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中国历史来说,刘禅,是史学家讥笑的对象,如果要说刘禅的作用,仅仅是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化,也就是,在中国文化中,增加了一个俗语,一个成语,“扶不起的阿斗”和“乐不思蜀”。毫无疑问,略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两个熟语都是贬义的,前一个指无用的人再扶持也没用,后一个指沉湎在欢乐中,毫不思念故乡。  相似文献   

2.
前几年,乍一接触“双规”两个字,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向一位媒体人打听,才知道指的是“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交代问题(或曰对调查所及的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我当时恍然说,哦,就是“隔离反省”啊,这是过去“组织上”审查干部的轻车熟路。  相似文献   

3.
杨宇安   《纵横》2020,(4):61-64
提起“红房子”,老上海都知道是指以经营法式西菜而闻名中外的“红房子西菜馆”。红房子西菜馆坐落在上海市陕西南路长乐路的转角上,与徐汇区毗邻,与淮海中路、锦江饭店、花园饭店、城市酒店相近。小小的红房子西菜馆居然能够在强手林立的上海西菜业脱颖而出,经久不衰,令人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4.
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生于何地?有河津与韩城之说。而我认为司马迁是河津人,理由有三:一有司马迁《自序》为证。司马迁在《自序》中讲:“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龙门”就是指河津,而不是韩城。先看司马迁自己怎么说。凡是熟读《自序》的人都知道,司马迁是在讲了自己的先祖从司马错到司马喜七世都世居“夏阳”(即韩城),并对自己父亲司马谈的经历和成就(论六家之要旨)作了一番详细的介绍后,才说自己“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的。显然,这里有转折之意,“龙门”指的并不是“夏阳”。如果是指“夏阳”,为什么不说自己也生“夏阳…  相似文献   

5.
叶少玉 《福建史志》2000,(2):54-54,58
说起历史上的“六君子”,大部分人都知道这是指清朝末年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中捐躯的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位爱国志士。但是“六君子”这个名词,却由来已久。早在九百多年前的北宋神宗时期就出现了。到了南宋宁宗时代,所发生的一次“六君子”事件,则在福建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诞生”与“诞辰”都有相同语素“诞”,都是“出生”的意思;不同语素“生”与“辰”.“生”指出生,与“诞”同义,故“诞生”即出生,是联合式合成词.“辰”指时日,“诞辰”即出生的时日,词义以“辰”为主,是偏正式合成词.  相似文献   

7.
如今,许多初为人父人母的人,都知道“红孩子”这个网站。通过这个网站,他(她)们知道了该给孩子买什么样的奶粉,也懂得了如何喂养孩子。可是,他们也许不知道,“红孩子”的创办者徐沛欣是个大男人,并且有个“超级奶爸”的绰号。徐沛欣的“红孩子”,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母婴用品网上销售企业,多次获得过世界知名风险投资商的垂青。如今,它的访问量在同类中文网站中排第一,九成以上的客户都是“回头客”,成为与“当当网”、“卓越网”齐名的电子商务网站。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旅泳     
《旅游》1998,(10)
编了10年《旅游》,那天我问自己,到底什么是“旅游”?这个问题让我想了大半天也没想清楚。显然,这是一个不能一言以蔽之的问题。回到家里翻查《辞海》,令我惊奇的是“旅游”这个谁都知道的“词儿”辞海却不知道,压根儿就没有!不多的条目里只有“旅人”“旅行”二条似能和旅游沾上边,但他是貌台神圄。什么是旅游?辞海和我是英雄所惑陪同。又翻了翻别的意关资料,喜蓄能否给个说法。各案倡多,也很有意思。自学术式的,“旅游”是指非定居香施方和暂的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和关系及总和。自哲学式的,“旅游”就是感知自然。有文学式…  相似文献   

9.
声音     
《南方人物周刊》2013,(22):22-22
我们现在正在搞城镇化,最近几十年来也在不断地用城市的扩展在侵吞乡村的土地,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的作家,对这样一种现状自然感到非常困惑。我是一个经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人,经历过饥饿,深深地知道粮食对人的重要性。所以我总有一种担忧,担忧有一天突然没有粮食了,那个时候中国人会怎么办?——莫言  相似文献   

10.
母爱是偏方     
我不知道从何时起得了这么折人(“折人”一词不够规范,可改为“折磨人”)的病:胃病。(此处应写明此病的“折磨人”的症状,与下文呼应)也不知从何时起药柜里摆满了各种胃药、止疼药,但总之,(这三个字应该删除)这些药服用时能减轻症状,但旧病复发再服用上次的药就没有用了,(加上“依然”两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到医院看病,医生每次开药都是“老三样”,(应说明“老三样”具体指什么)还附加一句令我耳朵都生茧的话:“少吃辛辣食品,多饮水,饮食  相似文献   

11.
我们都知道好吃的大米是“小站米”,也都听说过袁世凯“小站练兵”。小站这个地方是怎么得名的呢?小站在天津。1870年天津爆发了有名的“天津教案”,就是大家常说的“火烧望海楼”事件。不  相似文献   

12.
    
孩子的理性是不断成长的,不要喂养他们,而要引导他们。每晚睡觉前,腾腾都会让我给他讲故事,可今天晚上,他却抱着我的头说:“妈妈你真美!妈妈你像公主一样美!”“哦,是吗?那你觉得妈妈美在哪里?”“哪里都美!”“哪里?是指什么?”“脸、头发、眼睛、鼻子、手、腿。”“谢谢腾腾!你指的是外表的美,还有一样美是最重要的,你知道是什么吗?”“不知道,那是什么美?”“那好吧,妈妈告诉腾腾,其实腾腾看到的只是外表的美,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美。有一天在车上,一个大姐姐给一位老奶奶让座了,这就是心灵美。还有看别人有困难就助他,那也是心灵美。”“…  相似文献   

13.
一说起“岑三峡”。都知道是指岑学恭(1917—2009)先生。他以传统的北宗山水画技法。用笔苍劲。在构图上采用高山低水的构成,表现出三峡气象万千的美景而得此盛名。三峡就像一个“无形的磁场”吸引着他.一画就是60余年。他无数次攀奇峰。登绝顶,还特意乘木筏,漂流江中去体验惊涛骇浪的感觉,累积了几千张写生稿。  相似文献   

14.
人们都知道,中国的改革发端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很少有人知道,经济领域改革则是始于“民进国退”的个体和私营经济领域。正是当年中国最高层的“开闸放水”,才成就了一批个体、私营企业的“带头人”。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曾三次提到“傻子瓜子”,以保护个体户;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更是亲自特批了一张中外合资私营企业的营业执照。  相似文献   

15.
许多人都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却不知道它的出处,实际上这句话出自慈禧的诗句。  相似文献   

16.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四川改革开放30年来.“一日三餐,军需民食”让人们深切感受到粮食流通体制发生了的深刻变化,短缺经济下的粮食计划供应已成历史.丰富的市场粮源极大地改善了居民膳食结构。30年来,粮食购销体制循着从“高度计划下的统购统销到双轨制再到市场购销”的改革路径.经历了粮食收购从“统购到定购再到市场收购”.  相似文献   

17.
粮食是重要的战备物资,日本自局部进犯华北至战败,对华北粮食的统制经历了“日满华经济提携”指导下的农粮调查、“增棉保粮”政策下的粮食开发及贸易统制、“重点开发”及封锁掠粮、服务“决战体制”下的行政收买及武装掠粮四个阶段。粮食统制的变化与日本战略扩张及维持沦陷区治安密切相关,本质是维持华北沦陷区的“兵站基地”作用。日伪对粮食进行殖民性开发、劫掠式收购、差别式配给,掠夺强度不断加深,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日本“以战养战”的目的。但囿于华北农情实况和各界抗争现实,日伪主观统制意图与客观经济规律难以调和,粮食统制最终走向失败结局。  相似文献   

18.
他戎马一生,南征北战,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南倭北虏”是明朝的两大边患。“南倭”是指长期侵扰东南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北虏”是指与明中央政府敌对的北方蒙古族。“两患”的性质全然不同,但都极大地影响了明朝的内政外交。嘉靖末年至万历初年,“南倭”与“北虏”之祸相继解除,都要归功于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戚继光。  相似文献   

19.
汪伪政府粮政述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根据地和沦陷区都面临着十分紧迫的军需民食问题。粮食问题是关系战争各方成败的重要经济因素之一。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通过减租减息与大生产运动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①;国民党在国统区则通过实施田赋收归中央、“三征”与“限价”等粮食政策...  相似文献   

20.
刘锴 《湖南文史》2013,(5):19-19
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古代,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是“铁腕反腐”的先锋,他制重典,用酷刑,严厉打击官员腐败行为,使明朝初期出现了可喜的“洪武之治”局面。不过很多人不知道,为了惩治腐败,朱元璋竟然连驸马都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