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史上的满族是一个以渔猎经济为主,以农业、采集为辅的民族.在入关之前,满族及其先人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形成了喜吃猪肉、粘食、甜食与酸菜的饮食习惯;在婚姻和育儿方面具有骑射民族的特点.自入关后,与汉族杂居相处,其生活习俗对北京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满族心理学是满族研究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目前在满族研究中对满族心理的研究还很少,文章强调了研究满族心理学的必要性并分析了满族心理学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提出研究满族心理学应该遵循的原则,最后介绍厂研究满族心理学可以凭借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满族传统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中,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印记,有些至今还散发着进步文明的光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活化石”;而今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它却急剧消失和埋没;加强对满族衣食住行,生活习俗的搜集整理研究,具有保护文化、承载文明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1621年,满族从山区迁移到平原地区之后,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经济上由采集狩猎向农业生产的转变,社会生活的日益军事化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兴起诸方面。满族人民在这里艰苦创业,不怕牺牲,勇于学习,为后来入主中原奠定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在东北民俗生活场域中,满族风俗对东北作家群创作有重要影响.满族风俗成为东北作家群创作的生活场域.满族风俗成为东北作家群描写的主要内容.满族风俗与东北作家群创作具有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7.
满族歌谣,是满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族及其先人的口头诗歌创作。它以自己丰富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风格、浓郁的民族特色,在满族人民中世代流传。它是满族民间话语的集中显现,由满族歌谣的流变、满族歌谣在本民族的定位两大方面,让我们走近这个民族,对其做近距离观照并与其对话。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满族社会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清朝满族定居乌鲁木齐,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其间经历了清代、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乌鲁木齐满族在人口、政治经济、风俗等方面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同时,为乌鲁木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满族民间故事中的众多英雄故事基本上是由神奇诞生、惩恶除魔、难题求婚等一系列基本母题所构成的.满族民间英雄故事无论怎样千变万化,都离不开这几个基本母题,或是侧重表现这几个基本母题的不同方面,或是由这几个基本母题叙事顺序的变化所组成.满族神话叙事中神的诞生、历险与胜利的原型模式转换到满族民间英雄故事中就成了这些母题,形成了一个母题链.从奇特的出生到不凡的经历,英雄的一生都被赋予了传奇般的叙述,从而凸显出英雄的神性,反映了满族人朴素而睿智的思想和丰富而无羁的想象. 相似文献
10.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青海地区生态优势、环境价值明显,但是其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问题突出.因此,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推动青海可持续发辰、构建和谐青海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祠堂数量、捐献族田人数以及土改调查的族田量分别对近代安徽族田的分布状况进行考察,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勾画出近代安徽族田分布呈现自南部徽州山区向淮北平原地区递减的总体态势及其起伏.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生产力概念把生产力定位于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对此应当给予新的思考和阐述。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里,生产力范畴不只是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还应包括人类保护、建设自然的能力;生态环境应该是生产力结构中的基本要素之一;生态建设应成为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青海民族宗教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是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信仰宗教,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民族宗教工作在全省工作大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坚持从青海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与宗教政策,不断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巩固和发展党的爱国统一战线,坚决抵制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活动,不断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切实做好青海的民族宗教工作。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哲学前提、科学的理论渊源、坚实的实践基础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完全符合人类发展的共同意愿,是指引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DUNCAN BELL 《International affairs》2006,82(3):493-510
The disciplinary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R) has been marked by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ose who believe that the study of politics can and should be modelled on the natural sciences, a position defended most forcibl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ose who have dissented, viewing this ambition as methodologically unjustified and ethically undesirable. But the scientific template against which to judge such claims is constantly shifting. In this article it is suggested that mainstream IR theorists are likely to turn increasingly to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for inspiration and intellectual legitimacy. Some of the possibilities and problems involved in this move are explored, focusing in particular on the prominent role played by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 variety of reasons are offered, political and theoretical, as to why IR scholars should be extremely wary of looking to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to provide universalistic accounts of human behavioural patterns.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