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最早的稻作与稻作农业起源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生最早稻作的地方未必一定能成为稻作起源的中心,中国最早的稻作可能在华南北部诞生,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的中心首先是在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和淮河上游也可能是另外的两个中心。  相似文献   

2.
旧石器时代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得生活资料,在向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繁衍生息,发展着社会生产和人类自身的进步。距今约1万多年前,母系氏族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人口显增加,人类活动的地域也不断扩大,人类日益需要稳定的生活来源,这是采集和渔猎所不能保证的,因此迫切地要求开辟和扩大新的生活资料来源。当时妇女在长期的采集实践中经过反复观察,逐渐认识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她们发现在土地、水分和气候适宜的条件下,有些种子可以发芽、开花和结果,有些还能移植。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农  相似文献   

3.
东亚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起源是国际学术界的重大课题之一,而中国的稻作起源研究由于其丰富的材料在这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东亚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一文是加拿大著名植物考古学家加里·克劳福德和沈辰博士综合中国、日本和韩国近年来稻作考古方面的发现和研究成果所作的述评,在高度评价东亚稻作起源研究成就并赞同某些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首先,作者赞同中国水稻的本土起源说,认为可能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一种热带型粳稻。中国考古发现中未见籼稻,籼稻系起源于南亚地区。但是,对于当前所发现一些最早的水稻遗存(如玉蟾岩、彭头山、贾湖,甚至河姆渡)是否为驯化种,作者却持基本否定态度,认为仍然属于野生种,甚至没有足够的考古证据证明是人为采集利用的结果,直到较晚期的龙虬庄,水稻遗存才有了明显的人工干预迹象。农业起源是一个数千年的漫长过程,而非一种突发的事件,这也是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另外,作者还对中国学者对野生稻的生物分类方法提出了意见,认为目前的分类方法不够细致,还应该作进一步的划分。作者比较重视稻作起源中的技术手段,对日本学者的DNA方法表示赞赏,认为它解决了如粳、籼不同起源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最后,作者还提到要重视起源问题的文化和生态背景,强调了多学科系统协作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珠江流域稻作农业起源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起源一向被作为中石器时代的重要课题和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而倍受考古学家的关注.在稻作起源的探索中,珠江流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中国乃至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借助于农业起源动力机制的理论探讨,认为稻作起源的"华南中心说"并不成立,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目前的考古材料,还不足以证明珠江流域是我国稻作农业起源的中心.  相似文献   

5.
栽培稻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新资料和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学术意义 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是现代考古学研究的三大热门课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90年代,以中国考古学为核心,国内外学术界曾掀起过一次探讨稻作农业起源的热潮。在那一段时期,新发现和新资料不断涌现,新方法和新观点层出不穷,丰富了对稻作农业起源过程的认识,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考古学界对科技考古手段的重视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太湖与杭州湾地区原始稻作农业起源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湖与杭州湾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稻作遗存距今在7000年左右,钱塘江流域有距今9000~8000年的稻作化遗存,是探讨稻作起源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8.
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中的植物考古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稻作农业是植物考古学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厘清了农业、栽培和驯化等稻作农业发展中的常用术语。进而对区分野生稻与驯化稻,即反映“半驯化”特征的几个指标包括基盘、谷粒尺寸和植硅石分别展开讨论。文章结合我们对现代野生稻和栽培稻的测量数据以及田螺山的工作,引用了国内外诸多考古实例和最新的分子学证据,证据表明上述几个指标在某些程度上多少可以作为性状来判断驯化稻是否已经出现,但是随着农业景观概念的提出,耕地杂草群落作为农田系统研究的证据.为稻作农业出现和发展研究展开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中西方学者对农业起源研究的成果,对中国稻作起源的动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的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偏南的武夷山及南岭一线以北的生态脆弱带,始于距今12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期,生态环境的变迁是稻作起源的主要诱因,解决人口增长的压力是稻作起源的直接动因,而人类的生产力及技术水平的进步则是稻作起源的动能.这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催生了稻作农业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存再研究及中国稻作农业起源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中国栽培稻的驯化史可能始于距今1.5万年前后,距今8000-9000年左右中国南方淮河南岸古代居民率先发明早期稻作农业。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水陆稻形态和生理特征的比较观察,对古稻作文物资料、稻作遗址历史年代的比较分析,证明陆稻由水稻演化而来,先人的驯稻皆由水稻开始,并由平原洼地逐渐向山区高原迁移。进一步论证和肯定了丁颖先生关于水稻是基本型,陆稻是变异型的论断。  相似文献   

12.
大遗址一词出现于建国之初的经济恢复时期。在配合大规模基本建设进行大遗址清理的实践中,提出了“既对基本建设有利,又对文物保护有利”的“两利原则”。大遗址概念形成于改革开放后新的经济建设高峰期,受国外文化遗产概念启发,逐步发展成考古领域的遗址与相关环境结合的综合体概念。大遗址从起源来看属于工作概念,在文物知识概念体系内难于恰当定位,以现阶段研究的各种概念定义皆难于对具体遗址进行大遗址判定。大遗址也不太符合术语的透明性要求,“大”的义项不明确、界限不清。事买上,大遗址只有经国家公布才能得到认可,因此,大遗址尚处于工作概念阶段。  相似文献   

13.
明清以降,滇池在岁修制度下常年疏浚海口,水域范围基本稳定,但受季风气候影响,其水位存在明显季节性变化,夏秋上涨,冬春下降,主要表现为沿岸低田在雨季即周期性被湖水淹没的特点。随着滇池流域坝田开发趋于饱和,滇池沿岸低田的深水稻“水涨谷”,在明清之际逐步系统种植,实现滨湖低田稻作与滇池水位季节性变化的生态耦合。这种局面到20世纪60年代末彻底改变,入滇河道上游大小水库的修建,使滨湖低田逐渐干田化,水涨谷生长的水域环境发生变化。观察滇池水域环境与稻作生态互动的关系,发现当区域环境呈现出长时段的规律性变化,就可能变“害”为“利”,这是人与自然相处中适应并利用自然的智慧展现。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50年代始,东南亚地区的农业起源探索历程至今已半个多世纪。大量考古发现表明,东南亚早期农业的性质是依赖于根系作物的驯化和块茎作物的栽培,该地区早期农业的特点与树木栽培的实践紧密相连,但农业起源的时间尺度仍未很好地建立。基于东南亚地区植物遗存和农业性质的特殊性,多种研究方法得以运用,也相继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念。东南亚地区农业起源的研究对中国华南地区早期农业的探索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淮地区藤花落、后大堂龙山文化遗址古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粒型分析法,对黄淮地区藤花落和后大堂两处龙山化遗址出土的5群古稻作了研究。就粒型特征而言,尽管两群古稻种群内尚有不同类型存在,但相对比较单纯,其主要演化特征已属粳稻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