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从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编者)的外交关系恢复之后,许多印尼人(包括原住民和非原住民)都担心此举将促使印尼的华人又倒向他们的祖籍地。论据之一是:不久以前北京举办亚运会时,成千名华裔印尼公民  相似文献   

2.
1963年1月,印尼因反对英国主导下的"大马来西亚计划"而提出对抗政策。中国支持印尼进行对抗,并力主将印支问题与对抗问题联系起来,以此促进东南亚民族民主运动。在此期间,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对印尼的对抗政策进行了全面、及时和合理的评估,为中国处理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而印尼总统苏加诺认为印尼建国后其革命道路仍未结束,将"大马来西亚计划"作为东南亚地区的新殖民主义加以反对,同时由于印尼面临内部政治和经济困境以及外部美英等国的压力,在对抗问题上表现出一定的摇摆性。但随着1964年底马来西亚成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印尼宣布退出联合国并与中国签订了联合声明,强化了中国和印尼的关系,这对中国争取亚洲民族主义国家的支持、推进第二次亚非会议的召开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数以十万计的印尼华侨返回中国大陆。由于政治的原因, 他们与海外华人社会的联系一度中断。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 他们逐渐恢复了与海外华人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他们纷纷组建社团, 重拾失落的记忆, 再塑自我认同。本文旨在通过对北京印尼归侨社团的实地考察, 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归侨与海外华人社会关系的重建及其新的组织模式和认同特点。  相似文献   

4.
近百年来,孔子学说在印度尼西亚,特别在印尼华人界,有相当大的影响。尊孔者甚至把孔子学说作为宗教的教义,创建了孔教。孔教还曾获得印尼政府的确认。孔子学说在印尼的历史,不仅与印尼华人的生活与斗争密不可分,而且也是中国、印尼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就当代中国东南亚研究界而言,北京大学孔远志教授是位名副其实的印尼国情研究专家。他在印尼国情研究、中印(尼)关系史和中印(尼)文化交流史研究方面,成朱颇丰,声名卓著。我国著名东方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称赞:“孔远志教授精通印尼语言,又曾在印尼留学数年,对印尼的方方面面有深入的感性认识。他对中国史籍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像他这样具备众长的学者来写中国印度尼西亚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论文利用巴斯的族群边界维持理论分析了华人族群性的多个层面,并从原生性华人族群性、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念、语言和风俗习惯、民族主义等方面,考察了印尼华人不同层面族群性的历史变迁。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印尼华人族群性的行为体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21世纪后,印尼华人族群性的复苏,不仅是华人被压抑的族群认同的外在表现,更是华人追求享有与其他族群平等权利的重要体现。这种"再华化",与20世纪初以中国为中心、视中国为自己归属的"再华化"有本质区别。现在大多数印尼华人都已加入印尼国籍或出生于当地,在政治上认同印尼。华人文化的复苏和华人意识的觉醒,是为了凸显华人与其他族群的边界,表明华人族群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诉求。其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在印尼生存发展,而不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再华化"。  相似文献   

7.
在1953年8月至1955年7月阿里首次组阁执政时期,印尼政府对其对华外交政策进行了积极调整,特别是通过选派驻华大使、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开展两国外交会谈、协商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实现对华访问等重大外交工作,促进了两国关系发展。随着阿里内阁时期印尼对华政策的调整,中国也做出积极反应,不仅重新选派了驻印尼大使,而且周恩来还应邀访问印尼并出席了第一次亚非会议,期间双方在协商的基础上就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达成共识,同时中国正式提出支持印尼收复西伊里安,为朝鲜战争后改善两国关系以及中国与亚洲邻国友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8年4月26—27日印尼泗水隆重举行《郑和与印尼华裔穆斯林的昔日、现在及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该活动由泗水郑和基金会举办.应邀在大会上致词和宣读学术论文的有印尼前总统瓦希德、东爪哇省省长、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本国资深学者共20余人.到会听众多达两千余人.会议旨在探讨作为中国和平使者的郑和在七下西洋期间在印尼群岛传播伊斯兰教的情况,与15-16世纪爪哇九大伊斯兰教先哲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印尼客家人这一华人次族群为个案,以身份构建为视角,论文通过考察印尼华人再华化的内生动力,揭示了再华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复杂性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论文认为,再华化本质上是印尼华人在民主化改革后进行身份重构和争取合法权利的手段,其根本目的是赋予"印尼公民"以文化多样性和政治包容性的内涵。协调中国移民后裔与印尼公民这两种身份之间的关系,是印尼华人身份重构的根本任务。印尼客家人通过政治参与以及积极推动华文教育、华人社团和华文报刊的复兴,为再华化与印尼华人的身份重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印尼华人的再华化与身份重构都是未完成的事业,二者的未来走向既取决于印尼国内政治的变迁,也取决于印尼华人社会的选择与内聚力。  相似文献   

10.
印尼对华侨华入的现行政策国籍政策印尼对华人的国籍政策,对华人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战后初期,印尼刚独立,政府为了利用华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民族经济,放松了华人加入印尼籍的条件,当时接受印尼籍的华人仅100万,还有100万人是中国籍或无国籍者。50年代中期,政府为了限制华人在各个领域的发展,颁布国籍法,限制华人取得印尼籍。此外,中国和印尼两国政府于1955年签订双重国籍条约,到1960年12月25日才生效,规定拥有双重国籍的华人必须在2年内选择印尼籍或中国籍,尽管有种种限制,当时有80万华人选择了印尼籍。苏哈托…  相似文献   

11.
印度尼西亚是第一个未经谈判而直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但两国关系从建交到实现正常化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中国与印尼建交前夕,台湾当局曾尝试与印尼"建交",但印尼政府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决定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得到中国政府的积极回应。中国与印尼建交后,受国内政治环境和美国反共战略的双重影响,印尼政府刻意与中国保持距离,拖延派遣驻华大使,并屡次做出有损双方友好关系的举动,导致中国与印尼关系陷入"建而不交"的特殊状态。1953—1954年,印尼对华政策进行调整,两国实现互派大使,外交关系才得以走上正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印尼外交政策中对华人问题的考虑(1965-1997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5年至1997年是苏哈托真正控制印尼的32年,其间中国与印尼外交关系起起落落.双边关系的冷热都折射出各自内部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从中国对印尼外交政策来说,对印尼华人问题的考虑可分为三个阶段,包括改革开放前的冒进与偏激(1965-1979年);推动复交前的平和与务实(1980-1990年)以及复交后的淡化与消退(1990-1997年).对印尼华人问题的考虑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经过阶段性的改变和调整,直至脱钩,既是为赢得印尼的信任,也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3.
为弘扬华夏文化精髓,增进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友谊,推动两国在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2008年11月15日至25日,北京市文史研究馆与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印尼雅加达文化艺术中心和万隆马拉纳达大学成功举办了“中国传统书画展”。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的大力支持下,印度尼西亚于1963年在雅加达举办了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这次运动会在现代国际体育史以及中国和印尼关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冷战时期中国和印尼关系强化的重要体现,不仅打破了西方对国际体育赛事主导权的垄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同时为争取第二次亚非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印尼政府实行“印尼化”政策,引发一系列排华事件.1960年2月起,中国政府先后租用苏联等国的客轮,到印尼各港接运难侨回国.因租用外轮条件苛刻、费用高昂,中国辗转向希腊购买商船.这艘商船经过修理、改造,成为了中国第一艘远洋客轮,并被改名为“光华轮”.光华轮于1961年4月起,开始前往印尼接侨. 1966年4月,35岁的中国新闻社摄影部记者、印尼华侨张茂新,南下广州黄埔港.他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登上了停靠在珠江口的中国第一艘远洋船——光华轮. 来自新华社、中新社等新闻单位的记者,和中国华侨事务委员会(简称中侨委)的工作人员一起,组成了12人的接侨工作组,准备前往印度尼西亚,接运难侨回国.  相似文献   

16.
印尼国际郑和研讨会 2008年4月26日至27日,晋宁县考察团出席了在泗水召开的“印尼哈夷国际郑和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郑和与中华穆斯林的昔日、现在与未来”。参加研讨会的有中国中央民族大学林松教授、北京大学孔远志教授、中国驻印尼泗水总领事傅水根先生、美国总领事、东爪哇穆罕默德亚联会主席、东爪哇前省长、警察厅厅长等。同时,还有三千多学者,专家、事业家及华裔也出席研讨会。主讲人:马来西亚马六甲博物馆馆长陈达生,中华穆斯林社会名流潘仲元,,林松,  相似文献   

17.
论文梳理了印尼华人穆斯林社团的发展脉络;阐述了印尼华人穆斯林社团在反对种族歧视活动和社会慈善活动以及中印尼之间的宗教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认为印尼华人穆斯林社团在印尼1998年以来的民主改革新形势下有了新的发展。其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各种社会慈善活动,反对种族歧视,塑造华人穆斯林特有的文化认同,在中印尼宗教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窗口和示范作用,成为沟通华人社会与当地穆斯林社会、构筑多元和谐印尼社会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介绍及解读马来文《三宝垄纪年》与《井里汶纪年》这两部印尼早期华人留下的文献,本文力图说明15世纪初印尼群岛信奉伊斯兰教的热潮与郑和的鼓励和推动有莫大的关系。作者认为,在郑和下西洋前,闽南方言群(包括福建漳泉人和广东潮汕人)的私人海商在东南亚各港埠已拥有举足轻重的势力。在郑和的鼓励与推动下,来自云南的中国穆斯林曾在明朝初年大批地经由印支半岛进入印尼群岛。他们在印尼尤其是在爪哇岛华人中的统治地位曾维持了相当长的时期,直到淡目王国衰亡前夕,以闽南方言群体为主的非穆斯林中国移民才在爪哇等地的华人侨居社区中逐渐重新占据主导地位。在郑和及其助手的大力推动和组织下,明代前期的中国穆斯林以占婆为中心,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尤其是印尼群岛组成了自己的贸易和传教网络。在这一传播伊斯兰教的过程中,原籍云南但来自占婆王国的华人穆斯林曾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安溪籍的新加坡商界名人庸裕.是一位成功的实业家.更是一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致力于架设友谊之桥,促进中国与新加坡、印尼关系的发展.成为中国印尼复交的幕后人物,被誉为“民间大使”。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是印尼大多数人民所信仰的宗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在印尼开始掀起的民族独立运动中,伊斯兰教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印尼华人穆斯林虽然人数很少,却已融合在印尼的穆斯林队伍中。他们在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中,同广大印尼人民站在一条战线上;在加强印尼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中,已表现出对印尼民族的认同感和对印尼国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