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开洁 《攀登》2006,25(1):130-131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本文通过对历史上留传下来的数首有关歌咏青海风光的诗作的解读,描绘和再现了青海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2.
青海云杉是在青海高原沧海桑田的巨变中,适应高原干旱寒冷的气候而保留下来的常绿针叶乔木树种,属于土生土长的青海乡土树种,在高原人的心目中具有神圣而崇高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母校的恩泽     
我出身普通的农民家庭,能够来到青海民族大学学习,并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为牧区的民族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全都应归结于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归结于青海民族大学的教育。我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母校——青海民族大学对我的教育培养,更感谢学校早年那些心地纯正、无私奉献、勤勤恳恳,把知识和智慧奉献给青海民族教育事业的辛勤的老师们。1956年的秋天,是我生命中十分重要的日子。  相似文献   

4.
傍晚的灶台     
朱芮 《南京史志》2011,(7):22-23
总记得夏天与秋天的分界仿佛只是一场雨,凉爽下来的天气,微微透着些忧伤。秋天的天气总是凉凉的,到了傍晚尽管贪玩,但还是乖乖地缩在暖暖的家里。厨房向来是我最爱猫着的地方,农村里的灶台是至今仍清晰记得的地方。两个大铁锅,白色的小长瓷  相似文献   

5.
罗致 《钟山风雨》2008,(5):56-56
1931年9月的一个星期天,胡适邀请徐志摩、罗尔纲午餐后一起去景山。这天秋高气爽。到了景山,胡适十分高兴,说":北平天气,一年最好是秋天。真是浮生难得半日闲,怎样才能把工作放下来欣赏这秋光才好。"一路说到景  相似文献   

6.
在各地的方言中,我们不仅能窥见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事实的地域文化印记,而且会发现一种方言系统将某些不属于其地域特点的词汇融合进来,成为与自己方言融为一体的组成部分. 青海方言,在汉语方面属于北方方言,在某些程度上与江淮流域的吴语方言有些相同或相似.这与青海汉族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历史上由于人口迁移、商贸联系、各民族长期相处及地区间的交往等诸多因素,使青海方言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追其原因,一方面是人类的迁徙活动让其地方方言在青海这片土地落地生根;另一原因是由于青海相对封闭,所以形成的语言固有形态很少被破坏,在俚俗方言中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相似文献   

7.
1967年2月,青海高原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也即“文化大革命”中有名的“赵永夫事件”。我那时正在《青海日报》社工作,曾亲历、亲见某些情况,特记述下来,作为研究“文革”历史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志雄 《旅游》2010,(8):66-69
秋天的一个中午,诗人于坚慢慢地走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扎多县扎那日根山的某处,这可能是他一生中离一条大河的源头最近的一次。他没有像电视里的探险队抵达目标时那样欢呼雀跃着奔跑过去,本来他也想那样做,把围巾、衣服之类的抛向天空,但目前他的体力仅够他一小步一小步气喘吁吁地向前挪。9月的太阳挂在天上,无数的溪流在海拔4875米高的戈壁滩上闪烁着光芒。  相似文献   

9.
刘节昭 《旅游》2003,(10):24-31
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鄱阳湖边住了下来。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被一支琵琶惊醒了.循着琵琶声.诗人发现了自己。鄱阳湖流下了两行清泪。琴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那里可还能听到嘈嘈切切的琴弦?凭着记忆里那根琵琶的弦.我走近烟波浩淼的鄱阳湖.千年之前的那声裂帛,仿佛就在耳边.仿佛就在昨天。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2月11日,是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家人团圆亲友会聚的节日,然而从微信中得知,廖东凡先生在当天上午的十时在医院去世。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不禁使人悲从中来,一些往事也浮现在心中。和廖东凡先生的第一次见面,是1991年秋天我从青海来北京参加第一届北京藏学讨论会。会议是在21世纪饭店举行,当时他是在中国西藏杂志社担任总编辑,经朋友介绍在会议报到的大厅认识了。此前我已经听  相似文献   

11.
狱中纪实     
被宪兵扶上了大卡车,心里倒觉安适起来。只是反捆着的两手,麻木得象和肩头分了家似的。秋天的夜晚是那样的凉爽,一阵阵的风把白昼的繁嚣吹向天边去,不久以前那愤懑激昂的情绪,慢慢地平复下来了。车身颠簸着,驶出广场去了。民教馆的门口,波动着人的海。“同志们,我们被捕了,来援救我们啊!……”珊大声的喊起来。但没有得到回答,  相似文献   

12.
《西藏人文地理》2014,(6):158-160
令人欣喜的是,秋天来了。 这个季节,是人们最喜欢出门郊游远行的季节,而秋季在西藏却有更特殊的韵味,提起西藏的秋天,人们口中只有一个名字——林芝。懂西藏的人,秋天只去林芝;爱秋天的人,在9月总奔赴在去林芝的路上。  相似文献   

13.
新青海精神是新时代伟大民族精神在青海大地的具体展现,是激励青海各族人民夺取"双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青海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精神支撑。探究新青海精神的生成逻辑、鲜明特征及时代价值,既是着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确保青海同全国人民一道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又是构筑新时代青海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不断激发建设新青海精神动力的应然之举。  相似文献   

14.
青海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顺成 《攀登》2011,30(5):105-109
青海民营企业的发展在青海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在不断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成为促进青海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对青海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为青海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5.
赵正全 《攀登》2006,25(6):117-119
构建青海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从青海实际出发,着力解决好青海面临的特殊矛盾,把加快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构建青海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6.
黄军成  朱有良 《攀登》2006,25(4):103-106
本文从青海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出发,针对青海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青海农村金融改革的路径,并提出了一些青海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汗马的秋天     
杨琨 《旅游纵览》2014,(10):52-55
<正>陶渊明有诗云: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大兴安岭美,大兴安岭秋天的景色最壮观。每当夏末秋初,大兴安岭的林木植被、河流湖泊、沼泽湿地、珍禽异兽乃至野果蘑菇,它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向人们表达着秋天来临的信息,共同展示着秋天的风采和景观。——我想要介绍的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秋天。  相似文献   

18.
<正>最美的秋天在这里最美的秋天在这里这里的秋天,有遍地金黄的野草。躺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之上,你完全被金黄包裹着,阳光洒满大地,闭目遐思,心随意动,温情阵阵弥漫在周围,你就是这里的主宰。这里的秋天,有清澈见底的河湖。这的水没有内地河湖水的腥臊味,更没有工业废水的污染,永远  相似文献   

19.
吕盛兰 《神州》2013,(32):31-31
青海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长江黄河的源头,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青海的民族民俗文化在中华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西部文化中。青海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鲜明的民族个性,是丰富的旅游资源。本文主要阐述了通过发挥青海的民俗文化优势,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首先阐述了青海旅游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了青海的民俗旅游资源,最后讲述了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校园的秋季     
正随着一阵寒风,两三片树叶从树枝上落了下来,在空中打着旋儿,然后飘进草丛中。秋天,就这样来到我们的校园。"叮铃铃……"下课了,我便来到操场上。跑道上零落着几片香樟树叶。我捡起一片,仔细地观察着。那树叶好似眼睛向我诉说着秋的美丽。树叶的根部泛绿,越往上越黄。上面有一些红色的斑点,如同镶嵌在这"翡翠"上面的红宝石。时不时有几片树叶从树上落下来,它们像蝴蝶一样在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