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珙县“僰人”悬棺,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遗存,在民族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由于悬棺置放都是在悬崖陡壁上,长期的日晒雨淋,一部份悬棺木桩腐朽、松动,棺身倾斜,棺木破损。为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最近,国家文物局,省文化厅拨出专款,省文物部门派出考古专业人员。对九盏灯、珍珠伞、棺材铺三处悬棺进行维修加固。这次维修加固悬棺,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参加这项工程的全体同志,按照国家文物局维修保护文物的规定,结合实际,较好地解决了工程中有关悬棺木桩的加固,残棺的修复,新材料的应用等复杂的技术问题。对已腐朽松动的木桩,采用将钢筋契入桩孔,再用水泥凝固,使钢筋承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崖棺葬,自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以来,称呼不下二、三十种,有称悬棺、沉香棺、铁棺,有称架壑船、仙船,还有称仙骨函、仙人葬、葬堂等。目前,史学界多数同志称为悬棺葬,也有称为崖洞葬、崖墓、崖葬或岩墓的。笔者认为,这些称谓都是针对某一地区崖棺葬的具体情况予以命名的,如武夷山地区的悬棺葬反映的是“枯槎插石罅,以庋船棺柩”(宋朱熹《武夷山图序》)的情况,叙南地区的悬棺葬亦如此,《叙州府志·外纪》  相似文献   

3.
一建国四十年来,中国考古界取得的成绩,不胜枚举。其中,有些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收获,如中国悬棺葬的考古收获。中国悬棺葬的考古收获,与其它方面的考古收获颇有相异之处。在考古学家大量清理和发掘悬棺葬之前,人们对悬棺葬的认识仅限于“见石壁有物,悬之如棺、使取之,乃一棺也;发之骸骨存焉”的简单认识,或“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崖穴间,高者绝地千尺,不施蔽盖,以木主若圭、罗树  相似文献   

4.
周中 《羊城今古》2003,(3):58-58
露天葬石棺座落于南海和顺镇石塘村象冈岭,土名湴田岭。坐北向南,棺与地平。不入土.平放于墓穴中央。石棺高72厘米、长160厘米、宽70厘米,上有拱形石盖。全棺保存完整。未发现裂纹,亦未见凿损痕迹,外形似一般的木质棺材。用红灰砂岩制成,石厚10厘米。棺前下端嵌有墓碑,嵌深5厘米。碑文因年久风化,已不能辨认。棺前地面有1米见方的石拜桌,两侧东、西墓首尚依稀可辨。拜桌前7米有台阶,下为拜台。棺后有用红坚石砌成的石壁。全墓穴占地约10米见方。未发现墓志铭。  相似文献   

5.
小三峡揽胜     
陈薇 《旅游》1997,(10)
小三峡揽胜○陈薇千里清江,山冥云阴。大宁河水明如琉璃,缓缓汇入长江。清晨时分,桨声一播,歌起人渡。作为长江三峡中第一条大支流的大宁河美不胜收,发源于陕西省平利县的终南山,穿过四川巫溪、巫山两县的奇山峻岭,在巫山县城东侧注入长江。大宁河上也有三峡:龙门...  相似文献   

6.
四川珙县悬棺葬墓主的族属问题值得探讨。悬棺傍崖壁的铜鼓图案、墓主"打牙"的习俗和"阿旦沐"的名字为我们的探讨透露了若干消息。在悬棺的岩画中可以认为是铜鼓图像的,有: (1)麻塘坝棺材铺岩画中的图案。 (2)麻塘坝狮子岩的图案。 (3)麻塘坝九盏灯的图案。  相似文献   

7.
早自商周,晚至明清,悬棺葬作为一种特殊葬法,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较为流行。三峡悬棺葬就是其中区域性的著例之一。长江三峡,不仅因其奇山秀水闻名于世,令人惊叹不已的悬棺葬更是给前来观光的历史学家和游客们留下了难以释怀的悠悠情思。人们不禁会问,那葬在悬崖峭壁上的一具具悬棺究竟是谁的?它属于哪个时代?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三峡悬棺的族属和时代问题。古代的J!陈,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这里征战频繁,各民族交往甚密。《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其属有濮、、直、共、奴、、夷、之蛮”。川东这里至少有这些民族共…  相似文献   

8.
在挖空的木槽中处置死者的方法在菲律宾有着悠久的传统.这种葬法中的棺材,通常有益,棺盖顶部成人字形,看起来像是有屋顶的船.因此它们被称为“船棺”.人类学资料的推断称这些棺材为“灵魂之船”:用来把灵魂引渡到死亡世界.考古学的证据看来也支持这种观点.凡是将成年人的骨骸实行习惯上称之为二次葬的地方就有这种细长形的,有角椎状屋顶的棺材.不过长度有限,一望而知它就是小孩的棺材.例如在马斯巴特岛的东部一个岩腔里就有一个短小的小舟,里面装着人的骨骸,因为是最近才埋葬的,埋葬的船未受扰乱.从最近在巴拉望岛奎松城的塔崩洞内进行的考古活动所收集到的实物看来,似乎可以进一步认为,船棺葬的观念同瓮棺葬的观念一样古老.在一个叫曼侬的洞室里,一个  相似文献   

9.
珙县悬棺岩画,主要集中在洛表乡麻塘坝,分布在麻塘坝东西两侧长约5公里的山崖上,岩画大部份以朱砂作颜料,画面呈朱红色,少数系白色和黑色颜料绘成,共有各种图像200多个。内容非常丰富,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和动物画,以及一些图案符号等。岩画大部份绘于悬棺周围的岩壁上和岩洞内,虽经长期风雨浸蚀,仍色彩鲜艳,清晰可见,其画面古朴,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关于岩画与悬棺的关系,1974年,四川省博物馆从邓家岩、白马洞两处崖壁上取下10具棺  相似文献   

10.
甘肃出土的舍利金银棺据新华社兰州1996年6月20日电甘肃省出土的一件极为珍贵的舍利金银棺的秘密,近期被学者揭示出来。据甘肃学者夏灵喜介绍,甘肃的这件稀世珍宝出土于甘肃泾川县水泉寺村,考古学家将其命名为泾川大云寺舍利金函,又称“金银棺”。这件文物出土...  相似文献   

11.
秦建明 《文博》2004,(2):42-45
小三峡,即重庆大宁河上的滴翠、巴雾、龙门三峡,举世闻名。大宁河是长江所有支流中景色最为秀丽的一支,向小三峡就处在大宁河上。大宁河源出大巴山,流经石灰岩区域。因此,许多地方的岩溶地貌发育繁盛,不但多断层峡谷、奇山异峰,也有大量的溶洞、天井、漏斗、暗河、瀑布、泉流,形态万千,可称为一处天然的地质景观博物馆。  相似文献   

12.
1984年6月,上海普陀区工业分公司工程队在陕西北路挖下水道时发现两座清代墓葬。上海博物馆考古部派员前往作了清理。墓葬距地表0.5米。结构简单,只在棺外用糯米浆三合土封闭。其中一座为夫妇合葬墓,编号为陕M1—1(女)、陕M1—2(男)。另一座墓为单棺,编号为陕M2。两座墓棺外均髹黑漆,棺前宽后窄,棺盖凸起呈弧形。陕M1—2棺内后和钉有铜镜一面,陕M1—1、陕M2棺内后和各钉圆形铜皮一块。两墓尸体均已腐朽。陕M2未见随葬品,陕M1随葬有金银饰件和玉器等,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试论我国古代棺椁制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近年来考古工作的发展,一些重要的墓葬相继被发掘,为研究古代的棺椁制度提供了实物证据。大量的墓葬考古材料表明,文献中记载的棺椁制度并不是西周初年就有的,而是在战国末期出现,西汉时期才形成的一种墓葬制度。一、周代棺椁制度与古籍记载的差异《礼记》中的《檀弓上》和《丧大记》两篇记载,天子之棺四重,棺外有“柏椁以端长六尺。”即一椁四棺。国君用一椁三棺;大夫用一椁二棺。大夫又分上大夫、下大夫,都用一椁二倌。但椁、棺的厚度不同。士用一椁一棺。  相似文献   

14.
陈艳 《南方文物》2020,(1):130-139
三峡工程前期的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为数不多的大宁河流域盐业考古材料,这些盐业相关遗址主要集中分布于巫山县城附近及大宁河沿岸,且以汉代墓葬居多,印证了文献对于巫县盐业的相关记载,也证实了盐业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从麦沱汉墓出土材料的分析中,我们得以管窥汉代巫县女性在当地盐业生产中的参与程度及对财富的支配状况,发现女性很早便在家庭生活及社会生产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古代文献记载廪君巴人发源于"武落钟离山"。当代学者对"武落钟离山"这个历史地名的解释差异比较大,有的认为它是"武落山"、"钟离山"二山的合称,有的认为它的本名是"落钟山",有的认为它在湖北清江流域,有的认为它在重庆大宁河流域。实际上,"武落钟离山"本名"武陵钟离山","武落"为"武陵"传写之误,"武陵"即武陵郡。"武陵钟离山"去掉郡名"武陵",就叫做"钟离山"。这表明廪君巴人的发源地是在清江(夷水)流域而非大宁河流域。  相似文献   

16.
漂游小小三峡挡不住的诱惑绿洲巫山小小三峡,是大宁河小三峡的一条支流,由三撑峡、秦王峡、长摊峡三段峡谷组成,长约15公里。因浩浩长江上有名扬四海的“大三峡”,悠悠宁河上有晓喻五洲的“小三峡”而得名。她奇峰多姿,山水相映,风光旖旎。峡内幽、秀、奇、翠、怪...  相似文献   

17.
巫溪南门湾一号棺清理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历史沿革及地理环境巫溪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山区,长江北岸。大宁河流经巫溪,巫山两县于巫峡西口注入长江。据史书记载,商周至春秋前期,县境为康国鱼邑,春秋中期属巴国,战国时,鱼邑并于楚,为楚巫郡地,战国后期属黔中郡巫县。秦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巫县属荆州南郡,西汉承秦制。县境内大部分为山地,山势陡峭,为生活于此的古代先民提供了理想的崖葬场所。据调查,县境内现有崖棺穴387处,大宁河流域现有崖棺48具,时代从战国晚期延续到六朝,是我国行崖葬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18.
1978年在湖北随州发掘的曾侯乙墓,除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漆木器等外,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因此墓下葬年代清楚,为公元前433年或稍后,即战国早期,因而这批玉器就具有明确的年代界标作用。加之这批玉器数量大,品类多,有的制作又特别讲究,意义更非同一般。出土的玉器共323件(含璞料,不含石质的璧等),绝大多数出自墓主内棺内即墓主尸骨的周身,极少数出自陪葬棺内和墓主内棺的盖上,个别出于椁室很可能是因有的陪葬棺翻复所致。墓主棺出土时已向西倾斜,棺内随葬品也偏于西侧。然除  相似文献   

19.
赖晨 《文史博览》2014,(8):23-23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的当天,遗体便被送往协和医院,进行病理解剖并予以防腐处理.手术于3月15日完毕,上午10时举行“小殓”,按照民国礼制,身着大礼服、头戴礼帽、足穿皮靴,然后移入棺内.因此,在他病故的第二天,国民党便与苏联联系,定制安葬列宁时使用的那种水晶棺.但水晶棺的制作运输尚需时日,只好暂时使用协和医院旧存的一具美式棺木.这具棺木用美国上等楠木制作,上面有玻璃隔层,可以瞻仰孙中山遗容.这副楠木棺材暂时停放在北平碧云寺中,这是“第一殓”“第一棺”.  相似文献   

20.
《文史天地》2014,(4):94-94
正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作为下棺的工具。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用以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