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北联大,即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创立的一所与西南联大齐名的综合性大学。其前身为1937年9月成立的西安临时大学,主要由当时为躲避战乱而撤离平津地区的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北平研究院,以及此前已撤离至西安的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焦作工学院等院校合并而成。1938年3月,由于日寇逼近西安,西安临时大学又奉命迁往陕西汉中,并于当年4月正式改组成立西北联合大学。此后A1938年7月至1939年8月,西北联大又陆续分立为国立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大学、西北医学院、西北师范学院五校。虽然西北联大两迁办学的时间不长,但它却在特殊时期保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火种,对此后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物》1951,(10)
(甲)简史:一九三七年秋,芦沟桥事变后,国立北平大学、师范大学及北洋工学院在西安合组西安临时大学。因各校原藏图书均未运出,乃在西安、汉口、长沙及香港等处,极力抢购中外图书,筹设了一个小规模的图书馆。其后校址迁到城固,改名为西北联合大学。一九四○年夏,该大学又分成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医学院及西北师范学院等五个独立的院校,所藏图书  相似文献   

3.
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于蒋介石对日寇侵略取消极抵抗政策,致使祖国大片河山陷入日寇铁蹄之下,迫使沦陷区一部分大学、中学迁入内地。1938年3月,随着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院校组成的西北联合大学从西安南迁汉中之后,京、津、豫、晋和西安等地大批中等学校也陆续迁驻汉中。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大批高校内迁,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迁入西北,几经波折,最终落脚甘肃兰州,成立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本文主要关注的是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师生们是如何逐渐适应这段充满艰辛的迁校岁月,从被动适应到主动热情,这是一条复杂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1939年9月.以北平师范大学和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为基础组建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在陕西城固县独立设置,定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国力西北师范学院在兰州筹设永久性校址,学校陆续前往兰州办学。  相似文献   

6.
刘基 《丝绸之路》2014,(20):5-6
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端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当时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其后演变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7月,更名为围立北京师范大学。1931年2月,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成立。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奉命西迁,与同时期西迁的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等院校组建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4月,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10月,西北联大第四十五次校常委会议决定,以“公诚勤朴”为联大校训。根据西北联大黎锦熙教授的解释,其中“公”是天下为公,“诚”为不诚无物,“勤”是勤奋敬业,“朴”即质朴务实。这是对传承文明、发扬民族精神办学目的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7.
光阴荏苒,著名教育家、书法家,原西北师范学院副院长马竞先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5年了。他一生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他留给世人的书法遗墨,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陕西机制面粉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不但体现出厂数多、规模大、产量丰、人员多、地域广等特点,而且是在中国面粉业整体衰退中逆势而起,在"危机"下实现"转机",从而基本确立了陕西在西北机制面粉工业中的中心地位。究其原因,则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背景下,西北的地位陡然上升,开发西北热潮涌动,西安政治地位亦随之提升;陇海铁路相继通车至西安和宝鸡,起到了基础性带动作用;工厂内迁带来了设备、技术、人员等,刺激了新厂的建立并保障其正常运转;大量的内迁人口进一步扩大了面粉市场;小麦的稳步增产则为面粉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供应。  相似文献   

9.
钱亦农 《人文地理》1986,1(2):49-49
西北地区五所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学术交流与协作会议于1986年8月17日至24日在乌鲁木齐首次召开。会议由新疆师范大学主办,出席会议的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学院、宁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以及西安外院人文地理研究所和西藏大学地理系共36名代表。  相似文献   

10.
巴斯 《钟山风雨》2012,(1):55-57
抗战时期,中国高校内迁一般都采取单独迁徙的形式,如中央大学;但是也有一些学校采取了联合迁徙与办学的形式,先后诞生了几所联合大学,即西南联合大学、西北联合大学、东南联合大学,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值得关注的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11.
西北联合大学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作为在抗战期间由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北平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内迁西北地区后组建的大学,存在时间仅一年零四个月。时间虽短,但西北联大鲜明的育人特色、教师高尚的道德操守和学生笃学力行的个性之美,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由西北联大衍生出的众多高校的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汪洪亮著,中华书局2020年出版,28.2万字,68元抗战时期中国高校内迁导致高等教育与学术地图的显著变化。既有研究大多关注西南联大、西北联大,而对成都华西坝教会五大学(包括东道主华西协合大学和内迁的金陵大学、齐鲁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这个曾被称为"华西联合大学"的办学联合体则较少措意。出于"抗战建国"须认识边疆之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51,(10)
本馆成立于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当时由华北内迁的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学院在陕西城固古路(土狊)天主教堂内合并为西北工学院,四个工学院的图书馆也合并为西北工学院图书馆,以教会的小经堂为馆址。抗日战争胜利后,于一九四六年春天,随同学校迁来陕  相似文献   

14.
严允 《南方文物》2005,(1):101-104
武宁,地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3600平方公里,南有九岭山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山区资源丰富,原野四季葱绿,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30多万人口,为赣西北望县之_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相似文献   

15.
论抗战时期医学高校的迁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企图摧毁中国教育事业,对高等教育机关狂轰乱炸,使中国高等教育蒙受了巨大损失。为保存中国教育实力,国民政府教育部作出内迁的决策。据此,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也对医学高校的内迁作了规划,并以这次内迁为契机,对西南、西北及华中地区的医学教育加以了重视。随着国府的迁都重庆,四川成为了抗战后方重地,为此,有不少高校迁往了四川,其中医学高校就有12所。这些医学高校在四川的建设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四川的医学教育事业,并为四川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正> 为庆祝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八十华诞暨从事学术活动六十周年,5月24日至28日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安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在古都西安联合举办了一次规模盛大的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来自北京、上海、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浙江、安徽、广东、四川等地的70  相似文献   

17.
徐诵明两卷《病理学》半生坎坷志倾心教育路桃李满天下无论在日本,在北平还是在西安,那所仅存年余的西北联合大学——您深刻明白旧中国的病根究竞源自哪里您始终坚信一个民族的康健需要的是自由民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文物》1951,(10)
(一)沿革——本馆创始于一九三五年,是时本院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初由前上海劳动大学移来旧书数百册。一九三六年图书数量激增,一跃而达三万册。充实设备,始具雏形。一九三八年本院改组为西北农学院,由前西安临时大学移来中文书八十七册;抗日战争期间增添书数寥寥。在反动派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大学的国文教学是我国语文学科教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和阶段,国立师范学院作为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学院,其国文教学具有当时大学国文教学的共性和自身独特的个性,研究国师的国文教学,可以启示今天的大学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20.
抗战军兴,上海光华大学在成都设立分部。分部校政由光华旧人主持,创办经费多得川人捐助,校董亦大半川籍。光华和教育部部长陈立夫毫无渊源,政府资助不足,学校只得征收高额学费。征费之举引发学潮,川籍校董邓锡侯、向传义等地方势力支持学生,并顺势接管学校。从此,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成为一所地方化的学校,并于其后被改组为成华大学。内迁高校的地方化与地方高校的国立化路径相反,实为地方针对内迁高校或中央反向扩张教育权力之举,研究此一问题足以加深对战时中央、地方以及内迁高校三者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