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和农民生活,"三农"思想非常丰富。主要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农 民的积极性;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等等。 这些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尚伟伟  郭芬艳 《沧桑》2014,(1):90-93
20世纪50年代,全国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毛泽东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民主革命后所取得的政治条件和物质基础,从中国农村的实际出发,把建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基础上的中国农村的个体经济改造成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引导中国农民走上了农业合作化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开始了农业生产体制的改革,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体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基本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重新审视这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个体经济体系,丧失了集体经济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支柱作用,制约和影响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延缓了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探索和创新农业合作化新的组织形态、管理体制,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依然是中国农村生产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必然依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全国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毛泽东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民主革命后所取得的政治条件和物质基础,从中国农村的实际出发,把建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基础上的中国农村的个体经济改造成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引导中国农民走上了农业合作化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开始了农业生产体制的改革,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体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基本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重新审视这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个体经济体系,丧失了集体经济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支柱作用,制约和影响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延缓了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探索和创新农业合作化新的组织形态、管理体制,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依然是中国农村生产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必然依赖。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史志》2004,(2):48-48
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是主管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省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职责:(一)  贯彻国家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贯彻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二)  研究编制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农业生产指导性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三)  研究拟定农业生产政策,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品品质的改善;提出有关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宗农产品流通、农村信贷、税收及农业财政补贴的政策建议;组织起草种植业、渔业、农机等农业各产业…  相似文献   

5.
陈亮 《神州》2013,(26):156
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韩日两国在上世纪60、70年代与我国目前农村发展特点相类似,分析他们在农民教育问题上的成功做法,有益于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6.
准确把握农业基础地位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玉婷 《攀登》2004,23(5):51-55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回顾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党中央过去多次提出全党抓农业的指示都曾获得辉煌效果。现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要全党从上到下牢固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真正把农业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就完全可以解决“三农”问题.摆脱“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处境.实现国富民强。  相似文献   

7.
尚伟伟  元敏 《沧桑》2014,(2):170-173
在我国成功完成土地改革之后,毛泽东基于中国的国情及中国农业生产的实际,为使落后的农村生产力与新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开始了走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道路的探索。中共山西省委率先在长治地区试办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创举,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的共识和统一意志,完成了农村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农业合作化,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毛泽东农业合作社的重要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深化农村生产体制改革,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两个飞跃"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实现第二个飞跃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 势。河南农村共同致富的典型--刘庄、南街、竹林,从发展村镇企业入手,促进农业现代化生 产,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并且在农民收入增加的过程中,集体收入比重占据绝对优势。这种既适应 了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需要、又推动了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了 "两个飞跃"思想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全国第一个家庭林场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建省仙游县的农民李金耀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上规模的家庭林场,尝试开发性农业经营。此举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大争论。通过争论,使人们解放了思想,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有了新的认识,突破了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教条主义,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李金耀和广大农民的伟大创举,调整了农村经济政策,变革了农业经营方式,加速了农村改革进程,使农村改革从种植业开始逐步向林业、水产业、畜牧业等多方面发展,促进了家庭承包经营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加速了中国农业的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建国以来10次中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农业决议进行考察,有以下基本认识和判断:10次中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农业决议,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集中地体现了全党关于"三农"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围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完善和现代化建设,在探索农业发展道路进程中的重要里程,是新中国"三农"政策演变的轨迹;对新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江苏地方志》2007,(4):I0010-I0010
该院直属江苏省政府领导,是全省唯一的、综合性的农业科研机构。主要任务是:针对国家和江苏省农村经济与科技发展目标和方向,开展农业应用、农业开发、农业宏观政策研究,同时开展科技示范和科技服务工作,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成果保证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问题,要推动农业发展、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首要条件是要求我们加强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当前,国内政治、经济、文化持续稳定的发展为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要求我们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依此提出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3.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地处海滨冲积平原之上,农业生产环境较为优越,被誉为‘绣花式的农业”,是全国著名的农业高产区。农业人口较多,农村老年人口占有一定的比率。当前汕头的城市化建设进程和现代化建设正在加快,农业人口所占的比率显逐年下降,且近年来汕头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在加快。因此,关注汕头农村老年人,了解他们的现状,积极解决他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4.
张卉 《攀登》2010,29(2):107-110
加快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现代特色农业是海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海东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区情,突出重点,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培育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5.
张治菊 《神州》2013,(13):245-246
一、宁蒗农业发展形势(一)农业农村工作是基础和关键。农业强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全民富,农村稳则社会稳。宁蒗是一个集"山、少、边、穷、特"于一身的国家级贫困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县近90%人口是农业人口,要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基础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通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纲领。当时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依靠自力更生,通过合作化的方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和服务,发展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保障基本需求。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  相似文献   

17.
刘艳红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3,(4):48-63+157-158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重大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经历了应用起步、组织建构、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速四个阶段,并取得重大历史成就: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农村通信网络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农业生产由机械化自动化迈向数字化智慧化新阶段、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村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网络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实践历程不仅反映了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之所以能克服小农生产方式和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制约,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中取得历史性成就,主要有三方面的经验启示: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奠定了必要认知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强大制度保障;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与结构优势提供了有利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8.
早在建国初,毛泽东就对社会主义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艰辛地探索与实践,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农村建设思想。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思想主要包括:坚持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不动摇,明确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在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致力于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SWOT模型对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内部外部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在SWOT分析基础上对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前言休闲农业是依靠农业、农村、农民独特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融合观光旅游的特点,充分挖掘和发展农村的自然景观、文化和农业生产资源的多种功能,向人们提供休闲观光、文化欣赏、科普教育、休闲服务、风俗民情感受、农产品和农事体验的一个新的产业。黄冈市休闲农业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较  相似文献   

20.
滕振远 《旅游纵览》2022,(21):52-54
旅游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于一体。它有别于一般的观光旅游,也不同于通常的农业,既能给消费者提供休闲的场所,又能带动农业经济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还能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环境,助推农村发展。但当前部分旅游观光农业经营模式单一,特色不鲜明,市场竞争力不足,陷入恶性竞争,各地应根据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实行差异化经营,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观光农业,提升竞争力,实现良性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