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岭南地区秦汉时期的铜提筒在当地越文化中具有代表性。江东地区西周春秋时期的墓葬或遗址中常出土一类带提耳的原始瓷筒形器,其造型独特,纹饰繁复,在尺寸、器形等方面与铜提筒多有相似之处。从浙江德清火烧山原始瓷窑址出土的一批标本器入手,对这一类筒形器重新进行类型学分析,然后就其主要的功能性因素与岭南铜提筒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明确二者的相关性,进而归纳出此类提筒形器在春秋以后南方各地出现的规律。该形制可能并非被动传播的文化因素,而是百越文化背景下各地的统治阶层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为凝聚族群认同,维护统治利益,而对文化因素和器物形制作出主动选择和"策略性操控"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刘青园 《东方收藏》2023,(12):18-21
自1959年中国考古队在重庆市巫山县大溪乡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并命名为“大溪文化”以来,当地陆续出土了大量纹饰繁丽、富有特色的彩陶。其中有一类被称为“彩陶筒形器”或“彩陶瓶”的器物,造型别致,与后世花觚相似,为大溪文化的典型器。这些彩陶筒形器大小、造型趋于一致,且纹饰多样,多为红底黑彩。它们的功能一直被广大学者所猜测,文章认为其具有实用功能,是一种酒器,也具有文化功能,为祭祀的礼器,是长江中游地区“觚”的前身。此类器物更是大溪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先民生活美学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目前已发表的秦汉时期的印纹硬陶考古资料出发,指出秦汉时期仍是中国古代印纹硬陶的一个大发展时期,不仅产品数量众多,而且分布极为广泛。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秦汉时期的印纹硬陶划分为岭南区、湘赣区、江东区、东南沿海区四个主要的区域类型,初步梳理了各区域类型印纹硬陶的发展演变脉络及其与当地先秦印纹硬陶的联系,从器物种类、器形和拍印纹饰诸方面总结了秦汉时期各区域类型印纹硬陶的基本特征,并结合历史背景就不同区域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苏州观音山石室土墩墓D1M1墓葬结构为打破基岩的岩坑墓,常见于长江下游沿太湖周边山区西周至东周时期的墓葬形式,特别是在东周时期比较常见。器物坑所出土器物均为春秋时期常见的器形,印纹陶纹饰也流行于春秋时期,因此D1M1年代可推断为东周。另墓室底部清理出的少量玉器具有秦汉时期的特点,据此推测D1M1在秦汉时期被破坏,并利用了春秋时期构筑的岩坑墓穴进行再次埋葬。  相似文献   

5.
江苏吴县唯亭公社砖瓦厂,1975年夏在夷陵山西南部取土时,出土一批陶器,计有几何印纹陶瓮(图二)、陶罐、青釉陶罐、陶簋等五件,器物特征同草鞋山出土的春秋时代吴越文化相同。但这次出土的釉陶器在器形和纹饰上比较独特,过去未曾发现。釉陶罐为直筒形,有子母口(未见器盖),有一对假竖耳(图三)。其中一件腹上部有锥刺状纹饰(图四)。釉陶簋内有四小盂,带  相似文献   

6.
之字纹是施于筒形罐上最具代表性的纹饰系统,加强对其研究可以突破以往侧重于器形及器物组合分析的思维模式,而对于一些常见的问题,诸如红山文化与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之间的关系,红山文化分期及早期遗存等,能够提供新的认识和新的解释。诚然,仅从纹饰方面考察依然有失偏颇,但却不失为一个新的视角。因此,本文希望从之字纹筒形罐施纹风格的层面,对红山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此求教于方家,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相似文献   

7.
王宏 《四川文物》2021,(2):74-81
瓶是常见于先秦至汉代文献中的一种器物,出土青铜器中也有若干自名或者被学者定名为"瓶"的文物,但是这些器物要么名不符实,要么形制特殊,并未呈现出有规律的形制特征。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出土的青铜直颈平肩器,为解决"瓶"的定名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从器物的形态、功用以及在墓葬中的组合等方面综合分析,可以证明该类器物应该就是文献中所说的"瓶"。这种青铜瓶目前所见有16件左右,主要流行于战国时期。西汉早期以后,青铜质地的瓶走向了消亡,汉代的瓶多以陶质为主,为生活实用器,往往与井、灶等配套出土。另外青铜瓶在青铜礼器中的地位很高,其在形制上与战国秦汉时期流行的蒜头壶、青铜锺、投壶、等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安徽青阳县汪村出土青铜器单元明确、器物组合完整、器形风格新颖、文化内涵丰富。通过器物组合、形制和纹饰的比较分析,汪村出土青铜器的年代可以拟定为西周晚期,其形制特征反映了皖南与宁镇、江北以及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互动与交流。汪村出土青铜器是构建皖南沿江地区西周青铜器编年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9.
三叉形窑具是北方地区窑址中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窑具之一。其在北朝时期的北方窑场中产生,并一直使用至宋金时期,晚唐以后,三叉形窑具逐渐被垫圈、垫饼及小支钉等所替代。三叉形窑具最早为间隔具或支垫具,配合支烧具用于器物的裸烧,后来用于烧制三彩器,成为烧制低温釉陶的主要间隔具。在韩国、日本和阿塞拜疆也发现了不同时期的同类器物。  相似文献   

10.
重庆晒网坝一座晋代墓葬的发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东省博物馆 《江汉考古》2004,1997(1):F002-F003
2002年秋,在重庆市万州区晒网坝村发掘了一批六朝时期墓葬,其中的六号墓保存较好,随葬器物较为丰富。六号墓共出土器物66件(套),瓷器55件,有碗、罐、盘口壶、鸡首壶等器形,根据瓷器特征,暂将该墓时代定为晋代。另外,墓中还出土了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特征的金饰品。  相似文献   

11.
青铜器通常也简称铜器,在我国考古学上,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合金制作的器物,包括工具、兵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度量衡器等。青铜器是古代劳动者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他们通过生产、生活的长期实践掌握了冶炼青铜的技术,用不同比例的铜锡等合金冶炼出适于不同用途的青铜,造出器型复杂多样,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创造了举世文明的青铜文化。在奴隶社会中,青铜器只能是奴隶主贵族享用和占有的“瑞器”,但我们今天研究和鉴赏铜器,可通过其制作工艺流程来分析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可通过其器形、纹样  相似文献   

12.
2017年8—9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六安市碧桂园战国秦汉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中小型墓葬35座.随葬器物较为丰富,包括陶器、釉陶器、铜器、铁器、琉璃器等,为了解六安当时的物质文化及社会文化变迁的研究提供了一批新材料.  相似文献   

13.
筒形卣是青铜卣中形式较为特殊的种类,流行时间很短,发现数量也很少,但在周初青铜器中的地位却不容忽视。以往的学者在青铜卣的研究中对筒形卣多有涉及,重要的如陈梦家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对青铜卣型式的系统研究中,将筒形卣列为单独的型式,在其下虽只有寥寥数十字,但有许多看法至今仍很值得我们借鉴;朱凤瀚先生将卣分为九型,其中筒形卣被归人H型中的b亚型,并注明为西周早期器;王世民等先生在西周铜器的断代研究中将卣分为三型,在长颈壶形卣和扁圆体罐形卣之后即为筒形卣,也指明了筒形卣属于西周早期这一年代特征;卢连成、胡智生先生的研究中也曾对筒形卣的年代与分布地域进行过大胆的推断。  相似文献   

14.
璧是中国古代社会流行的一种具有礼仪性质的器物。其使用时间之长(从新石器晚期到清代),圆形形制之稳定,不同历史时期纹饰特征之变化丰富,在古器物演变电上和考古鉴定断代上都具有标准器的作用。而且就功能而言,由神器、礼器、佩饰、玩赏之递进,壁从国家重器渐渐变成民众习玩之物,由统治阶级专属的地位象征变成民间财富收藏与精神艺术欣赏,这种演变轨迹能够反映出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反映出中国人对自然物质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精神思想的部分觉醒。  相似文献   

15.
《收藏家》2017,(2)
<正>纵观我国古代器物,有一类器物在主材质之外,往往镶嵌金属釦,这类镶嵌金属釦有"釦带"、"缘"、"箍"、"棱"等称谓,釦带材质有金、银、铜。这类器物分布于漆木器、玉器、玳瑁、象牙、陶器、玻璃器以及琉璃器中,以镶釦漆器最为常见,故一般意义上的釦器特指附有金属部件的一类漆器。漆器轻便耐用易髹饰,它与青铜器、陶瓷器、玉器等文物一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逐渐被铁器所取代,漆器迎来了高度发展的鼎盛期。生产工具的革新促使战国后期木胎制作技术进  相似文献   

16.
西江流域是岭南东周时期青铜文化遗存较集中的地区,青铜器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兵器和工具的组合及摆放位置、本地化的铸造技术、器物群的多种文化因素组合三个方面.当地的土著居民应该是这些文化的主体创造者,他们就是战国秦汉时期的"南越"等土著民族.  相似文献   

17.
云贵高原李家山、石寨山、羊甫头、石碑村、赫章可乐、中水等战国秦汉时期典型墓地出土铁器的种类、器形以及时代、数量的变化,表明云贵高原的铁器化进程经历了初始(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早期)、发展(西汉中晚期)、普及(东汉时期)三个阶段;出土铁器的区域分布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主要分布于黔西及滇东北、滇池及滇东南、滇西及滇西北的三大区域;出土铁器的种类、器形以及纹饰特征,特别是广为流行的铜铁合制器和输入与仿制的铁器制品,可以看出云贵高原早期铁器时代与相邻区域在铁文化领域的交流与传播,特别是北方地区、中原地区、巴蜀地区的铁器和制作技术的传入对云贵高原的铁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郑君雷 《考古》2012,(3):74-84,109
在部分岭南战国秦汉墓葬中,随葬器物的空间分布和保存状态显示出"架棺"的迹象。结合广州汉墓中"架棺"和"架举棺室"的实例,以及部分岭南战国秦汉墓葬中墓底柱洞和凹槽的发现情况,推测"架棺"葬俗在战国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越人墓葬中使用较为普遍。"架棺"的方式较为复杂,此葬俗的文化含义也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亚腰形铜盒是东周时期比较少见的青铜器,形制独特,器形微小。目前发现的亚腰形铜盒,年代集中在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期,主要出土于南方吴越文化分布区,应属吴越文化系统青铜器。根据出土位置、器物组合及器内所盛放之物,可以推测亚腰形铜盒是放置花椒等香料的香盒。  相似文献   

20.
青铜器名辞解说(十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梓溪 《文物》1958,(11)
(八)杂器:这些器物多半是古人的生活用具,因为不好归类,暂且叫作杂器。调色器这类器物的用途目前尚难确定,从花纹的风格来看,应是西周时期的。因为在器物长筒内还遗留着不同的颜色,所以暂名为调色器,也许是古代绘画用的工具(图一)。炉古代取暖用的炉是烧炭的,1956年河南信阳战国墓出土了一个圆形铜炉,炉上还放有木炭。它的形状象盘而有两个长练形的耳,过去把这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