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日本律令制都城藤原、平城、平安京的格局建制是模仿隋唐长安、洛阳两城设计而成①, 它的条坊制与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形式最显著地揭示着这一点。此已为中日学者所共识②。 近年来。关于都城制的研究似乎已侧重于通过都城制度而探索日本古代天皇制及古代国家政 治形态、政治组织的变迁,进一步究明吸收中国文化的具体样态上来。本小论仅就藤原、平 城、平安京寺院数量的变化及彩釉瓦建筑的出现情况试探日唐文化交流内容,即:607年犬 上御田耜遣唐使节团的来访直到838年实际上的最后一批遣唐使结束,这中间200年间,随着 每次遣唐使节的来…  相似文献   

2.
书讯     
《世界历史》2007,(6):149
宋成有的《新编日本近代史》于200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50万字,共8章。该书重点阐述了幕府的崩溃、明治政权的建立、欧化时期的维新、民族化时期的维新、“大日本帝国”的崛起、太平洋战争与日本帝国的灭亡、围绕社会变动发生的思想文化与社会各阶层的激化和分化等。(岷)王海燕的《古代日本的都城空间与礼仪》于2006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22万字,共9章。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阐述古代日本的都城空间与礼仪的著作。其内容不仅涉及日本古代都城制的形成与发展、古代王权的发展、都城空间与王权、礼仪与外交的关系等,还对中…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都城以形制布局的方正、对称、严谨著称于世。但这种风格的形成亦经历了漫长的发生、演变、完善的过程。战国时期的都城正处于承上启下的演变阶段,在形制多样中寓有方正,在散漫中寓有对称。它是探讨古代都城历史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阶段。战国时期,诸侯崛起,各国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政治中心——都城。有的诸侯国由于版图的开拓或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需要,曾建立过几个都城,而有的都城则被称为别都。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西安所建的陪都吴宏岐多都制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历代的王朝或政权除了正式的都城(国都)以外,出于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因素的考虑,往往还要设置数目不等的陪都,构成了完整的都城体系。作为这一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国都和陪都相应地成为...  相似文献   

5.
略论中国古代都城的城郭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略论中国古代都城的城郭制●李自智(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城与郭,是中国古代都城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①,言明了两者各自的性质及不同的作用。作为“卫君”的宫城与“守民”的郭城即构成了中国古代都城的城郭制。本文即从这个意义上,...  相似文献   

6.
日本古代天皇制的形成,启动于圣德太子改革,初步形成(模型化)于孝德天皇与天智天皇的大化改新时期,制度化于大化改新矛盾积累导致的“壬申之乱”后的天武天皇及其继任者持统、文武、元明天皇时期,中间走过了百年左右的曲折历程。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壬申之乱”是日本古代天皇制形成的三部曲。从政治结构上看,古代天皇制具有明显的日本特色,它是中国式皇帝制与日本祭祀制的统一。古代天皇制特殊的政治结构对后来的日本政治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宫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学是通过人类活动的遗迹、遗物来研究历史。考古学分为史前考古学与历史考古学,古代都城是历史考古学的主要内容和对象,都城是国家的历史缩影,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宫城是都城的政治中枢。基于上述情况,历史考古学以都城考古学为重点,都城考古学中又以宫城考古学最为重要。中国考古学的大规模田野考古始于本世纪20年代末的殷墟考古发掘,近七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中国古代都城(包括宫城)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郑州二里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国古代都城的构造与里坊制的起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中国古代都城的构造与里坊制的起源进行了探讨,并利用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新资料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与演变同其它事物一样,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即夏──西汉的形成期;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过渡期;隋──唐的成熟期。研究古代都城的发展史,对于当今都城的设计与规划无疑具有一些可供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日本平城京模仿隋唐长安城原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古代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本都城的建制模仿中国都城的建制也是其中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进而言之,倘要深入地研究日本都城的建制,则必须从它所模仿中国都城的原型来入手。所以,研究日本平城京的建制,有必要首先来研究一下它到底模仿了中国哪一座都城的建制。否则,就难以究明它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0.
邹林 《文博》2006,(4):69-71
唐朝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都城长安城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唐长  相似文献   

11.
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的历史缩影。通过曹操父子营筑的邺城和曹魏洛阳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以及与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及辽金元明清都城布局形制对比,揭示出曹操所开创的都城制度对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重要影响。曹操营建的邺城,对此后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东移、北移,起到了奠基性历史作用。中国古代运河是政治之河、军事之河、经济之河,是中华民族发展之河。曹操开凿的黄河以北白沟、平虏渠、泉州渠等运河,以及隋唐时代以此为基础开凿的北方隋唐大运河,极大地加强了中原与北方的联系,促进了多民族的融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古时代以后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与全面发展,这是曹操的另一重大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2.
城市是与国家和文明社会同步出现的,城市之核心则在于都城。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的政治中心,不仅是王权正统性与权威性的象征,其空间组织、结构和布局,也浓缩了当时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开展对都城的研究,是解读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晋代墓葬制度与两晋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制是继周制、汉制之后,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考古学意义上的晋制与晋礼的制定关系密切,晋礼制定、施行的过程反映了汉魏晋社会的变迁。洛阳是西晋的都城,都城洛阳晋墓中的洛阳因素代表的墓葬制度内涵应该与西晋制订推行的新礼有关,洛阳因素反映的墓葬制度即为继汉制之后的晋制。东晋时期在都城建康地区逐渐形成建康因素,洛阳因素与建康因素是两晋时期墓葬制度的主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在最新考古发掘报告与前贤时俊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都城空间结构及其特征。二里头都城的选址经过了周密的考虑。都城布局经过统一规划,属于单一城制即单一宫城形态的都城,其规划采取了按功能划分为不同分区的结构方法。宫城是一种"非城郭形态"的宫城,具有多宫城性质。二里头都城空间的形成大体经过四个阶段。都城空间的演变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与夏王朝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是其时社会发展在都城空间领域的集中反映。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城,后世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许多方面都可以追溯至二里头都城。  相似文献   

15.
汉魏两晋南北朝历时近800年,大致可分前、后两个时段,前段为统一王朝时期,后段为大分裂时期。通过对两个时段都城的考察发现,在继承与创新的共同作用下,这个时期逐渐建立起新的都城模式,如单一宫城、三城制、中轴对称布局、一门三道、坐北向南的朝向等等,这些都为后世都城所继承。而这些都城模式的形成及演变是渐进展开的,有的则是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探讨他们形成及演变的进程,对认识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燃料供销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燃料供销系统研究龚胜生中国古代都城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着十分庞大的消费人口,水系统、粮食系统、燃料系统三者作为市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城市系统,历来受到包括皇帝在内的城市管理者的十分重视。但学术界却厚此薄彼,对古代都城的水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都城众多 ,特点各异。不同时代 ,不同地区的都城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文化。本文从历史文化的角度 ,对中国古代都城的传统模式、都城城址的选择、都城的规划布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8.
塔宏伟 《沧桑》2010,(1):132-133
中国文明本质上是一种礼制文明,中国古代的国家社会是一种等级分化十分复杂的政治社会。中国早期国家文明形成的标志是都城的出现,而形成的时间,则是夏朝之前的尧舜禹时代。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明本质上是一种礼制文明,中国古代的国家社会是一种等级分化十分复杂的政治社会。中国早期国家文明形成的标志是都城的出现,而形成的时间,则是夏朝之前的尧舜禹时代。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城墙的用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城墙的用砖问题杭侃(北京大学考古系)中国古代的制砖技术,秦以前尚属稚嫩。秦早期都城雍、栎阳、咸阳及燕下都等战国遗址发现的空心砖和铺地砖,其造型和纹饰反映出制砖技术脱胎于制陶技术的痕迹。从咸阳将龙凤纹空心砖用作宫殿台阶①,和秦咸阳遗址北岸发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