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进萍 《收藏家》2007,(8):35-40
螭是龙属的蛇状神圣之物,螭纹人们俗称螭龙纹、螭虎纹,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因其多呈盘曲蜿蜒或攀援匍匐状,故考古界常把螭称作蟠螭,《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但从战国汉代玉雕螭纹看,就分无角和有角的两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螭字条:"(或云无角曰螭)六字疑后人所增,非许书本有。"甚是。  相似文献   

2.
战国汉代玉雕螭纹的造型与纹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螭,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属。从实物资料考察,历代螭纹的造型、纹饰与龙纹多有相同之处。因其多呈盘曲蜿蜒或攀援匍伏状,故考古界常把螭称作蟠螭。《说文解字》、《广雅》都说螭无角。但仅从战国汉代玉雕螭纹看,就分无角与有角两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螭字条:"(或云无角曰螭)六字疑后人所增,非许书本有。"甚是。在古文物(如青铜器)中,螭纹约始见于东周,盛行于战国。而从目前考古发掘材料看,最早的玉雕螭纹则见于战国。本文就考古发掘和传世的一些典型器物,综述战国汉代玉雕螭纹的造型与纹饰的某些特征,并将汉代螭纹分早、中,晚三期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英杰 《文史月刊》2012,(10):79-80
螭虎与螭龙是战国之后玉器中常见的异兽,由于两者纹饰比较接近,故又称"螭龙虎"。螭纹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上,后来逐渐应用于玉器上。以两种纹饰而言,其尾部都有拐子型和卷草型之别。若就细部而言,头和爪已不大像龙,而吸取了走兽的形象,身躯亦不刻鳞甲,体态有肥有瘦,可以相差悬殊。  相似文献   

4.
一.斩蛟“周元通宝”花钱 龙是我国先民创造的一种神话图腾。它和宗教的产生、神话的起源同步。出于对自然界诸多生物和天象的敬畏,开始了龙的模糊集合。按照神物和强人互渗益彰的规律,先民们将神话传说中的自然界的神龙和人间的始祖帝王联系起来,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先人们又将龙分为四类:有鳞的称蛟龙,有翼的称应龙,有角的称虬龙,无角的称螭龙。  相似文献   

5.
李彦君 《收藏家》2005,(8):38-38
此璧出土于抗战时期的湖北鄂西一带,同时出土的还有另外一批玉器、玺印、漆器等。该璧初被林氏家族收藏,文革期间为免遭破坏,携至美国,后由国内一收藏家收藏。此玉璧为西汉时期极其珍贵的艺术品,质地为和田白玉,局部有黄褐色沁,璧的氧化十分明显,蚀孔、蚀斑、溶解凝结物非常清晰,古旧特征非常鲜明,容易鉴定真伪。玉璧出廓部分由两条曲身的螭龙构成,螭龙之间圆雕“宜子孙”3字篆书。璧中空较小,两面纹饰相同,皆分内外二区,外区上饰神兽,左为螭虎,下为奔走状辟邪兽,上跨坐一仙人,侧琢一展翅飞翔的凤马,尾部饰一抱凤尾仙人。右  相似文献   

6.
漫谈虬角     
传世的工艺品中,有一种翠绿色带花斑纹的雕刻物品,称做“虬角”,如虬角扇股、虬角筷子之类。虬是何物呢?《说文》云:“虬,从虫从乙,龙子有角。”《楚辞·离骚》王逸注:“有角曰龙,无角曰虬。”二者说法不同。  相似文献   

7.
范常喜 《江汉考古》2024,(1):141-148
信阳楚墓出土的虎座鸟架鼓鼓架在遣策简中被记作“一灭盟之柜,躔土蝼,厀青黄之划”。“一灭盟之柜”当读作“一灭明之虡”,意为一座灭明凤鸟形的鼓架,此即虎座鸟架鼓鼓架的自名。“躔土蝼,厀青黄之划”是说鼓架中的灭明凤鸟脚踏螭虎,整个鼓架漆有青黄色彩绘。其中的“土蝼”即“地蝼”,在古书中指兼具龙虎二形的螭虎,在简文中指鼓架中双凤所踏伏虎形螭虎底座。  相似文献   

8.
析龙兴寺造像中的“螭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的佛教造像中,最有特色的是一批背屏式造像的背屏上,雕琢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动的龙的形象。其形态与历史上传说中的龙的形态略有不同,故而称之为“螭龙”。根据螭龙在背屏式造像中雕刻的形式,结合背屏式造像其他的时代特点,可以把青州龙兴寺出土的雕刻有螭龙的背屏式造像分为四期: 第一期为北魏中晚期。这个时期,螭龙仅  相似文献   

9.
1988年4月,湖南省零陵地区文物工作队在永州市木材公司院内清理一座西汉墓,出土有五面铜镜,这是零陵地区出土铜镜最多的一座墓葬。神兽纹镜2面:l、规矩四神兽纹镜。四叶座,座基为双边线正方形,每边下方有两只神兽,神兽与镜缘间有一圈0.7厘米宽的林纹,素缘宽1.5厘米,略内倾。直径11.4厘米,厚0.4厘米,镜面略呈弧形,色黄而光亮。2、四乳神兽纹镜。圆纽四叶座,圆座基,四乳亦有圆座。每两乳之间是一龙或一虎,其中一龙的头下部铸有一工整的“王”字。直径13.l厘米,厚0.5厘米,平缘宽1.5厘米。铭文镜3面:l、昭明镜。乳纽圆…  相似文献   

10.
<正>青花龙纹双螭耳四方壶目前市面上比较少见是一种皇家和官家所用器形,平民几乎很难见到。此件青花龙纹双螭耳扁壶器形端庄,流传至今品相完好,青花龙纹栩栩如生有一种杀气,周围的缠枝花卉画工完美,青花发色属于混合料发色纯正,扁壶整个器身的白釉晶莹剔透,壶的双肩两遍各有两个堆塑螭龙,螭龙龙嘴相对着扁壶的壶口。  相似文献   

11.
<正>研究龙的学者不少,但是许多事实证明,大家研究了半天,连龙与虎都没有分辨清楚(图1、图2有明显区别,却同样称虎),就定名称,写说明,出图录,甚至洋洋万言地写报告,出论文。一个是虚拟神物,一个是实有其物的自然界猛兽,人们对它们演绎的宗教功能不同,两者混淆,其结论的可信、正确程度可想而知。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模棱两可龙虎难辨的造型,但我们至少在所涉研究中应该客观表述,实事求是,不要轻率结论。以当前最集中、最典型、最有必要厘清的对像应该是蟠螭,因为它与虎、龙、  相似文献   

12.
吴萍 《丝绸之路》2012,(4):20-22
蟠螭纹自战国时代出现,在中国古代玉器史中延续了2000多年。不同历史时期,蟠螭纹在玉器中表现出不同的形象构图和纹饰变化,反映出2000多年来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发展和变化。所以,研究和探讨古代玉器蟠螭纹的演变,在今天仍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流散美国的晋式青铜器(续)──礼器篇(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蟠螭纹鉴(图一),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1930.704),高29.5、宽59.6厘米,周身饰浅浮雕蟠螭纹,并以两道晋国铜器特有的辫形綯索纹作界带,肩腹部设耳一对,造型为长有花冠和弯角的兽面(图二)时代约当春秋末期。鉴的用途为盛水、藏冰或盥洗。《周礼·大官·凌人》“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亦如之,”郑玄注曰:“鉴……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御温气”,意思是把膳羞和酒桨放在盛冰的鉴里以保鲜。《庄子·杂篇·则阳》:“卫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可见它也用作盥洗。鉴是东周时代新出现的器种,也时常成双…  相似文献   

14.
<正>玉器中,常见的一种圆形的镂空器物,高低不等,大小不一,有人曰炉顶(炉盖之钮),有人曰帽顶(蒙古人帽子顶部的装饰)。一般底部齐平,有二三对隧孔。通体用一块玉料从外向内作纵向透雕。画面或龙螭盘绕云间,或禽鸟游戏于花草丛中。动物植物掩映穿插,缠绕交错,似一幅优美的自然景物的立体画面。制作工艺善用重刀,边线锋利挺拔,孔洞处多不加修整辗磨,具有一种不拘小节的粗犷风格。  相似文献   

15.
“牙璋”初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璋,是我国古代玉石器的一种。关于它的形制和用途也常见于文献记载。如《诗·大雅·棫樸》载;“济济辟王,左右奉璋。”注曰:“璋,祭祀之礼玉。”《周礼》更加详细的将璋的种类,尺寸和用途加以记载。如《周礼·冬宫·玉人》载:“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牙璋中璋七寸……”其它还有诸家《古玉图录》和《古玉图考》等都记载了璋的形制和用途。并把璋作为古代礼玉“六瑞”之一。六瑞中的壁、圭、琮、璜、虎、诸家都无甚重大争议。唯璋的形  相似文献   

16.
龙文化“龙”,有生物龙与精神龙的区别。两者的外形与内涵都不一样,前者属于生物学的范畴,后者属于文化学的范畴。但无论是从古代生物学的角度看还是从民族文化学的角度看,贵州都堪称其“故乡”。古生物学中的“龙”,有恐龙。飞龙、鱼龙等。而古代贵州,除有众人熟知的恐龙外,还有出土于兴义、安龙、关岭、清镇、大方和贵阳三桥等地被古生物学家称之“胡氏贵州龙”、“意外兴义龙”。“顾氏三桥龙”、“宋氏清镇龙”。“中国弯曲龙”等多种。特别是生活在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一带的“贵州龙动物群”,除了…  相似文献   

17.
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奚之?” 曰:“将之卫。” 曰:“奚为焉?” 曰:“ 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而民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譆!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已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已者未定,何暇至于暴  相似文献   

18.
五意大利意大利罗马的国立东方美术博物馆,藏有若干中国古代青铜器,我曾参观,同时也看到不少私人藏品。值得称道的是这里有一些精美的古镜。例如一面连弧纹边的三兽镜,鼻钮,以菱形纹衬地,径13.6厘米。此镜接近《岩窟藏镜》所录传陕西出土的一面,镜上主纹旧以为怪兽,但就意大利这面而言,实似螭龙之形。又如一面重列式神兽镜,边缘有以“吾作明镜”开首的铭文三十八字,径11.6厘米,应为三国吴所造。据托斯卡诺氏著录,在帕尔玛也有中国青铜器。其中有一件商代的觚,饰饕餮  相似文献   

19.
人们一般认为,破碎了的镜,要使它重新组合起来,并且映照出完整的一个影像,即所谓“破镜重圆”,那是断不可能的;但从实物考察来看,我国古代却存在过这一工艺。 近年笔者分析了一百多枚南北朝出土的铜镜,其中一枚半圆方枚神兽镜很值得我们注意。此镜为湖北省鄂城出土,试样编号E30,残,复原直径约19.6厘米。扁圆钮,主纹饰为神兽,外置方枚、半圆枚各一周,再外为倾斜的辐射纹。画纹带缘。厚约0.1—0.15厘米,外缘凸起最厚处为0.4厘米。背面颜色灰黑而泛黄、泛绿,部分图纹凸起部又稍泛白,正面底色灰黑而泛黄,近外缘处多泛绿、泛白,光泽甚佳。断代六朝早  相似文献   

20.
若木·神树·鸡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叫若木的树,《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洞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若木生于若水之滨,《海内经》曰:“南海之外,黑水青山之间,有木曰若木,若水出焉。”若水因水滨多若木而得名,《水经注·若水》云:“若木之生,非一所也。黑水之间,厥木所植,水出其下,放水受其称也。”一条河流能以一种树木而得名,这种树必然是该流域最常见的植物。根据《山海经》的记载,若木并无什么奇特之处,只是生于若水之滨的一种青叶赤华的树木,所以《山海经》对若木的描述应是最为原始,最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