会图卷》以及清代伊秉绶《墨盆梅》最为珍贵。据目前所知以上三件都是孤本。其中《祇园大会图卷》尺寸之长,人物之多,描绘之精细,实属罕见,可谓国宝。笔对此卷作一浅析,请各位专家学赐教。  相似文献   

17.
汉吴王沟记     
<正>古城泰州,地处苏中平原,历史悠远流长。这里没有山,只有水。远古的泰州,其地理位置居于两淮的中部"东傍大海,北依淮河,南枕长江"构筑了特色鲜明的"三水文化"自然之美。泰州的水滋润了这方土地,养育了泰州的人民,书写了华丽的篇章。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封其侄刘濞为吴王。青年时代的刘濞是一个志大才疏、雄心勃勃的创业者。自立国广陵之始,他便充分利用了古海陵地区滨江临海,  相似文献   

18.
弘旿,清中叶画家,字恕斋,号一如居士,又号瑶华道人。系清康熙帝玄烨的第二十四子允祕之子。生年不详。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晋贝子。嘉庆十六年(1811年)卒。善山水花木,工诗词。弘旿所绘《都畿水利图卷》,纸本,浅设色,纵32.9、横  相似文献   

19.
铜镜是我国古代人们妆奁照容的用具 ,考古资料表明 ,它最早产生于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原地区普遍流传 ,秦汉时期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制镜高峰 ,在全国出现了多处制镜的中心。长安便是汉代制镜的中心之一。由程林泉、韩国河合著的《长安汉镜》一书 ,选取秦汉时期西安地区考古出土的铜镜为对象 ,进行年代学和类型学等的研究 ,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本书中的“长安” ,实指现在的西安和咸阳地区。这一地区在秦汉时期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咸阳是秦时的都城 ,西安是汉高祖刘邦建都的地方 ,名为“长安” ,因此这里便成…  相似文献   

20.
《文物天地》2021,(8):70-77
<正>《豳风》为《诗经》十五国风之一。据学者研究,普遍认为豳地在陕西旬邑、彬县一带。西周初年,周公遭管、蔡流言之难居东都洛阳,思周先祖公刘、太王为豳公,忧劳民事而作《七月》《鸱鸮》等。《七月》为《豳风》第一篇,为周公追溯后稷、先公风化臣民,建基筑业的功绩。《七月》共八章,每章十一句,叙写豳地男女民众一年的耕织、劳作和丰收等内容。[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