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黄岩窑"青瓷的工艺技术及艺术装饰特征,并探讨该窑场与同时期浙东地区的"越窑"青瓷的关系,本研究从田野考古调查入手,通过对黄岩沙埠窑窑址及窑场周围地面考古调查和典型青瓷标本的实物取样,结合科技考古的手段,着重对其产品特征、制瓷工艺技术及烧造年代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通过光学显微镜解剖了黄岩出土青瓷胎釉的内部结构;通过热释光技术对黄岩出土青瓷典型标本进行年代测定;并运用EDXRF技术对黄岩出土青瓷标本和上林湖越窑标本的胎釉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浙江黄岩沙埠窑址是晚唐至南宋时期浙江重要的窑址遗存,具有较高的陶瓷烧造技艺。  相似文献   

2.
<正>上林湖越窑遗址于2006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名为"中国古瓷窑址:上林湖越窑遗址;2012年扩展为包含大窑龙泉窑的"中国青瓷窗遗址",2016年,被纳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遗产的组成部分。上林湖越窑遗址位于浙江省慈溪市南部丘陵山区,北距杭州湾21千米,东南距宁  相似文献   

3.
季寿山 《收藏家》2006,(4):47-48
龙泉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窑系,因窑址主要分布在浙江西南山区的龙泉境内而得名。它烧造历史悠久,早在北宋时期创烧,至明代盛烧不止,到清代结束。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龙泉窑是在越窑衰落之后兴起的一个青瓷窑,但它发展迅速,延绵时间超过了越窑,约有800年左右的历史,是我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体系。龙泉窑历史悠久,窑场分布范围广,产量甚大。据考古调查,已发现龙泉青瓷窑址500多处。龙泉市是龙泉窑的主要产区,在龙泉市境内已发现古窑址360余处。龙泉市不但窑址多、产量大,且制瓷工艺技术高,出现了大窑、溪口等名窑。在龙泉窑漫长的制…  相似文献   

4.
<正>号称"上林窑业甲天下"的越窑遗址群,坐落在今慈溪上林湖一带。这里自然资源丰富,蕴藏着大量瓷土矿,且草木茂盛,燃料充足,交通便利,为越窑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东汉创烧成熟青瓷以来,越窑一直执青瓷之牛耳。唐时,它与北方邢窑齐名,素有"南青北白"之誉,不仅生产民间用瓷,而且早在唐代就设置贡窑,宋时又"置官监窑",烧制高档的官廷用瓷,其产品在唐代晚期开始大量外销,在亚非许多  相似文献   

5.
浙江上虞皂李湖古窑址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章金焕 《南方文物》2002,(1):19-24,63
七十年代初,上虞文管会朱瑞钱同志对上虞越窑青瓷窑址进行专题调查时,在皂李湖畔倪刘村的保驾山、龟山,罗岭村的多柱山等地发现了数处青瓷窑址。1984年文物普查时,我们对皂李湖周围的窑址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和复查。普查过程中,在罗岭村南一公里处新发现了老鼠山青瓷古窑址。尔后,笔者又对该地区进行了多次的考古调查,并采集了许多瓷片标本。现将窑址调查情况和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武夷山竹林坑西周原始青瓷窑址是全国100处第三次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之一。2011年,经过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一处保存较好的西周原始青瓷窑炉遗迹。为全面了解竹林坑一号原始青瓷窑址窑业技术遗存状况,2014年,又对作坊区域进行发掘,揭露一处作坊遗迹和一处窑炉遗迹。本文通过2014年考古发掘情况介绍,探讨竹林坑一号原始青瓷窑址作坊遗迹的性质与年代、产品装烧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世界遗产:上林湖遗址对于慈溪市乃至全国的公众来说,有着怎样的无形价值?项敏:上林湖越窑遗址作为唐宋时期越窑的中心遗址,是中国陶瓷史上最重要的遗址之一,代表了公元9—11世纪中国青瓷烧造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成就。它见证了中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窑系——越窑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见证了中国制瓷技术的革新、发展以及传统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的高超水平;见证了公元9—11世纪中西文化经"陶瓷之路"而实现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8.
为系统了解历代上林湖地区越窑青瓷胎釉化学组成的特点,本研究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EDXRF),对唐代、五代、北宋和南宋上林湖越窑青瓷作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越窑胎釉组成是低铝高硅的南方青瓷特征,有一定量的杂质,历代瓷釉均为高钙釉;从唐代到南宋,越窑青瓷胎的化学组成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唐代青瓷、北宋透明釉青瓷、南宋乳浊釉青瓷釉的化学组成存在一些差异;南宋越窑部分青瓷的外观虽然发生了变化,但釉料仍延续了越窑独特的工艺配方,与北方青瓷和南方官窑青瓷等的釉料差异明显。分析同时表明:该技术的使用为解决薄釉的样品处理难题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9.
上林湖越窑在晚唐、五代时期烧制出了釉色青灰、色泽莹润的秘色瓷,迎来了越窑瓷业的巅峰。以上林湖后司岙越窑遗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和普通青瓷科技分析数据为基础,采用当地沉积黏土、草木灰等为主要原料开展了秘色瓷的工艺模拟实验研究,重点对比了不同类型匣钵和装烧方式对模拟烧制青瓷釉的影响。此外,通过色度分析仪及光电子能谱仪等对模拟烧制青瓷釉色度和着色物质铁的价态进行测试,探讨了瓷质匣钵口沿封釉装烧秘色青瓷的作用和机理。越窑青瓷实验考古中,对七件青瓷样品进行了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显示,采用瓷质匣钵口沿封釉装烧青瓷釉的Fe2+/Fe3+比值为2.8,远大于普通匣钵内青瓷釉的0.57。结合考古实地调查研究,可以推断这是越窑秘色瓷呈色不同于普通青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葛金根 《收藏家》2012,(8):31-36
七.千峰翠色浙江是青瓷的故乡,也是古代青瓷的生产中心,出现了越窑、龙泉窑、南宋官窑、婺州窑等著名窑口,越窑、龙泉窑更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窑系,影响深远。浙江青瓷的出现可上溯至商代原始瓷,而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窑址,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以德清县为中心的东苕,  相似文献   

11.
<正>一、前言唐代陶瓷的发展格局素有"南青北白"之称,具体表现为以浙江越窑青瓷与河北邢窑白瓷制作工艺上的分庭抗礼。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南方瓷窑制作青瓷或只有北方瓷窑烧造白瓷。"建国以来的考古资料证明,青瓷、白瓷,南北皆有……"[1]南方青  相似文献   

12.
秘色瓷浅议     
根据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已确认浙江上林湖窑址是我国著名越窑青瓷的重要产地之一,也是受人注目的作为贡品的秘色瓷——越窑青瓷精品的产地。  相似文献   

13.
本文梳理了唐代两京都城长安城和洛阳城遗址范围内出土的若干越窑青瓷,并结合最近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发掘情况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从而研究探讨越窑瓷器的贡瓷年代,产品面貌以及运输路径等方面的问题。认为早在唐代早期,越窑瓷器就已经纳入皇家宫廷用瓷的名单之内,至唐代中期持续,唐代晚期作为贡窑继续输入宫廷。至于其输送路径,从目前来看,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输送的。  相似文献   

14.
2016年8—12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广西北部湾地区宋代窑址进行了重点调查。其中,桂平罗秀伟杨窑、北流平政岭垌窑、钦州浦北土东窑是时代上前后相继的三处青白瓷窑址,反映了广西青白瓷不同时期的烧造技术特点。桂平蒙圩顺东窑为广西地区宋代青瓷窑场的分布提供了新资料。本次调查不仅丰富了广西地区宋代陶瓷考古资料,也为瓷器外销和区域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可资对比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越窑青瓷款识初析周燕儿越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窑系,绍兴、上虞一带是它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区,因唐代绍兴为越州,而当时瓷窑体系以州命名,故称“越州窑”,简称“越窑”。越窑自东汉晚期创烧出成熟青瓷后,经历三国、两晋大发展,至晚唐、五代和北宋早期,进入了全盛时期。...  相似文献   

16.
乃良 《旅游》1997,(11)
上林湖越窑青瓷遗址○乃良“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约881年),以诗词赞美越窑青瓷,千古乐道,一直被后人所传诵。上林湖是著名的越窑青瓷的主要产区,它位于浙东慈溪市浒山镇东南约15公里处...  相似文献   

17.
上虞是越窑青瓷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之一,迄今已发现东汉至宋代的青瓷窑址近四百处之多。而这些古窑址,极大部分集中在曹娥江中游两岸的山坡上,在地处两岸的几个乡镇中,尤以上浦镇这一地区最为集中。上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凰山青瓷窑群,就分布在上浦镇的大善村。凤凰山青瓷窑群  相似文献   

18.
70年代初,浙江博物馆和上虞文管会联合对上虞越窑青瓷窑址进行专题调查时,在龙浦乡湾头村的风吹山头、狼夹岙,前进村的凤翼梢山等地发现了数处唐代瓷窑址.1984年文物普查时,我们对该地的窑址进行全面的普查和复查,新发现了几处窑址,以后,笔者又对此进行了多次的考古调查,并采集了大量标本,现将有关资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17,(2)
正一说到秘色瓷,都会想起上林湖。嘉靖《余姚县志》:秘色瓷,初出上林湖,清守时置官监窑,寻废。近年来,随着上林湖、寺弄口越窑窑址的相继发掘,人们都把目光投向这里。1995年1月16日,越窑、秘色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我在会上也做了关于窑址分布问题淡了自己的看、秘色瓷是指东汉至宋一脉相承的青瓷体系,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余姚、上虞、绍兴、宁波一带。这里原是古越族人居住地,东周时期为越国政治中心,唐时称越州,越窑因此得名,至唐代中期,余姚县上林湖窑烧造曲瓷器,因质地超  相似文献   

20.
李杨 《文物天地》2023,(3):92-97
越窑青瓷粮罂为唐宋时期宁绍平原常见的随葬明器,用来盛装五谷或酒。其造型由六朝、初唐的盘口壶演变而来,由唐代的圆润饱满向宋代的纤细修长发展。唐至五代越窑青瓷粮罂的纹饰以龙纹最为多见,到了北宋年间,下腹部刻划莲瓣纹成为越窑瓷罂最主要的纹饰。通过对铭文释读可知:唐宋越窑青瓷粮罂多为私人定制;铭文为制瓷工匠所刻;使用阶层为普通平民;越窑瓷罂在上虞窑场、慈溪上林湖窑场均有烧造;在唐宋年间应为价值不菲之物。此外,浙江婺州窑、龙泉窑和江西窑口的瓷罂在器形、纹饰方面均受到了越窑瓷罂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