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三孔布的国属与铸造时间等问题,学术界长期存在分歧。利用新出土资料对以往的研究进行辨析,发现秦、魏两国铸造三孔布的证据不足;通过对比赵国、中山国的疆域范围,以及利用战国文字的地域性特征进行字形比较,发现三孔布铭文中的地名基本与赵国疆域相吻合,而且字形体现出赵国文字的风格;最后结合三孔布铸造时间的考证,认定三孔布属于战国晚期赵国铸造的货币。  相似文献   

2.
三孔布是秦,是赵,还是中山国的货币,其行使年代是战国中期还是战国晚期,钱币界尚未有定论。近人王毓铨《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郑家相《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和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均根据三孔布背有钱文“铢”、“两”这一点,定为秦币。朱活先生亦提出“有理由把三孔布看作是秦占领赵邑后,暂时出现的圆钱与布钱的混合型铸币”。  相似文献   

3.
黄锡全先生在《中国钱币》2005年第2期上公布了两枚三孔布,其中一枚小型三孔布面文有二字,如图所示。黄先生将面文二字隶定作“阳[莧阝]”,读作“阳羱”,即“阳原”。其地在河北阳原县西南,东距赵东安阳不远,战国当属赵。按,黄先生对铭文地望的考订所提供的文献资料,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黄锡全先生在《中国钱币》2005年第2期上公布了两枚三孔布,其中一枚小型三孔布面文有二字,如图所示。黄先生将面文二字隶定作“阳(?),读作“阳羱”,即“阳原”。其地在河北阳原县西南,东距赵东安阳不远,战国当属赵。①按,黄先生对铭文地望的考订所提供的文献资料,颇有参考价值。但对后一字(以下称△)的形体分析,似可重新考虑。检战国文字,“莧”起不“莧”之字多作以下形体:莧(?)廿四年(?)阴戈(?)陶汇3.317(?)(?)货系2488(?)玺汇2178(?)(?)陶汇3.327(?)(?)随县71莧乃象形字,象细角山羊之形。《说文》:“莧,山羊细…  相似文献   

5.
余亡布币考——兼述三孔布地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出版《中国历代货币大系》第一册收录的几品日本银行所藏三孔布,是十分罕见的珍品。其中2482号,似未见于著录(图1)。布币面文二字,《大系》隶定“□余”,又于1112页“疑释亡余”。一般说来,三孔布的面文和背文多是自右向左读,此品宜颠倒《大系》的读法,改读为“余亡”。  相似文献   

6.
释战国“右骑将”玺刘钊《古玺汇编》0048号著录的是一方官玺(见附图1)。玺面为小正方形,朱文,笔划纤细,具有典形的三晋官玺风格。《古玺汇编》对这方玺玺文所作的释文是"右(将)司马"。我们认为这一释文是有问题的。下面试加以论证。首先是战国文字中"司"...  相似文献   

7.
三孔布是战国布币中极为特殊的品种。自清·初尚龄《吉金所见录》介绍给世人至今已发现四十二品,布面所铸地名涉及三十三个古地名。经学者们研究考证,这些古地名当今的所在地大部分已被认定。其中,三孔布“上尊”地在何方?见解不一。《中国古钱大辞典·先秦编》载:“上尃”有大小两型。大者背首穿孔上铸有数字“十九、二十”等。小者背首穿孔上铸有数字“二十”。1978年《北京大学学报》第二期发表裘锡圭撰《战国货币考》载:“据《汉书·地理志》信都国有下博。其地在今河北省深县东,战国时在赵国疆域内。‘博’从‘尃’声,币文的下…  相似文献   

8.
三孔布新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孔布新品程纪中,童子玉,马汉民NEWVARIETYOF“THREE-HOLDGOIN”ChengJizhong;TongZiyu;MaHanmin1992年10月下旬,中国钱币博物馆征集到一枚三孔布新品。据了解,此枚三孔布出土于陕西神木县,近年来随着神木一带基本建设的开展,时有古钱币自墓葬或窖藏出土。该布为小型三孔布(见封底彩照和拓片图一),通体长5.5,身宽2.7厘米,重8.17克,面文作“”,背文为“十二朱十”。正面主要部位及首部均呈深蓝黑色锈,两足部呈深绿锈,背面通体显深蓝锈间暗绿锈斑。整体形制规整自然,铸币文字清晰顺畅,品相甚佳。经审定,断为真品无疑。目前国内外现存的见于谱录记载的三孔布总数仅数十枚,以不同铭文计算,品种达30种。我们将该枚三孔布面文同所有已知的三孔布面文作了对比,该布面文虽明显有别于其他三孔布,但又与《大系·先秦卷》中2486释为“封氏”的一枚三孔布文字有诸多相似之处(见拓片图二)。先秦货币文字书写常有随意性,异书变体现象甚为常见,故我们认为此枚三孔布面文为简笔和异书“封氏”二字,细细审视该三孔布面文,右侧之字可视作“封”字的简笔,空首布中也有“”字,释作“封”,只是下边不出头而  相似文献   

9.
1981年,在江陵纪南城遗址内西北部之徐岗乌龙遗址,出土一有字陶豆。此豆残,缺盘及座,仅存豆柄。柄为泥质红陶,外施黑衣,细柄中空,残高11厘米,标本为 T_1:10。时代为战国中期。豆柄上有刻文三字,比较清晰。(见附图)。此三字,黄锡全同志释为“(走阝)公”。第一字左旁应是“走”,上部“”形多一横,与“赤”字或作(此鼎、毁)、吴字或作(吴季子之子剑)类同;下部从“之”即止。(走阝)字见于战国古玺(《古玺汇编》0261)。(走阝)从邑,应是地名。据《包山楚简》,楚除县令称公  相似文献   

10.
三孔布是我国战国时期颇为独特的一种青铜铸币。近年来,考古、钱币、历史学界对三孔布的国别、铸行时间、币制单位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拟在诸专家学者对三孔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一探讨。一、三孔布币文与铸造国别战国时期,位于我国中、北部的韩、赵、魏、齐、燕诸侯国及周王畿所铸行的货币,多以地名为币文,这一现象成为我们今天判别战国货币国别问题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研究者在探讨三孔布的国别问题时,多以其面文所示地名为据。  相似文献   

11.
三孔布考辨     
<正> 三孔布是我国先秦货币中极为珍贵的布币之一,因其形制为圆首、圆肩、圆足而且在布首及双足处各有一孔,故后世钱币学者称之为三孔布。自清嘉庆年间三孔布见著谱录后,甚为钱币界所重视。但由于三孔布出土极少和史载阙略的限制,前人对三孔布的研究考证一直未获大的进展,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三孔布的零星出土和发现,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对三孔布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但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逐渐形成三家之说:即三孔布秦国说,赵国说和中山国说。“秦国说”,以三孔布背文用铢两计重,铢两为秦国币值单位,故将其定为秦币(1),或谓秦占领赵邑后出现的混合型铸币(2);“赵国说”,以三孔布币文纪地多是赵国城邑,而且战国晚期使用铢两计重并非秦一国的论点,故将其定为战国晚期赵国铸币(3);“中山国说”,则认为三孔布纪地城邑绝大部分在中山国境内,而且三孔布的货币单位重量较大不象战国晚期之物,故将其定为战国中期中山国的铺币(4)。  相似文献   

12.
下阳《中国钱币》1990年3期61页新发表一品方足布,据云“听松轩主珍藏”。铭文二字(图一),智龛释”蒙阳”.  相似文献   

13.
楚国官印考释(四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壹上君之谞玺《古玺汇编》0008号楚印,其文如下: 原书“上”下一字和“玺”上一字并缺释,《古玺文编》作为不认识的字收在附录里(见该书452、400页)。按“上”下一字应分析为从“章”从“次”从“口”。战国文字里有一个以此字的上半部分为偏旁的  相似文献   

14.
《古玺汇编》0082号玺印如下揭所示:■原书释作“囗都司工”。从“都”字的邑旁做“■”形,且从“旅”(■)得声而不从“者”得声这两个特征来看,此玺当是一枚明确无疑的燕官玺。第一字稍有残泐。原书缺释。依原篆笔势,可复原成  相似文献   

15.
战国官玺的国别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识战国古玺和确定其时代,始于近世。解放后各地虽陆续有古玺出土,但专门研究的人不多,许多问题还未解决,其中古玺的国别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笔者近年协助罗福颐先生编辑《古玺汇编》,接触到不少古玺,习业之余,写成此稿。文中述及的战国官玺均为《古玺汇编》所著录,着重分析国别,对个别官名和文字也略予阐释。  相似文献   

16.
三孔布币及其拓本流传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孔圆足布币俗称三窍布,是战国后期流通于赵国及原中山国地区的货币。此市币面上下有三孔,其形制具圆足布特征,故李佐贤(古泉汇)把它归入圆足布类,属于圆足布一个品种。清·嘉庆甘四年(1819),金石名家初尚龄著(吉金所见录》十六卷,该书刊载“南行唐”背十二朱三孔布手摹本,首次向世人介绍这种布币。此后近两百年来虽时有发现,但获藏此布币者数目寥寥。故有泉书认为它“是三晋布币中最稀少一种”,“实物多已湮没无闻,保存在私人手中或文物部门的也寥若晨星”①晚清金石收藏家获藏三孔布币者有陈寿卿、鲍康、张廷济、刘鹦等。…  相似文献   

17.
《洛阳北窑西周墓青铜器铭文简论》一文首次刊布了15种铜器铭文,内容十分珍贵。其中有1件簋,铭文中的作器者被作者释为“中播”,称此簋为“中播簋”。我们认为“播”应释为“弊’。西周散氏盘铭中有地名(?),旧多释为“播”。张亚初先生最先改释为“敝”,李家浩和李零先生将此字及包山楚简中从“敝”的字释出。这些考释是非常正确的。獘字下部从“犬”应没有问题,上部所从可视为散氏盘“敝”宇的省形,与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前》63下蔽字所从“敝”形近。《说文》犬部:“獘,顿仆也。从犬敝  相似文献   

18.
一、释“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江陵九店东周墓》~[1]一书中发表了一批战国楚简。其中乙组56号墓出土的205枚竹筒中,数见如下一字:A1无为可M56·19下A2无为可M56·22下A3无为可M56·34下第三字均未释。今按:此字应释为“而”。“而”字,楚文字中习见,形体如下:《长沙楚帛书文字编》~[2]29页《包山楚简》~[3]简2同上简15同上简28很明显,A2、A3中的第三字与包山楚简中的“而”字是一字无疑。A1中的第三字与A2、A3中的形体稍稍不同,但从辞例看却是同一字。如此;则A1-A3中的第三字应释为“而”。“无为而可”中的“…  相似文献   

19.
书讯     
《中国历代货币》修订再版为满足广大读者需要,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历代货币》编辑组和新华出版社共同商议,决定对1982年出版发行的《中国历代货币》图册进行修订补充,再版发行。这次再版,对硬币部分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充实,增补了一批钱币珍品,如春秋战国时期多字耸肩尖足空首布,无文银布、无终三孔布、五十四印记郢爰及金代承安宝货银铤等少数民族政权、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关珍贵钱币。纸币部分增补了整套新版人民币,并补齐了  相似文献   

20.
湖州近几年“殊布当祈”背“十货”发现不少,刘健平在《中国钱币》(总85期“湖州发现的战国货币”、总108期“湖州发现少量楚国货币”)也有报道,并有半成品、残废品的发现,认为湖州铸造“殊布当钎”背“十货”的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