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隋末农民大起义之后,经过长达数年之久的剧烈混战,李渊集团削平了各种割据势力,创建了唐王朝。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起了重要作用。由于亲身的经历,他深知创业的艰辛,又由于耳闻目睹杨隋短命而亡,他更深知守成的不易。所以,唐太宗即位之后,经常与臣下讨论创业与守成的问题。例  相似文献   

2.
李渊、李世民父子,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起兵夺取了政权.为着安定社会、巩固统治,施行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和恢复社会生产的政策.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之下,社会经济获得迅速的发展,祉会秩序日趋安定.就在这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唐代文化也迅速发展.同时,由于经济、交通的发达,民族间、国际间的接触加强,促进了文化交流,使中国文化不断吸取新的成份,显现了一个新的面貌.作为文化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在唐代初  相似文献   

3.
唐初甲骑具装衰落与轻骑兵兴起之原因王援朝中国古代自十六国至隋代,一直以“甲骑具装”即人马都披铠甲的重骑兵为军队的主力,至唐初却一变为以人披铠甲,马不披甲的轻骑兵为主力,个中原因何在?一般认为,隋末农民大起义和随之而来的世族门阀的衰落是甲骑具装衰落的原...  相似文献   

4.
杨玄感起义是隋朝末年的重大政治事件。隋刘度墓志记载大业九年(613年)六月,杨玄感率众举行起义。刘度应募参与镇压,六月十四日在皇宫东与起义军激战时,陷入重围,身没行阵。刘度墓志与以往发现的卞鉴、张寿、张受、郭宠、王弘墓志相互参证,对研究隋末杨玄感起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秦坤 《贵阳文史》2012,(4):44-45
发生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的贵州各族人民大起义,是响应太平天国起义中规模最大,起义军支数最多,给清王朝打击最沉重的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6.
隋末农民起义军虽然遍布于山东西、岭南北、关陇、江淮、代北、豫中,然而,各地义军在起义时间的先后,坚持斗发的久暂、集中的程度和对全国起义形势的影响等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其中山东地区的农民起义,表现得最为突出。首先号召义军向隋王朝政权的心脏——洛阳进军的,是山东的瓦岗  相似文献   

7.
<正> 清嘉庆元年到嘉庆九年(1796——1804年)的川、陕、楚白莲教起义,是我国十八世纪末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大起义。川、陕、楚等五省几百万农民、矿工参加起义军,纵横驰骋于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区,横扫清军,历时九年,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严重地削弱和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基础,使清朝由盛而衰。  相似文献   

8.
明末农民大起义是明朝中叶以后阶级矛盾高度激化的产物。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军是这次大起义的旗帜。这不仅因为他们的力量最为强大而且最终推翻了朱明王朝,逼得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更主要的,还是由于他们的发生、成长、胜利和失败都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试看有关他们的记载、评论和民间传说的数量,就可以证明后代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给予了多少重视。去年以来,中国青年出版社又  相似文献   

9.
1957年10月号“史学月刊”所载彭伊洛同志,“明中叶黄蕭养在广州起义的社会背景及其經过”一文,对于五百多年前發生在广东的这一次十万农民大起义,作了概括的论述,一般说来是全面的,但其中对起义原因的分析还不够透辟,这里特作出一些补充,供读者参考。彭稿論述黄蕭养起义的社会背景时,虽然提出了从明初到中叶全国各地土地集中的趋势,广州方面的魚課、采珠等扰民的措施,以及地方官吏的貪腐等等,但对于黄蕭养起义的直接原因,即当时广州府沙田地主与沙田农民的矛盾問題,却沒有接触到。应該指出:黄蕭养起义,是一次沙田农民大起义。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將很骓理解黄萧养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曾庸 《文物》1960,(Z1)
在东汉中期以后,封建统治阶级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愈来愈尖锐,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于是在社会上涌现出大量的流亡农民.经常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之下的农民其出路就是展开对统治阶级的斗争.从安帝永初三年到黄巾起义为止,这六十年中农民起义接连不断的爆发,正如范晔所说:"安顺之后,风威稍薄,寇攘寝横,缘隙而生,剽人盗邑者不阕时月"(后汉书卷68).后来的黄巾大起义实际上是这几十年各地农民不断起义的继续和总爆发.东汉时少数民族中的劳动人民,他们所受到的剥削和压迫和汉族农民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他们也不断起来反抗.有时还和汉族农民联合在一起来反对其共同敌人.  相似文献   

11.
金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黄河决口,拉开了长期夺淮的序幕,。金代黄河下游尚未形成固定流路,但河道逐渐南摆。入元以后,开始经由涡、颍、濉等河而全面夺淮。明代,由于“保漕”、“护陵”等因素,从而使得黄淮关系变得日趋复杂化。清代,保证运道通畅依然是处理河、淮关系的前提,而此时黄河已南行700余年,下游河道淤积严重,终于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再次改道。流向东北,离开了淮河流域。  相似文献   

12.
《新唐书.食货志》:开元时,裴耀卿主漕事,"益漕晋、绛、魏、濮、邢、贝、济、博之租输诸仓,转而入渭。凡三岁,漕七百万石";其后,韦坚继之,天宝三载"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学术界据此认为,唐安史之乱前,中央的上解租赋主要来自黄河中下游流域。仔细分析《新志》记载并参诸其它文献,我们就会发现,裴耀卿开元年间所漕租粮主要是来源于江淮地区;韦坚岁"漕山东粟四百万石"的"山东",沿用的是汉代的语义,其漕运主体仍是江淮粟米。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档案关于1736-1911年洪涝灾害史料的记载,以州县为空间单元,对清代淮河中游皖北地区的洪涝灾害进行初步的研究。首先,从灾害学研究的角度,针对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特征,根据研究的需要,突破以往学术界关于水旱灾害气象学的等级划分模式,建立了一个洪涝灾害的灾害学等级划分体系,并对皖北地区洪涝灾害进行了逐年等级划分。以此为基础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此间皖北洪涝灾害频繁,其发生具有普遍、连年和集中的特征;灾害的年际、年内持续时间起伏较大;除广泛性外,灾害空间分布还有明显的区际间不平衡性;其洪涝灾害的类型以涝、偏涝为主,大涝次之,特大涝约30余年一遇。上述洪涝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形,说明皖北地区属于典型的"积歉之区"。连年范围广大的洪涝灾害,对皖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河南巩义市夹津口隋墓清理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瓷的烧制成功是我国瓷器史上一项重要成就。巩义市夹津口墓葬所出隋代白瓷烧造技术已经成熟,胎质大多洁白细腻,釉色白,积釉处泛青,并且装饰以红彩,为以后釉下彩成功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明代大运河的启用,使黄淮运交汇区域成为治水的关键区域。官方为了维护运河的畅通,采取了使水系结构与水情产生变化的措施。明前期的河道基本上沿袭了元代河道多股并流、迭为主次的特点。随着运河、淮河与黄河的治理,特别是筑堤的兴起,黄河各水道有一个从面到线,再从一线到清口一点的集中过程。第一阶段是黄河北流断绝,第二阶段是徐邳河道与上游固定于一线。黄河固定集中于徐邳一线以后,嘉靖年间河多决于徐州的上游,嘉靖四十四年以后,河多决于下游。黄运合一区域的河道治理,从一个跨越南北的扇形面,发展到南部半个扇形面,再集中于一线,最后集中于清口。总体的治理过程,基本上为保运服务。从面到点,从大区域的治理到小区域甚至于一点的工程治理,这是明代黄淮运水利工程的水流控制特色。这种随水环境变迁而进行的治水工程调整,充分体现出古人大区域地利用水环境的智慧,具有鲜明的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晚清民国以来宗族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民国以来宗族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在宗族社会变迁、宗族近代化、城市宗族研究方面都出版了专著,研究者还注意从区域入手探讨宗族,深入研究长江中下游、广东、福建、安徽等地宗族,极大改变了以往近现代宗族研究的薄弱状况.华北宗族的研究引起人类学与历史学学者的重视,客家宗族研究形成高潮,人类学者关注当代宗族.当代宗族复兴的研究方面,宗族与乡村自治的探讨成绩突出.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南北朝至隋末区域文化合流的背景,考察隋末唐初秦府集团成员的仕进状况,其中包括人才类型、家庭政治背景、个体政治势力来源、进入秦府的渠道、个体政治活动空间,认识了以李世民为核心的秦府政治集团,利用争夺天下之机,逐步拓展政治空间,将各地各类精英人才吸纳到秦府集团里来。在此过程中,李世民集团有意识地编织原北周、北齐、南陈入杨隋政治势力后裔,并用关陇、山东、江左这三大政治文化区域人才所长,将他们化入到同一个文化熔炉里融冶,大大推进了区域文化合流的步伐,在中华民族文化融合史上写下了崭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8.
前秦时关中氐人分布的武都是指侨置武都郡。侨置武都郡始于曹魏。曹魏为与蜀汉争夺陇右,将武都氐人迁徙至关中,并先后在小槐里和美阳设置武都郡以进行管理。西晋江统的《徙戎论》反映出此时关中武都氐聚居的地方未置武都郡。十六国初期屠各刘氏和羯族石氏先后统治关中,将大量氐羌迁往关东,因此这一时期在关中侨置武都郡缺乏现实基础。苻健立国关中后,在战略要地宝鸡附近侨置武都郡,是其氐人本位政策的体现。北魏时侨置武都郡始领县级行政单位,统治范围扩大,标志着氐人的关中化,同时它也是太武帝平定盖吴叛乱时分化关中南道氐人的重要战略举措。西魏北周立国关中后受政区滥置影响,武都郡领县减少。隋开皇间侨置武都郡在当权者废郡、保留州县的地方行政政策的影响下消失于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9.
陈氏太建北伐,系东晋南朝北伐史上的绝响之作。陈宣帝太建北伐的政治策略,是联周击齐;战争进程是先取江淮,而后强争黄淮交战于周。就南北对峙军事要地与江左国土安全关系论,太建北伐是内含战略防御与战略进攻的双重底蕴的。但陈氏起于南朝末造,经济武备均不及北朝,陈宣帝不能审此而失之烛远,穷兵远略将不可避免最终的失败。太建北伐始胜于周齐交争之隙,终败于北周统一北方之际,要在“合纵图齐”政略选择的失误;太建北伐最终归于失败,要在不仅折兵阃外再失淮泗,而影响亦及于南北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铸钱工艺从先秦至六朝皆系范铸工艺,隋唐以后采用砂型铸钱并一直沿用至清代末年。在这两种工艺之中应当有一个技术过渡期,从目前田野考古发现的铸钱遗址看,这个过渡期应在六朝。对于批量铸钱而言,范铸法铸钱技术最高形式即为叠式浇铸,而叠铸技术水平最高者,莫过于萧梁时期的双面纹叠铸范,它不仅以省工省料见长,并且一套范一次浇铸的钱数可达到500枚左右,这是汉代叠铸钱工艺无法实现的。本工作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萧梁时期的无榫卯双面纹叠铸钱工艺的可操作性,力图阐明六朝萧梁时期铸钱工艺中制模制范技术的先进性,以及与汉代传统叠铸钱工艺的技术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