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性签名     
《南京史志》2014,(7):63-63
有对象的才是跨年,没对象的那是熬夜。 如果有一天我屏蔽了你的朋友圈,请不要问我为什么,我只是买不起你卖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我很晚才得知马丁·加德纳去世的消息。 最近在翻译一本他作序的书,每天带在身边,上下班坐地铁时都读上一段。世界杯开幕那天,约了帮朋友到麦当劳熬夜看球。一位北大数学系的朋友翻翻那本书,指着封底马丁的名字告诉我:弓公已于上月仙逝。我无法接受,以为是在骗我.直到朋友用手机查到网页给我看才死心。  相似文献   

3.
心曲 《南京史志》2014,(1):64-64
正亲爱的心曲姐姐:你好!我是高一新生。到了高中,各方面真是不适应。学习时间很紧,周六还要上课,小休休息一下午,大休休息一白天,晚上还要上晚自习。每天晚上下晚自习了,住宿的同学还要熬夜看书,我们走读的回家洗洗吃点东西  相似文献   

4.
帽子戏法     
对于我那颗疏于保养的脑袋来说,帽子是不可或缺的社交道具。临时约会来不及营造发型,戴顶帽子就可以掩饰那该洗而未洗的一团乱鬃,帽檐还顺便地把昨晚熬夜派生出的黑眼圈巧妙地  相似文献   

5.
韩艳 《神州》2011,(28):31-35
作为一个球迷,除了看世界杯和欧冠,工作繁重的IT男小刘已经很久没有熬夜看过电视节目了,但是湖南卫视的一部独播剧《步步惊心》却把小刘的曾经"健康"的生活节奏完全打乱了,因为他成了该剧的"铁杆追  相似文献   

6.
今年大年初一一早,我又开始做新年计划:每天抽出一小时学英语.每个星期去两次健身房,三个月内学会剪辑视频,等等。我也要买几种设备,买台高级电脑,请个专业外教……忽然之间,我回忆之前的光景,陷入一种反思。去年,我加班熬夜发福了不少,在小区办了张健身卡。专业跑步鞋、高端运动服、名牌蛋白粉,一天之内,统统置办齐全,我脑海里都是蜕变的自己。然而真实情况是,第一天去健身房,刚锻炼10分钟,我就气喘吁吁。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足球如果能像57年前我们学校那样认真较劲,恐怕早就进入世界强队之列,出现在一次次世界杯上了。在熬夜看南非世界杯,享受足球盛宴的日子,我想起了从贵阳日报传媒集团主办的《新世纪体育报》2月24日A8版读到的一篇题为《贵阳曾经有支星火足球队》的文章。其中说道,上世纪50年代,在贵阳市简陋的六广门体育场,经常活跃着一支少年足球队——贵阳星火  相似文献   

8.
正1943年10月30日,36岁的萧军照例起床先写作。或许是昨晚熬夜的原因,他花一早上才将小说《第三代》第八部第五章勉强收尾。"再有几万字这部小说就完稿了……"萧军停下笔,叹了口气。延安形势变化太快了,"整风"、"审干"、"抢救",应接不暇,生产自给如火如荼,自己反成了招待所的"闲人"!"小鬼"被裁撤,鸣儿刚两岁,孕妻又快生产,家庭琐事焦头烂额。"我一切是在压抑中生活着!"他有些焦躁地想着。这时吃饭  相似文献   

9.
春节传说     
《丝绸之路》2006,(1):60-61
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熬夜迎接新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10年过去,姚勇感叹现在的社会要的是钱。临近下班的姚勇疲态尽显,不时摘下眼镜狠狠地揉搓眼眶;尽管如此,面对镜头的眼神还是有些失去焦点。每天精神高度集中地工作以及经常熬夜写代码,让“疲惫”成了这个32岁IT青年的常态,一如其他所有努力拼搏、处于创业阶段的IT人士。姚勇留着长发,这可能是他“IT青年”形象的唯一“破绽”。若干年前,他曾甩动长发,用吉它弹出令人兴奋的音符,引发  相似文献   

11.
张大欣 《世界》2005,(1):11-12
一想到过年,内心深处最纤细的情感总是被家的温馨所拨动,无论是家门上大大的“福”字,还是一桌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抑或是熬夜守岁时窗玻璃上厚厚的冰花,这一切萦绕在心头,升腾,升腾,幻化成一片相思,幻化出大大的两个字——回家,于是,中国人的春节成了一段永远走不完的归乡之路。  相似文献   

12.
夜已深了,窗外正下着雨。现在的您,应该正坐在从北京回来的列车上吧。去北京旅游一星期,在一年多以前,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为我的缘故。直到我考上大学,您才终于有了这样的自由。自由?说得容易。做母亲的,哪里会有真正的自由!我已经看见您的苦笑了。在北京的这几天,您大概每天都会关注天气预报,看看南京是晴是雨,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您大概常常惦记着,我有没有熬夜,是不是该添加衣服了。母亲和孩子,就好像放风筝的人和那风筝,无论那人走到哪里,也不管那风筝飞得多高多远,总有一根线将他们牢牢地紧紧地拴住,怎么也分不开的。您的生日又快到了,我又在发愁该送您什么才好。真是惭愧,几年了,我总是送您一朵鲜红的康乃馨。而就是这样单薄的、并不太美丽的一朵小花,却总让您感动得几乎落泪。那几天,那花就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绽放着,绽放着,直到枯萎。母亲的要求,真的就是这么低的吗? 总觉得有些话是想说的该说的,可是往往话到嘴边,却总是开不了口。也许有时您  相似文献   

13.
杨银禄 《文史精华》2009,(11):21-32
一日生活如此过 江青由于植物神经衰弱和多年养成的习惯,晚上难以正常入睡,她喜欢熬夜,用各种方法打发时光。她和常人的生活习惯正好翻了个个儿。就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她的起床开始说起吧。在正常情况下,江青每天下午1时左右醒来,先是打几个慵懒的哈欠,再象征性地张开双臀,做两个扩胸运动,然后准备起床,  相似文献   

14.
追忆父亲     
刘爱琴 《神州》2008,(12):58-59
1949年7月,快到放暑假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苏联呆了10年。我从专科技术学校毕业后我于是继续上学,还是回国参加工作有些犹豫。按苏联的规定,是要分配工作的。毕业前夕,我写了一个申请,要求不要分配我工作,毕业以后回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2007,(9):77-77
又一个长假来临了,闭上眼睛脑涨中到处是高山丛林、碧波荡漾的景象……轻松悠闲的日子多好呀!不过,经历过熬夜、蚊虫、曝晒等户外出游考验,容颜“受损”在所难免,也许还会满脸长出痘痘,现在好了,只需按照以下的提示去做,你的面子问题绝对有保证!  相似文献   

16.
刘德有 《百年潮》2011,(3):12-19
我最早参与对日工作是1951年春,在我的家乡——大连。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大连就成立了人民政府,并创办了人民政府留用日本技术人员子弟学校——大连日侨学校,我被派到这所学校教中文。这便是我从事对日工作的开始。 1952年12月,我被调到北京,参与了面向日本的综合性杂志《人民中国》的创办,从此开始了我长达12年的笔译和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17.
广州地方志事业20周岁了。我个人从事地方志工作也11年了,如果把1986年参加荔湾区档案局的工作算在内,我从事荔湾区的历史研究工作也差小多20年了。岁月不饶人,后浪推前浪,我离开地方志工作岗的日子也许不远了,但十多年来地方志工作中一些难忘的往事仍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使我对地方志事业由心底冒出眷恋不舍之情,写志是不宜抒情的,但回忆写志的经历,我难以不动情——  相似文献   

18.
1936年9月21日,我出生在黑龙江省双城镇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个铁匠,全家7口人生活极为艰难。在我小学毕业后,于1951年9月统一分配到沈阳参加了工作。让我感到非常幸运的是1954年初我被调到伟大领袖毛主席身边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基本上掌握了主席的生活习惯,主管领导对我的工作表现都比较满意,尤其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总是表扬我,说我直爽、诚  相似文献   

19.
程毅中 《世纪》2020,(3):46-48
24年在文史馆重度青春我在中华书局退休之后,于1995年12月应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这对我来说,是我为人民服务、报效祖国的一个新岗位,也给了我继续学习、继续工作的好机会。因为我多年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履职后馆领导就分配了几项工作给我。一是协助吴小如先生编内刊《诗书画》的文字部分;二是参与审读《世纪》的清样;三是承担了馆员文选《崇文集》初编和续编的责任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30年代,张仲鲁先生任河大校长时,我是河大附中的学生。我和仲鲁先生是在1965年相接触的。那时,他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在开封主持文史资料工作。1965年初秋的一天,梁建堂。同志在街上遇到我说,张仲鲁先生想找我谈谈,请我到市政协去一趟。过了几天,我便如约前往。仲鲁先生那时住在开封市政协一个两通间的房子里。我进去时,他正伏案工作。听我报了姓名,他连忙放下笔,热情地招待我,关心地问我解放后的工作生活情况,并把他近年来的工作生活情况也简单地告诉了我。那种恳挚的态度,就好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他说,周总理非常重视文史资料工作,撰写文史资料就是落实周总理的指示,也是我们对社会的具体贡献,并提出要我写一篇有关《河南民报》的资料。这时,我才知道,仲鲁先生事先已了解了我的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