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涛 《文博》2001,(1):53-57
山水画出现于六朝时期,隋代即有完整的山水画流传于世。五代之际,出现了荆(浩)、关(同)、董(源)、巨(然)等大家,将山水画,特别是水墨山水画推向成熟。现代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山水画“自五代宋初据画坛之首,直至清初九百年中,一直居于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2.
自唐代张彦远始,美术史家普遍认为,中国的山水画起始于魏晋时期,水墨山水画成于唐代。这篇论文主要采用美术考古学的方法,对汉墓山水图像遗存进行研究,探讨汉代人如何通过墓葬山水图像去表达他们的生活情况和思想观念,提出中国山水画起源于汉代说,期望为“汉代文明”的重整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元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在社会的变动和文化艺术传统的影响下,绘画艺术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以赵孟頫、“元四大家”为代表的绘画技艺,继往开来,创造了元代水墨山水画的新风貌,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一大流派。明清数百年来的画坛,很少能有人超越干他们的画风体系之外。更重要的是,不仅山水画如此,人物、花鸟等  相似文献   

4.
赵启斌 《收藏家》2003,(1):12-13
青绿山水、水墨山水与浅绛山水一同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的主干,在宋人基础上,元人在浅绛和水墨山水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后世一再标榜宋元并举,元代之功绩即是指在这两方面的进展。青绿山水虽然不若这两方面的成就高,但也有着相当的贡献。钱选和赵孟颊即是最为卓越的代表,他们在青绿山水画创制上直接继承宋人的成就,发展出新的样式,形成了元代典型的风貌,并直接影响到明清青绿山水画的  相似文献   

5.
<正>山水画是中国古代文人寄寓情感、慰藉心灵的重要载体,古代文人们无论"穷""达",均能将自己或豪迈、或悲悯、或隐逸、或不平的各种情怀融入山水画之中。一幅好的山水画,不仅能画出山水的自然气韵,体现画家的人格魅力,亦能使欣赏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安庆市博物馆收藏的陈崇光水墨山水长卷,即是这样一幅具有深远意境的佳作。陈崇光水墨山水长卷,纵24厘米,横213厘米,绘制了天台山山谷  相似文献   

6.
万寿 《收藏家》2000,(5):38-39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卒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享年八十有二。沈周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为人慷慨。祖父沈澄,伯父沈贞吉,父亲沈恒吉,皆擅书画,故他自幼受画学熏陶,家学源渊。又先后拜陈宽、赵同鲁为师,受名画家杜琼、刘珏的指导。沈周早年绘画主要取法于元代的王蒙、黄公望,并上追董源、巨然,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晚年醉心于元代的吴镇,用笔苍劲沉着,进而又在黄公望浅绛山水画法  相似文献   

7.
李遒 《收藏家》2015,(3):54-56
长沙市博物馆藏有不少山水画作品,其中有少量是明清二代的,主体为近现代名家作品。藏品为旧年入藏或近年来征集所得。现就馆藏中几件晚清至近现代画家创作的山水画作品略作整理,向读者介绍。铁耕斋图卷(清)沈翰等纵18、横87厘米纸本水墨沈翰(1842-1913年),字咏荪,号醉白,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工书画,善临摹古画,与道州何诗孙(维朴)、淮宁姜颖孙(筠)齐名,世称"三孙"。  相似文献   

8.
王平 《东南文化》2005,(1):52-55
“米氏云山”由宋代名书画家米氏父子所创,其以水墨“米点”表现山川自然是水墨山水画中的一种典型范式,其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开中国“人画”之先河。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艺术创造的自由精神则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启蒙。  相似文献   

9.
2016年5~12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平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平山县王母村一座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墓为一座圆形单室墓,由阶梯形墓道、门楼、甬道和墓室组成。随葬器物30余件,有瓷器、铁器等。据墓志可知,墓主为唐末世家大族博陵崔氏,卒于903年。墓葬中发现了壁画和房形椁室。壁画内容包括人物、花鸟、山水等,其中的山水画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通屏水墨山水画,填补了唐、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发展序列的缺环,树立了中国早期水墨山水画的标尺,对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房形椁室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演变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10,(4):95-96
作品润格:【泰山画】【风水画】:15000-20000元/平尺【普通山水画】:8000-12000元/平尺泰山画家张伟明官方网站http://www.mt007.cn北京天地之合飞航广告有限公司书画艺术联系电话:13693168513收藏热线:13583857107张伟明1958山东泰安市生人笔名:乙泉,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泰山画院【政府画院】、泰安市美术馆副院长,副馆长。【35岁任副研究馆员(副教授)40岁任研究馆员(教授)】.擅长画中国山水画【泰山画】【风水画】1988年《岭上白云多》(水墨画)荣获日.中美术交流展(日本)特别优秀奖1989年《山非极高水非深》(中国画)中国首届北京、台湾、香港《中国当代水墨"百人"奖》佳作奖(第32位)1990年《山外山》(中国画)等4幅被中国文化部门选送美国旧金山、泰国曼谷等地巡回展览  相似文献   

11.
<正>传统中国山水画主要有水墨、浅绛、青绿等形式,而青绿山水画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邵洛羊主编:《中国美术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24页)美术史一般认为,中国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青绿山水画为其初始形态和古典样式。青绿山水设色一般使用精制的矿物、植物颜料,其中矿物颜料以胶矾为媒介剂,植物颜料以水为媒介剂。青绿山水以石青、石绿、花青、藤黄为主色,赭石、朱砂、朱磦、石黄、雄黄、珍珠粉、蛤粉、铅粉、  相似文献   

12.
邓述江 《神州》2020,(1):31-32
黄宾虹在传统笔墨上进一步发展,建“五笔七墨”笔墨体系;创“黑宾虹”;精研传统,注重写生,在师造化中获得新生;探索坚持,思考变法,发展了水墨与青绿融合之法;创渍色法,开创了山水画的现代审美境界;将文化融入绘画,竭力倡导并践行“内美”思想;促进后来者深层思考,引领着山水画内涵式发展走向,助推了中国山水画正本清源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元代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演变发展时期,不但文人的水墨山水画有新发展,花鸟画也有较显著的变化。当时的花鸟画家以陈琳、王渊、张中、边鲁、赵衷等为  相似文献   

14.
仲关贞 《收藏家》2005,(4):51-52
中国的山水画发展到南宋,出现两位画家:马远和夏圭,画史以“马夏”合称他们。作为南宋宁宗、理宗朝院画家中的领军人物,马夏的山水画最能代表南宋山水画的新风格,用雄奇简练的笔法,水墨苍劲的大斧劈皴,取材精炼,强调画面的留白及空间感。以坚实、爽朗有力的浅染来描写江南雄伟壮丽的山川。在构图方面,善于将复杂的景色给以高度的集中和概括,在忠实地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利用空白来寻求诗情,画风影响深远,开启了南宋疏秀精简的画风。这里要介绍的南宋《风雨归舟图》,由马远同时代宫廷画家苏显祖创作的。  相似文献   

15.
鲁力 《东南文化》2000,(8):38-41
元代绘画,文人画勃兴,水墨山水画特别兴盛,出现了不少垂名画史、成就卓越的山水画家。居元季四大家之首的黄公望,就以其苍茫质朴,超逸简远的画风矗立于元代画坛,为六百年来明清画家崇仰的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16.
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具有超越前人的诗情画意,确立了我国千余年文人画的基础。现藏美国夏威夷与日本大阪美术馆的王维画迹,不施色彩,仅用墨色浓淡渲染而成,不但清幽淡远,且适宜表现山川烟云的神韵,表达文人的林泉之思,对我国山水画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他们是陈克永、王梦湖、李春海、程振国、于永茂、郑山麓,六位活跃在北京山水画坛的一线画家,分兼中国山水画研究院正副院长等职。近些年,他们时常聚集在一起,创作超大规模的新时期城市水墨画。自1999年为澳门特区政府创作长卷《江山万里图》之后,他们已声名远扬,媒体广泛报道过,就连江泽民同志都应何厚华先生之邀亲笔为该长卷卷首题写图名。后来,他们于各自繁忙的日常创作、社交应酬与事务性工作之外,时聚时散的,想法、心气终于又碰到一起,遂找个由头儿,继续画起大画,或可称为创作了几幅足以传世的高头大卷——用传统的水墨技法,用现代的绘画语汇,表现当代的城市风貌,并以六个人的合力,为这个跃动、激昂、风发的时代,留下了他们力所能及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
张凯 《收藏家》2007,(12):75-78
众所周知,黄宾虹是现代杰出的山水画大师、书法家、诗人、书画鉴定家和美术史家,他对中国水墨山水有着的承前启后地位和作用。黄宾虹的绘画标识着当时代山水画的最高经典,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是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9.
胡蔚 《收藏家》2022,(1):59-64
<正>元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画家们在继承前代山水画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使山水画得以长足发展。初期赵孟、钱选、高克恭等人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中后期的元四家,以或萧散、或厚密、或雄劲、或简逸的艺术手法,把山水画推向了新的高峰,对后世影响极大。元代其他山水画家如商琦、曹知白、朱德润、唐棣、盛懋、陆广、方从义等人,皆有一定成就,共同促进了元代山水画的繁荣。四川博物院藏有一幅元代唐棣的《携琴远眺图》(图1),具有典型的唐棣山水画的特点,可以从中一窥李成、郭熙一派在元代发展的面目。  相似文献   

20.
徐弘道 《古今谈》2002,(3):12-12
约在1962年,客居台湾的名大画家张大千先生画了一幅画,通过旅居在香港的我的叔父徐正旅先生寄给我,让我转交给周启人先生。这是一幅水墨山水画,高约一尺六、七寸,宽约一尺二、三寸,画不大,但用笔粗犷雄健,水墨淋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