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巨人和牧童     
从前,有个可怜的穷孩子,没有爹,也没有妈。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去为一个大地主放羊。不论白天黑夜,他都随羊群在荒野里度过。只有在狂风暴雨袭来时,才能到大森林边的一座小木棚中稍稍歇息。一天夜里,他正坐在羊群旁边,忽然听到有人在呻吟。他起身朝那声音走去。啊,真吓人!一个巨人躺在树丛中! 他正想逃走,只听见巨人说:“别害怕,我不会伤害你的。相反,如果你帮我包扎一下脚上的伤口,我会报答你。我在拔一棵橡树时把脚弄破了。”牧童脱下自己的衬衣,给巨人包好了脚。巨人站了起来,说:“现在,该我给你  相似文献   

2.
后来的事,还是我们连队的统计员毛庆祥过了好多年后告诉我的:这天夜里他已经回到自己宿舍睡下了,连长李毓良敲门喊他:毛统计,你到连部来一下。在连部李毓良问他:今晚的会议你做记录了吗?他回答,记录了。连长说,今天晚上的会议,是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是要向团党委汇报的。你今晚辛苦一下,少睡点觉,把杨班长的讲话整理个材料出来。毛统计说,连长,我是个统计,你叫我搞个报表,我加个班连夜做出来,这整材料的事我可是不行。连长又说,那你把会议记录给我吧。第二天早晨连长把一封信交给毛统计,说,今天你去一趟团部,把这封信交给张政委。  相似文献   

3.
我妈说我在牙牙学语时,不会叫二舅,只说“二”。这是我能在脑海中搜索出来,最早和最具体与他发生关联的事情。他是庞大而模糊的亲戚群体中不那么亲密的一枚。  相似文献   

4.
阿达卖驴     
有个名叫阿达的人,家里很富有,养着很多牲口,但对穷人却很小气。阿达的姐夫家很穷,没有毛驴,想到阿达家买一匹。有一天,阿达的姐夫来和阿达商量,想先把驴牵回去,过几天再来付钱。阿达回答说:“今天毛驴已赶到山上吃草去了,你明天来牵吧。”阿达的姐夫回家去了。第二天早上,阿达编了一套谎话,交给儿子说:“你姑爹一到时,你就说:‘姑爹大人到,楼上请。’他问:‘你爹哪里去了?’你答:‘和老和尚下棋同床供弥去了。’他又问:‘你妈哪里去了?’你又答:‘赶街去了。’他再问:‘小毛驴哪去了?’你就说:‘上山吃草去了。’给记得啦?”儿子一字不错地背了一遍。阿达夫妇俩把驴赶去藏起后,躲到外面去了。  相似文献   

5.
孙老去世了,作协大院里又少了一位好长者,——我是把前年去世的李束为先生也算作这个大院里的人的,虽说他搬出好些年了。 如今称他先生,称他老,只是遵从某种不成文的惯例,孙老还没走远,定会回头笑话这是矫情,一种他最不具备也最不喜欢的作派。“往常叫啥就叫啥,”他准会用他那带着浓厚乡音的文水话,丢下这么一句,扭头再走他的路。 往常叫啥呢?当着他的面,我,不,我们这一茬人,总是叫他孙老师;背后呢,说来不恭得很,就那么直和,筒筒地叫他老孙。有时说顺了嘴,当面也会这么叫。他听了,从不以为忤。  相似文献   

6.
1963年夏,我初中毕业,即去西宁市找工作,在青海省交通厅民工招募处等候分配.等候分配的日子好难挨,我捧着一本小说心不在焉地翻着,突然耳边一声惊叫“501号,你能识文断字?” 我惊异地瞅着这个面孔黧黑个头比我高出一大截的大个子:“你咋知道我是501号呢?” 他说:“排队报名时,你挤在我身后,我是500,你不就是501.” 他把我那本厚厚的书瞅了瞅,说:“请给我婆姨(方言,老婆)写封信.”我问道:“写啥子事呢?” 他笑道:“就写我已经到了西宁,西宁是个好大好大的庄子啊,天天像赶集.我正在交通厅等候分配活计,餐餐给我们吃白面包子.” 我扑噗一笑:“你啥时候吃白面包子了?”他说:“就这样写吧,叫她放心就行.”  相似文献   

7.
文史博览     
《纵横》2004,(12)
张大千“挽”刘湘曹大铁抗战初期某一天,大千师将他一薄本诗稿送给我,稿内夹一张纸,上写挽四川军阀刘湘的挽联,上下联约三十多字。他说:“大铁,你看我这挽联做得可好?”我看了不敢回答。他说:“好不好你只管直言,为何不答?”我说:“好是好的,但对仗上好像不合。”他说:“正要你说这句话。谁高兴去挽他!这是某某人(指张群)强要我挽的。刘湘这家伙对不起我们四川人,我就对不起他。”我说:“那是你有意这样做了?”他说:“是啊,这就叫‘牛头不对马嘴’,妙的是我写的这副白竹布大挽联还悬在刘家的大客厅里,可见军人都是老粗,不懂文墨,只重名气,还…  相似文献   

8.
友苏 《炎黄春秋》2003,(6):45-47
静静的时候,我在想着:许多人说,我在父亲病危、去世以及办理后事的过程当中最为冷静。我没流泪,我毫不分心地去做那些应该着手做的事情;我没有茶饭不思难以入眠,也没有让他在我的梦中出现;得空闲也没有去想想他。是一副没情感的心肠吗?不,不是的,我只是有种感觉,一旦我去想他、念他,我会伤心的。“爸……爸!”……“爸!”……“老爸!”50多年里我们这样对他称呼过来。不过,真觉得叫“老爸”更为亲切。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就不知道了。然而,打从2003年1月22日凌晨,他因为脑内大量出血昏迷过去后,我们叫着“老爸!”也不知道他还听得到不;在2…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1938年5月上旬,在武昌,我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看秘书长张厉生,没有经过通报,我就直接进了他的办公室。张穿着灰色花呢中山装,同另一个穿着草黄色军装的人,像似已谈完了工作随便谈谈的样子。张就把我向穿草黄色军装的人介绍说:“里特,他姓陈。”(我在留法同学中,年龄比较小,他们都叫我的名字。)张接着说:“他也是20年代的老加马拉的”(留法老同学之一),接着他又向我介绍说:“他是周恩来,政治部的副部长,他的名字是为我们老加马拉的所熟悉的。”我就同周恩来拉拉手说:“久仰,久仰。”周问我:“你是什么时候去法国的?”我说:…  相似文献   

10.
笑园     
《旅游》1995,(6)
58变85 妈妈拿着儿子期末考试的成绩单说:“儿子,你又是不及格,你爸爸今天回家可真要揍你了。”儿子不慌不忙地说:“妈您甭着急,我已给我爸准备好礼物了”。“什么礼物?”“一瓶五粮液”。等我爸喝完酒他就分不清上下左右了到那时您再把成绩单,倒过来给我爸看,那么我的58分就变成85分了。”  相似文献   

11.
段子     
《环球人物》2013,(25):96
正正儿子刚上小学。这天放学回家,他对爸爸说":爸爸,我想改名叫正正。"爸爸疑惑地问:"为什么?你的名字不是挺好听的吗?"不料,儿子一本正经地说":今天我们班选班干部,是在名字下面画‘正’字。要是我叫正正,还没投票,我就先有10票了。"  相似文献   

12.
爸蹲下,双手背在身后,笑着说:“马上我要变个东西送你。”一边变着,一边试探着问,“看看,你喜欢不喜欢?”我只是一味地盯着他,没有表情。我低头接过一个包装精美的魔方。在抬头的那一瞬间,我看到他热切、关爱而怜惜的眼神,灼热得让我害怕。突然,我大叫:“妈!”接着便闪到一边,颤巍巍地看着爸爸。我至今记得抬头看他眼睛的瞬间。在我很小的时候,一个星期最多见爸几个小时,然后他又要赶回部队。于是,  相似文献   

13.
他是军人。1960年认识他的时候他是一个小战士,而我也只是一个还在念书的小姑娘。那时他才参军不久,在贵州军区卫生营当了个小毛毛兵。上级派他们来我就读的八一学校帮助我们学生作体检,所以他就认识了同在八一学校当教师的我母亲。第一次见到他就是在我母亲的宿舍里,那天我从外面回来,看见一个面容清秀的兵哥哥坐在我家对着门的写字台旁边,看见我进去他面带羞涩地笑了一下,我妈让我叫他“叔叔”,这让我很不服气。  相似文献   

14.
正我的父亲原名良瓒,字璃璋。关于他后来为何改名为"力展",大哥曾告诉我,那是父亲有一次去见阎锡山,阎对他说:"不要叫璃璋了,就叫力展吧,把力量展开嘛!"按照五台方言,璃璋与力展谐音,从此父亲就改名为智力展了。为什么父亲与阎锡山会有如此交往呢?这还要从他的学生时代说起。  相似文献   

15.
潘小平 《江淮文史》2011,(4):151-155
我父亲活着的时候,曾和我说过,我们是北宋潘仁美的后代。我吃了一惊,问:是那个迫害杨老令公杨继业的潘仁美吗?父亲说是,但他的真实姓名叫潘美,是个大忠臣,你可以到《宋史》里去查查。这是父亲晚年,困扰他多年的历史问题已经解决,他也已经出来工作多年,所以才有心思和我说这个话。  相似文献   

16.
1962年6月,我随毛主席出巡南方 专列奔驰在江南的大地上.在杭州至南昌的途中,毛主席把我叫进了公务车厢,他正躺在床上看一本线装书,见我去了,放下书,挥挥手:“坐坐!”毛主席叫我去谈什么,我心里没有底.但我早就知道毛主席对调走的战士很怀念,是不是要谈这件事情呢?于是我先向毛主席作检讨,我说:“主席,1959年上级要我们一中队的人减少一点,我当时没有请示主席,把主席熟悉的同志调走了.”我说:“像曾文这样一些同志调到什么地方了,我现在也不知道,若当时请示主席,就不至于发生这事!”  相似文献   

17.
中午时候,一男孩在院子里玩足球,他正玩得起兴,也许用力太大的缘故“,嘣”一声响,球竟然射在了邻居家的玻璃上。男孩迅速地抱起球,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跑回自家去了。一回到家,被已经睡醒的父亲逮了个正着。父亲把他叫了过来,问到“:怎么回事?”男孩胆怯地说:“我打破了邻居家的玻璃——”父亲慈祥地望了孩子一眼,叫他先把汗擦擦,然后温和地说“:孩子,你打破的不仅仅是玻璃吧?”“我是因为不小心才打破玻璃的!”男孩愣愣地望着父亲,随时等待着惩罚。“孩子,你打破的真的不仅仅是玻璃,想想——吧!”父亲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孩子。男孩想了想,但依…  相似文献   

18.
1934年 1 2月下旬 ,大概是阳历年前的一天 ,杜月笙派人把我叫到上海杜美路杜公馆。照江湖上的规矩 ,像我们这样的人被他“召见” ,首先要向他“问安”。但这次还没有等我开口 ,他就笑着对我说 :“侬做件事情 ,啥样 ?”在当时的上海 ,要想在杜月笙手下搞个差事 ,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看到杜月笙的神情 ,我心里十分高兴 ,忙说 :“听先生吩咐 !”他点燃一支雪茄 ,看了看我说 :“无啥事体。前两个月 ,沙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请我当董事长 ,尤菊荪再三恳求 ,也不好驳他的面子 ,只好同意了。找侬来 ,是要侬每天到锦江公寓去看看 ,他们的董事会就…  相似文献   

19.
正我爸52岁那年,下了岗。他每天在家借酒消愁。那时我大四,放寒假回家想开导开导他。老爸说:"我韩宝义勤勤恳恳一辈子,凭什么让我下岗?"我说:"厂子效益不好,当然拿你们老人开刀。""只有3年我就退了。"老爸愤恨地说。我说:"韩宝义先生,养老有我呢。"他看了看我说:"我能指望你?还是陪我喝一盅吧。"我爸喜欢儿子,从小把我当儿子养,也解不了他的心头痒。我妈看见说:"又拉你姑娘喝酒,不怕让人笑话。"我说:"不会喝的姑娘没前途,懂吗?"我爸听了,哈哈大笑。那一年,我已经为找工作忙了。而我这样一个二本姑娘,  相似文献   

20.
坎的故事     
听老人们讲,古时候,在布朗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有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叫坎。他自小就很勇敢,七岁就跟爹到山里打猎。不幸,在他满十五岁那年,爹得了重病,临死前,紧拉着坎的手,对他说:“坎儿,爹怕是不行了,爹死后,你要在家里好好练习弓箭,等箭法练精了,你才可出外谋生。”爹爹说了这几句话就断气了。坎牢牢记住爹的话,天天练习弓箭,手红了,肩膀肿了还照样练。就这样,坎苦练了整整三年,箭法越练越精啦,三发三中,十发十中,百发百中,于是,他准备出外谋生了。临走前,他削了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