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1982年第7期《邾国故城陶量文字补正》一文,认为报道邾国故城出土陶量的简讯(刊《文物》1982年第3期)误将摹写之陶量铭文倒置,据拓本补足残划后字当释"(?)"。按简讯摹本未倒,实则是拓本倒置了,而拓本字迹基本清晰无"残划"。山东省博物馆收藏两件同铭陶量,系解放初期邹县邾国故城(旧称纪王城)出土,形制、纹饰、铭文与此次报道之陶量全同。字迹清  相似文献   

2.
201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灵寿故城东侧的灵寿东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初步判定该遗址为战国时期中山国都城的军事驻防城。遗址出土了一批动物骨骼,共计80件,其中可鉴定标本23件,分战国和汉代两个时期:战国时期动物种属主要为马、牛、猪,汉代动物种属为猪、牛、狗,均为古代家畜饲养的常见种属,此外鹿类动物也是汉代灵寿先民的利用对象。根据动物骨骼的部位、出土位置及伴出品,可以判断这些动物可能存在除食用外的功能,如奠基或祭祀等。不同时期对不同动物的利用情况,进一步验证了随着中山国的灭亡,灵寿东城的军事功能逐渐衰落,到了汉代已成为普通平民生活区。  相似文献   

3.
2014年7月至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涿鹿县文物局对涿鹿故城遗址进行了联合发掘,出土了比较丰富的遗物,其中有6件鹿纹瓦当和3件人面纹瓦当非常具有特色。在已发表的资料中并无相同的形制,涿鹿故城出土的这批鹿纹和人面纹瓦当为研究古代瓦当和建筑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西汉骨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骨签是在具有一定形状的骨片上刻写文字, 因其形状和刻文内容类似现在某些物品的标签, 故名。目前所见的几批骨签均出土于西汉长安故城中,最早见于1979-1980年发掘的武库第4 号建筑遗址,1985-1987年未央宫第3号建筑遗址发掘时大量出土,2002年试掘城墙西南角时又出土了2枚。  相似文献   

5.
陈旭 《中国钱币》2013,(1):3-6,2
2009年夏,笔者在临淄齐国故城一农民处收得齐刀币残陶范56块①。这些钱范均为夹沙灰陶齐三字刀范,含沙量较高,文字刻划较粗(彩1图1)。钱模一面呈高温烧灼过的黄褐色,并有炭灰状附着物,有明显使用过的痕迹,范的背面大多都有制范时留下的指窝。后经笔者认真调查,为齐故城西南部安合庄铸钱遗址出土。历年来临淄曾多次出土“齐法化”刀范,出土地点均在临淄齐故城的宫城内,即齐都镇西南齐故城南部的安合庄铸钱遗址中。而这批刀范做工较粗,与以前在安合庄收集的另一种做工精美、文字纤细的三字刀范的性状存在较大差别(彩1图2)。临淄博物馆所藏这两类刀范也皆为安合庄及附近出土②,现对比如下:  相似文献   

6.
新蔡故城战国封泥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新蔡故城遗址与封泥出土情况新蔡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城东部,今县城东的一部分叠压在故城遗址的西部(图一)。据《河南省志·文物志》、《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省分册》[1]等记载,故城南5公里有汝河,城北1.5公里有洪河绕城流向东南。故城垣长3215米,现东、南城墙  相似文献   

7.
《文物》1982年第3期介绍邾国故城出土陶量简讯一则,未释陶量上的文字,文中又误将摹写之字倒置。据拓本,此字补足残划后当作(?),释"(?)"。春秋时有两个邾国:一为鲁之附庸,在今山东邹县,金文作"(?)";一为楚之与国,在今湖北黄冈,金文作"邾"(说详陈直《金文拾遗》)。此器出于邹县邾国故城,当是山东境内邾国之官量。  相似文献   

8.
燕下都故城,是战国时期的名都之一。从故城遗址内各种规模宏大的手工业作坊区的发现来看,这里是当时燕国的手工业中心。燕下都遗址内大量燕国货币和铸币范的出土,充分反映了燕下都故城也是燕国货币的铸造中心。尤其是铸币范的发现,为我们研究燕国货币的铸造,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现根据燕下都遗址已出土的燕国布币铸范的材料,对有关“(?)”布的几个问题,探索  相似文献   

9.
登封阳城遗址出土的一批陶量,是研究战国量制极为重要的器物。可惜大多已残损,较完整的仅存三件:1.廪陶量:出自战国阳城建筑遗址方蓄水池内。量高11、2、口径15.5、底径15.2厘米(图一),容积1670毫升。器鼓腹、敛口、平底、口沿上平而有翟”阴文(图二)印三方,其中一方稍残。2.阳城陶量:(编号:冶T2、H11:2)高10.9、口径16.7、底径16.6厘米,容积1690毫升。器直腹平底,周身饰暗弦纹,口沿上  相似文献   

10.
1984年前后.在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郑工作站同志们的辛勤努力下。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新发现一批商周至汉代的文化遗址。其中“郑韩故城”曾获得一批陶文。《中原文物》1986年第1期蔡全法先生在《近年来新郑“郑韩故城”出土陶文简释》一文中。对所出土的陶文进  相似文献   

11.
《文物》2005年第12期刊登了《陕西甘泉出土的战国瓦当》[1]一文,介绍了一批出土于陕西甘泉县三处古代建筑遗址(城区官井巷遗址、体育场遗址和西台遗址)的瓦当。这批瓦当纹饰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为探讨陕北地区战国秦汉历史提供了资料。原文作者认为,这批瓦当属于战国中晚期的魏国瓦当。本文拟通过将这批瓦当与周边地区瓦当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考古和文献资料,对这批瓦当的年代和归属进行初步探讨。一甘泉县瓦当的特点新公布的这批瓦当虽然总数不多,但纹饰较为丰富,既有半瓦当,也有圆瓦当;既有素面瓦当,也有纹饰瓦当。瓦当为泥质灰陶或灰黑…  相似文献   

12.
郎剑锋 《民俗研究》2014,(4):102-106
青铜器是中国传统金石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近代考古学则将对青铜器的研究扩展至青铜冶铸技术方面。通过传世文献的记载,对中山灵寿故城出土的一组"人俑拜山"陶器组合的文化意义进行了解读,揭示出古人在青铜冶铸过程中存在"烁身以成物"的观念。夏商周时期铸铜遗址内发现的祭祀遗存、传世及出土文献中关于"釁"礼的记载则表明,"烁身以成物"的观念不仅贯穿于青铜冶铸技术的多个环节,而且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并以不同的形式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郑韩故城遗址出土战国晚期铁器的锈蚀产物类型,采用X射线衍射和金相显微观察等现代科技手段,对郑韩故城遗址内仓城铸铁遗址出土的13件样品进行综合研究。通过分析比较样品间的锈蚀程度,发现铁质文物的锈蚀机理复杂,成分多样;一些锈蚀产物中出现明显的分层,锈蚀不均;部分铁器中还存在着活性锈蚀物,其保存状态与金相组织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燕下都第23号遗址出土一批铜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3年4月,易县百福公社东斗城大队第五生产队,在燕下都第23号遗址南部挖沟时,挖出铜戈一百余件。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燕下都工作站闻讯后,到现场进行了调查。共收集铜戈一百零八件,铁锄、铁镰、铁削各一件。为了弄清这批铜戈出土的层位关系,我们对铜戈出土地点进行了发掘(图一)。  相似文献   

15.
郓城出土的元代白釉黑花瓷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山东省郓城县文化馆征集到一件元代白釉黑花瓷罐,是郓城县宋故城遗址出土的。  相似文献   

16.
曷苏昆山谋克故城遗址旧名南山湾古城遗址,因出土"曷苏昆山谋克之印"铜官印而确定其为曷苏昆山谋克故城遗址。笔者比较倾向于曷苏昆山谋克与曷苏馆路并无太多关联,"曷苏"也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或是曷苏馆简称。  相似文献   

17.
山东莒国故城出土莒刀陶范窖藏苏兆庆1979年春,莒县莒国故城内曾出土一些刀币、残陶范和铜渣,1987年4月,又在故城二城残垣北侧下发现一处刀币陶范窖藏。此地应为一处铸钱遗址。窖穴残长1.5、宽0.95、深0.6米。穴内陶范多平放,排列整齐,同出尚有百...  相似文献   

18.
昌邑历史悠久,是东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商周时期,昌邑就是我国重要的海盐基地,为齐国盐文化的源头之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昌邑市北部沿海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盐业遗址。为进一步了解昌邑盐业遗址的性质与文化内涵,昌邑市博物馆从2009年起先后开展了昌邑盐业遗址考古调查、火道廒里盐业遗址群唐央一号盐业遗址发掘、东利渔盐业遗址群鄑邑故城盐业遗址发掘、昌邑古代盐业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四个项目,陆续发现大型盐业遗址、建筑遗迹、陶窑、灰坑、沟、井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战国及汉代瓦当、筒瓦、板瓦等遗物,且出土的许多残板瓦上都盖有印章,现均藏于昌邑市博物馆。其中,盐业遗址古窑内出土的瓦当形制、纹饰,许多为首次发现,纹饰题材丰富、多样、广泛,风格独特,相当数量的瓦当取材现实、表现现实,对当时的社会生活进行了真实的反映,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9.
1980年秋,在秦都咸阳宫遗址出土一批窖藏半两钱,这批铜钱为咸阳市窖店公社窖店大队社员发现于咸阳二道塬,总重约25公斤,除50枚被好奇者留下外,其余都被送到咸阳废品收购站卖掉。1982年6月,笔者因偶然机会,见到了保存下来的50枚铜钱,并调查了出土地点。这批铜钱的出土位置,在秦都咸阳第二号宫遗址北约100米处,距地表约0.5米深。出土时铜钱放在陶瓮中,陶瓮已破,铜钱大都锈结。在地面散布着许多细绳文和中绳文瓦片,与  相似文献   

20.
馘斧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1994年12月于阳都故城遗址出土的一件铜斧作了考释,认为此斧可定名为馘斧,为秦汉时对战俘砍首行刑时所用。对于古代刑具的研究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