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省志编修一般从元代建立行省之后算起,明中叶之后始有通志之名。首轮新方志编修中,省志编纂以创新为主,继承为辅。与历代省志编修有不同特点,第二轮省志编修则应继承与创新并重。省志编纂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对编修省志工作带来不利影响。首轮与第二轮省志紧密相连,篇目上的接续应是题中应有之义。凡前者篇目中合理的部分,不应轻易抛弃。山西省第二轮省志总体设计基本继承前志,但改前志中编体与小编体,有待众家评说。第二轮省志采用一卷分志体明显优于分志平列体。第二轮省志的创新,应从突出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着眼。  相似文献   

2.
省志编纂应立足历史高度和整体高度河南省地方史志编委会于平,陈守强目前,省级志书的编纂审定工作正在多数省、市、自治区抓紧进行,有不少省志的分志已经付梓问世。从我们编审过的志稿和部分已出版的省志看,除了在史料的准确性、提法的正确性和篇目结构的设置上尚需注...  相似文献   

3.
《西安市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9年8月,全志由三十三个分志以及若干个分篇组成,分七卷本出版。所有志稿分别由一百多个部门承编,志书编纂采取三级审稿,即承编单位、市志编委会、省志编委会审稿,两级总纂,即分志、分卷两级总纂,分卷总纂主要由市志办承担。  相似文献   

4.
一轮修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类志书既有一些优点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了解决一轮省志交通志出现的问题,省志交通志编纂应站在交通运输行业全局的高度,设立综合卷,把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容纳于一体;打破传统模式,按交通要素统一分类,统一谋篇布局,这样更符合志书的体例要求和交通运输业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充分研究全国15个省(自治区)第二轮志书篇目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省志篇日设计的体式、专志增减、部类比例、突出特色、改革开放记述、地市概览、非公有制入志、方志志编纂等八大走势,指出省志篇目设计依然存在着科学分类、拾遗补缺、消除部门志痕迹与平衡部门之间的关系、地理志续修、专志排序、修志创新与网络化应用、行政与学术观点的融合、省志编纂学术研究等8个方面的问题。对省志续修提出了一些见解,并做了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新编志书主要采用章节体,辞书、年鉴等工具书等则通常采用条目体。但章节体和条目体都只是体例形式,并不天然地只适合于某种文本。由于章节体与条目体各有优劣,因而广大修志工作者在实践中,开始尝试将两者结合。本文以《福建省志·文化艺术志》为例,试图通过分析条目体在以章节体为篇目框架的省志分志中的运用情况,探讨如何通过这种体例创新形式,让章节体与条目体各出所长,取长补短,合理共存,提高省志分志的编纂质量。  相似文献   

7.
作为续志体(断代志)的二轮省志,如何搞好两轮志书内容的衔接,是做好二轮省志的重点与难点。二轮省志断限的"起始",较之首轮志书更有其特殊性和更深层的含义。二轮省志的"起始",是连接首、二轮志书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写好二轮省志的“起始”,已成为做好第二轮省志编纂工作的着眼点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志》共65卷100部分志近2000万字,已于1997年底全面完成编纂出版任务。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首届志书完成之日,就是下届志书开始之时”的工作部署,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南省军区司令部于1998年3月联合发出《关于开始第二届三级志书编纂工作的通知》,河南正式开始了第二届志书的续修准备工作。在这两届修志高潮的间隙,认真总结首届修志经验,在理论上为第二届志书的续修奠定扎实基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试对首届省志编纂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回顾总结,以求方志界同仁斧正。一、省志编纂应…  相似文献   

9.
人物志历来是方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好人物志,不仅有利于志书存史、资政功能的发挥,其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更有利于增强志书可读性,便于志书的传播利用和实现其教育功能。在首轮省志编纂中,各省人物志都单独立卷,大都完整收录本省有史以来至当代的各类著名人物,取得了很大成绩。与首轮省志编纂不同,随着时代发展,第二轮省志人物志在编写体制,资料收集方式、范围和入志人物选择标准、行文内容风格方面都有所变化,本文以回顾首轮省志人物志编纂得失的方式,力求在第二轮人物志编写体制、人物志体裁、入志人物的撰写等方面寻求可资借鉴之经验。  相似文献   

10.
<正>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立足于"志书资政育人、服务社会功能",举全办之力,花费四年之功编纂的《黑龙江省志简编》,近期终得付梓成册,这是我省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喜事。这是一项攻坚克难的成果。一方面克服了删繁就简之难。黑龙江省首轮省志,共编纂公开出版省级各专业志书78卷(98部)。从省志的6000万字缩减到简编的151万字,要做到既不失精华,又简洁明了,期间的斟酌、提炼、推敲、加工,是经过反复  相似文献   

11.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以水道为纲记载地理信息的著名典籍,对于研究早期水道情况和政区变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以往对《水经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版本流传与郦学史方面,对郦注本文尚乏深入而细致的地理学方面的探究。因此,在文本校勘与史源探求工作的基础之上,选取《水经注》卷十五《洛水篇》作为研究对象,并利用相关文献和考古资料对郦注所记载的洛水相关水道与城邑进行全面的考释与系统的复原,不失为在《水经注》本体研究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此外,以古今对照的形式编制出的《<水经·洛水注>河流名称古今对照表》与《<水经·洛水注>图》,不仅可以直观而形象地展现研究的结论,同时也可为相关研究者研读《水经注》提供便利。本文分上下篇,上篇已先行刊布,下编研究的范围自洛水东出散关至最终与河水交汇部分。  相似文献   

12.
清代地方高层政区是否有正式名称,公文中存在的大量省名的含义是什么,这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清代各个时期法典的记载,发现这些法典均将地方高层政区称之为"省",说明"省"就是清代地方高层政区的正式名称。其次,指出公文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省名,清人已经说明这是对省级行政机构(衙门)的称呼。第三,说明清人也习惯将省城简称为省。清代将地方高层政区、省级行政机构、省会均称之为"省"。  相似文献   

13.
A Soviet place-name specialist analyzes the structure of Vietnamese place names on the basis of his attendance at a place-name seminar in Hanoi and a field trip through North Vietnam in 1963–64. Similarities with Chinese place names are found, particularly in the names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nd towns. A wide range of generic terms, some of limited local use in mountain and river names, is discussed. The possible derivation of well-known place names such as Hanoi, Saigon, Mekong, etc., is analyzed.  相似文献   

14.
黔铅的采炼是清代矿业兴盛的主要表征之一,其在开采时间、规模、作用与影响方面堪比滇铜,但其研究却显得极其滞后。当前学术界对清代黔铅最大矿厂的认识仍然不清,大多数学者将威宁州属莲花、妈姑并列为两大铅厂。笔者经过对名称、厂址、产量的考证和两者之间关系的考察,发现二者实为一厂,而“一厂二名”现象表现出不同类型文献记载上的差异,这对于研究黔铅的产量与规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In Tibetan,the name for a seal is Thangka.According to records,the word originates from Turkish,initially borrowing from Mongolian and finally absorbed into Tibetan.Various names were given to seals in Tibetan.Official seals are generally named Thangka,or Kathang in honorific dialect;personal seals referred to as Gyithang;general seals are called Dathang or Sethang.  相似文献   

16.
新近公布的肩水金关汉简记录有丰富的西汉行政区划信息。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对汉简所见赵国尉文、梁国載、魏郡鄃、魏郡厝、魏郡廪丘等地名以及相关西汉政区问题进行分析。本文指出赵国尉文县与尉文侯国有关,梁国載县为《汉书·地理志》梁国甾县的早期书写形式,鄃、厝两县于武帝末年至元帝初年隶属魏郡管辖,而简文中的"魏郡廪丘"则为魏郡斥丘的误释。  相似文献   

17.
战国楚、秦简公文书在人名记写上都表现出某些一般性的规律。《包山楚简》公文书人名记写包括某地之人+姓名、某人之人+姓名、某官+姓名、某族+名、某人之子+名、某人之奴、某王之+名、某客+姓名、单称官职、单称封号诸种形式。不同的记名方式区分了个体,同时进行了社会分类。楚简公文人名记写有省略情形,包括省略属地信息、省略姓氏、案件审理者自署名的省略和无规律省略。楚简中还有提示人名的符号。楚简公文记名对多数人都记姓和名,秦简则多记名而不称姓,只在特殊情况下另外加姓作为补充。楚简人名记写习惯可能承自周人制度,与秦简相比,更有利于达到识别个体的目的,以及保证公文作为行政工具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Amorite personal names, particularly those attested in texts from the Old Babylonian period, provide most valuable evidence for research in dia‐chronic aspects of Old Testament onomastics. The paper present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on these names and to their grammatical structure. It further discusses possible Amorite parallels to the divine name Yahweh and lists a large number of names and name elements paralleled in the Hebrew Bible. Most prominent among the Hebrew cognates are names appearing in narratives with reference to the so‐called proto‐history and the Patriarchal period.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元·明时期》元朝前期图以至元十七年行政区划为准绘制,图上所标开成府、荆南路有误,应分别为开成路和江陵路。  相似文献   

20.
Old English s?te names survive in documentary sources and place‐names, and have been used in historical discourse as evidence for early and middle Anglo‐Saxon socio‐political organization. Earlier analyses, founded on incomplete datasets, have attempted to interpret the material in isolation from its onomastic context; this has led to confusion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 such names. Here the analysis of s?te names is based on a more complete corpus, leading to a radically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distribution, chronology and historical context, with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Anglo‐Saxon administrative geography and the wider perception of so‐called ‘folk’ na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