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世界》2010,(12):184-191
在葡萄牙,青花成了生活的背景。各色精美、古朴、明净的青花瓷砖画镶嵌在教堂外墙上、民居大门旁、餐厅的座椅后。当这些平时谦逊宁静的蓝色汇集在一起,你会发现,它们拥有了令人沉醉的强大气场,瓷砖壁画已融入了葡萄牙血液之中。葡萄牙人就是以它为背景,欢笑、哭泣、拥抱、亲吻、道别,自如生活。那些流畅斑斓的瓷砖画。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瞬间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2.
徐子明 《丝绸之路》2012,(10):70-72
古建筑壁画即泥水画是由宫廷壁画发展演变而来的,是宫廷画师自两宋时期壁画衰退以后的“营生活计”。罗定有过千处的古建筑将泥水画作为建筑的附饰部分.其艺术水平在晚清至中华民国中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本文以罗定古建筑泥水画为例,对古建筑泥水画的表现手法、题材内容及其艺术价值等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夏更起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237(1):104-116+134-135
本文以文献和实物为根据,探讨了画珐琅器研究中三个互有关联的问题:一是清代北京确有民间作坊制造画珐琅器,其作品混杂在传世的画珐琅器中;二是宫廷画珐琅器的制造时限为康、雍、乾三朝;三是宫廷画珐琅器的做款规律,并由此明确官造画珐琅器和民造画珐琅器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考古》     
《中国文化遗产》2008,(6):111-111
巨石圈阵,新石器时代土耳其人信仰的中心地带 风蚀的柱子上.一头公牛、一只仙鹤与一条狐狸雕刻在一起。在土耳其东南部哥贝克力山丘一带.这样的石柱还有十一二根.它们均由新石器时代的土耳其人建造并矗立起来。当地媒体称之为”土耳其的史前巨石柱”.  相似文献   

5.
宋方昊 《民俗研究》2016,(4):129-135
嘉兴灶头画,又称"灶壁画",其题材类型多样,纹样丰富,在制作的时间、方式上均有一定的习俗规制,是地方民间祭灶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地方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嘉兴灶头画不仅仅只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集祭祀性、装饰性与象征性于一身的日常生活用品。其传承与演进,反映了民间工艺美术与地方民俗文化的深刻关联。  相似文献   

6.
万新华  孙琦 《收藏家》2003,(8):18-22
陈洪缓(1598—1652年),字章侯,幼名莲子.号老莲.浙江诸暨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宦世家.自幼勤奋好学,显示出非凡的文学和绘画才能.传说他4岁时就在新刷粉墙上面了十尺长的关公像:“逋四龄.过妇翁家.见新垩壁,登案画关壮缪像,长八九尺.盖绘事本天纵也。”10岁时,杭州著名画家孙(木犬)、蓝瑛见其画,惊为天才.预言他的成就将超过吴道子和赵孟頫:“使斯人画成,道子,子昂均当北面,吾辈尚敢措一笔乎?”后来.年少的陈洪绶拜孙(木犬)、蓝瑛为师学习花鸟,山水。  相似文献   

7.
白芳 《收藏家》2013,(10):9-15
四.外销画 外销画产生并兴盛于十八、十九世纪,集中在广州十三行(今文化公园)一带。为迎合西方社会热衷“中国趣味”的风尚,广东画师采用西方的绘画颜料和技法,绘制带有中国风情的图画,销售给来华的洋人。外销画绘画种类多样,有布本油画、象牙油画、玻璃油画、通草水彩、纸本水粉、线描画等。  相似文献   

8.
万新华 《南方文物》2015,(2):176-180
<正>元代,画竹之盛为前代所无,画竹风格也五彩纷呈,但画竹的大类中也有许多细微的讲究。比如有专画双勾竹,青绿设色,细笔渲染;也有专画水墨竹,"大笔儒染何淋漓",是写意墨戏的风度。李衎(1244~1320年)则为水墨竹之泰斗,挥洒自如,风度翩翩,足以让后人叹服。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燕(今北京)人,早年在太常寺充当小吏,后累官至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晚年以疾辞官告归,定居扬州,死后封为"蓟  相似文献   

9.
陈声 《世界遗产》2012,(1):28-33
桑索斯位于土耳其安塔利亚西部.是古利西亚的都城,与莱顿有5英里的距离。这两个地方形成了土耳其最著名的考古群落.文物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公元前8世纪。1838年至1844年英国人查尔斯·费罗斯在此地进行挖掘.  相似文献   

10.
西魏第285窟南壁的《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是莫高窟最早的因缘故事画。故事画绘在南壁上层,从东到西,画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把故事情节的发展统一地组织在一个完整的时空环境之中。此故事画是莫高窟北朝故事画中的一个特例,具有中原南朝山水人物画的风格特点。画中人物形象清瘦,显出“秀骨清像”的中原南朝的特点。人物造型以线描为主,敷色淡雅,抛开了西域式的晕染法。  相似文献   

11.
鲛人 《满族研究》2000,(4):83-83
指头画是我国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是清初铁岭画家高其佩。朱伦瀚(1680-1760)是继高氏之后的又一指画大家,被誉为“且园(高其佩号且园)之后一人而已!”他画名远播,连高丽国王都送厚金于清廷而求他的画,此事一时传为美谈。稍后的另-一指画大家袁甘泉,便是师法朱氏。  相似文献   

12.
一般人常认为诗和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艺术形式,而二者联系在一起的时代则是唐宋以后。其实不然。据考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诗与画已经密切联系在一起了。孔子就认为“绘事后素……其可以言诗已矣”,也就是说要在白底子上画好画,进一步再谈诵诗经。屈原好环沙》“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也就是在他的诗中说到画。  相似文献   

13.
画珐琅是一种在清代自外国传入的工艺,研究画珐琅彩料的发展对于了解画珐琅工艺的发展以及后期受其影响的粉彩工艺的技术革新有着重要的意义。画珐琅彩料中金红是最初由西方传入的彩料,这种以金子为原材料制作出的艳丽粉色在中国釉上彩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意义。但由于常规无损分析手段难以对金红彩的成分和工艺进行有效的分析,因此对于金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献分析。针对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画珐琅文物,利用配备低真空模块的电子显微镜,直接观测金红釉彩中呈色的金纳米粒子的形貌和分布,配合电子显微镜中能谱分析,验证了之前文献研究考证中的国外“卡修斯紫”配方的金红以及本土配方“掺铜金红”的存在:典型卡修斯紫配方金红彩的基底釉为铅-钾-钠玻璃,金含量4.4%,且含有11.7%的锡元素;本土掺铜金红的基底釉为铅-钾玻璃,金含量12.5%,铜含量0.2%。同时发现了一种中国本土画珐琅普遍使用但此前未被注意到的金红配方,该配方为铅-钾釉,采用砷元素作为还原剂制备金红,与采用锡元素的卡修斯紫配方的金红不同,砷含量0.2%,金含量3.9%~8.4%。  相似文献   

14.
保存在敦煌壁画和纸绢画中的经变画有30多种约1200铺,是唐宋时期敦煌壁画的主体。大部分经变画都有学进行过专门的研究,研究主要是中国和日本的学,已经发表的论近百篇,显示敦煌经变画研究不断发展与深入,本拟对敦煌经变画研究作一回顾和展望,并附全部研究论目录。  相似文献   

15.
张尔宾 《东南文化》2000,(1):110-111
龚贤的《画诀》是他的论画专著,其内容大多是他授课的课徒画稿的解说,始终贯穿着他的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房立彬 《丝绸之路》2010,(10):117-118
商品域又称行画,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艺术品复制的方法,是欧美文化消费品之一,消费比例较大,市场需求大量高级画工。为填补这项教育专业的空白,高师应及时开设商品画专业,适应现今文化、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本文仅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对高师开设商品画专业的市场定位、办学条件及办学模式进行分析.对高师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培养专业人才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兰维 《收藏家》2022,(5):35-42
3月15日,广东省博物馆策划主办的“庄严万象:中国水陆画艺术精品展”正式开展,一批题材特殊、风格多样的绘画作品—水陆画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是岭南地区第一次举办水陆画专题展,画作主要来自北方地区。何为水陆画,水陆画有哪些形式,水陆画有何艺术特色,水陆画有哪些题材,水陆画内涵为何,北方各地区的水陆画有何特点,水陆画收藏情况如何,水陆画如何修复等等问题是展览试图传达给观众的。展览共展出来自北京、山西、甘肃、广东等地的水陆画70件,辅以相关道释画、书籍、矿物颜料、修复工具等,展品总数达到100余件。  相似文献   

18.
甘肃河西水陆画简介——兼谈水陆法会的起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河西古浪、山丹、民乐、武威四个县市博物馆中藏有名明、清两代水陆画486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简单介绍了水陆法会的起源和发展,水陆画与水陆法会的关系,水陆画的内容,甘肃河西水陆画的收藏、来源、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考古发现的汉代漆器"锥画",是用作画工具"锥"来命名的艺术形式,称为"针刻"欠妥。锥画发明于战国时期,但尚未见到实物。汉代漆器锥画高度繁荣,大量汉代锥画漆器陆续出土。三国至唐时期,锥画鎗金艺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及至宋元,漆器锥画鎗金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发展到明清,锥画鎗金多与其他漆器艺术形式相结合,呈现出千文万华的漆艺局面。  相似文献   

20.
《丝绸之路》2005,(4):58-59
《大勇太子舍身施虎本生》是中国佛教壁面中绘制最多的故事画之一。仅敦煌奠高窟壁面中就有18幅。在众多同类趣材故事画中.奠高窟北周第428窟东壁南侧所绘的一幅.规模大、画面多、内容量丰富。此故事面中人物的相貌、表饰基本定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反量出现.已具备现代连环脚的特点;画中的建筑、山峦等景物的描给也已不是北魏“人大于山”的面法.人物与量物的比例趣于合理:面中景物的描绘只追求意像。不追求实像。体现了北周后期的一种新面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