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亚军 《丝绸之路》2012,(8):112-114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一整套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外交战略思想。新时期的外交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思想是正确的、富有远见的,仍然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  相似文献   

2.
<正>二、黑龙江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新时期的历史贡献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抉择,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40多年来,黑龙江省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演进逻辑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考察40多年来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演进,可以勾勒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轨迹。深刻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发展脉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这一演进逻辑根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  相似文献   

4.
熊卫民 《中华遗产》2014,(8):142-149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按钮。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开放。这是转变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从“政治挂帅”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国”;从个人崇拜、集体主义,到解放思想、追求真理;新思潮、新文化、新技术,也顺着开放的大门逐一涌入。  相似文献   

5.
李萍 《岭南文史》2023,(1):25-31
<正>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征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伊始,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7.
陈宇聪 《百年潮》2023,(4):34-36
<正>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继党中央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后,根据党中央决策,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从此,海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阶段,从一个海岛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徘徊中前进的局面,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以此为起点,中国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近30年来,对这一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9.
蒋永清 《炎黄春秋》2020,(12):12-15
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是从贫穷落后迈向现代化的一个过渡时期,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新中国前30年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提出并阐释了小康社会的理论观点。在今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时,重温邓小平与小康社会这一话题,对今后的各项工作仍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印尼外交政策中对华人问题的考虑(1965-1997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5年至1997年是苏哈托真正控制印尼的32年,其间中国与印尼外交关系起起落落.双边关系的冷热都折射出各自内部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从中国对印尼外交政策来说,对印尼华人问题的考虑可分为三个阶段,包括改革开放前的冒进与偏激(1965-1979年);推动复交前的平和与务实(1980-1990年)以及复交后的淡化与消退(1990-1997年).对印尼华人问题的考虑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经过阶段性的改变和调整,直至脱钩,既是为赢得印尼的信任,也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1.
软实力这一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提出、解释,并被美国政府运用到外交政策执行过程中。他认为,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和利诱手段获取你所要东西的能力,主要包括文化、价值观、制度及外交政策等方面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软实力外交对修复和改善后冷战以来严重受损的美国国际形象产生了积极影响。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当前中国的硬实力已有显著提升,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国  相似文献   

12.
陶文钊 《百年潮》2003,(3):4-16
邓小平从1977年复出之后,就不但是中国国内政策,而且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决策人。他在设计中国的现代化战略时,始终把国际环境和外交政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深远重大意义的一步棋就是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在这一方面,他个人倾注了大量精力,在历史上打上了自己的印记。卡特总统是一位有争议的总统。他在任时及卸任后的一段时间,关于他的功过是非众说纷纭。但不论什么时候,他实现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都是公认的一个重大建树。  相似文献   

13.
<正>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改革开放是第二次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里,  相似文献   

14.
我们这里所说的对外关系,是指对世界形势的认识与判断和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际地位有了显著提高,人们都归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国内工作方针作了根本性的拨乱反正,也就是改“以阶级斗争为纲”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卓越的思想家和设计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接续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为国家实现现代化而艰苦奋斗的进程中,邓小平坚持将中国实际与现代化一般规律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全民族整体动员、奋起直追的现代化政治观念和社会意识,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千秋大业的观点,回答了中国为什么必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他确定中国式的百年发展战略,设计了从温饱、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他强调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重视知识和人才,通过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回答了怎么样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从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整套思想理论、发展战略和步骤方法,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加快现代化步伐、实现民族复兴的崭新道路。  相似文献   

16.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提出了多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国家建设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获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建设目标;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立足于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 ,是推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实现富民强国目标的巨大动力。改革开放 2 0年来 ,中国大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无论是经济基础 ,还是上层建筑 ,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改革开放 ,中国的综合国力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在增强 ;由于改革开放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提高和改观。改革开放 2 0年的辉煌成就引起全世界关注。以全面反映区域发展为己任的社会主义新方志理所当然的要对这一创举和成就进行全面记述 ,以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然而 ,就目前已问世的一些志书看 ,对改革开放的记述…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郑和研究是继往开来的时期,不断创新的时期。从世纪初期,孙中山以郑和的伟大业绩唤醒国人的爱国热情,拯救国家;80年代邓小平倡导弘扬郑和开放进取的精神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努力建设现代化强国;到90年代江泽民多次论述郑和下西洋对  相似文献   

19.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逐步展开、深化,党的建设在曲折中前进。20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党的建设在经过拨乱反正逐步走上正确轨道后全面展开。第二阶段,从十二大到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80年,是翻天覆地变化的80年。在这80年里,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胜利;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日益走向繁荣富强和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