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上,有一个惟一被标名的行政村———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西沟村,位于太行山南部腰脊,境内崇山峻岭,土地瘠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是一个不具备人类生存、生活条件的穷地方。从1943年李顺达创办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组织———李顺达互助组始,西沟人民在李顺达、申纪兰的带领下,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者”、“艰苦奋斗、建设山区的典范”、“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从而改变了西沟贫穷落后的面貌,铸就了不朽的“金星”精神。60多年来,西沟一直被全国人民所注目。地以人名,人…  相似文献   

2.
李保文 《百年潮》2009,(11):76-79
20世纪下半叶,山西省平顺县的西沟和长治县的南呈都是晋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先进单位。西沟村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勤俭办社,建设山区”的典范,南呈村荣获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名的奖状。西沟的带头人是李顺达、申纪兰,南呈的村干部是李秉壁、司中枢。由于经常在一块学习、开会,他们认识了;又由于禀性相投,他们建立了革命的友谊。透过这些带头人特别是司中枢与李顺达的交往,可以看出李顺达的为人和处事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金星英雄传》是山药蛋派老作家韩文洲于1965年秋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写的传记旧稿。当时,作者曾住在西沟,与李顺达长谈数日,并对有关人和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和调查。传记从李顺达出生写起,一直写到他获得全国金星奖章为止。较详尽地叙述了李顺达大半生传奇式的经历。传记写成后,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见诸报刊。如今再读此稿,依然有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使人感到真实、亲切,有一定的文学品位,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连载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金星英雄传     
《金星英雄传》是山药蛋派老作家韩文洲于1965年秋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写的传记旧稿。当时,作者曾住在西沟,与李顺达长谈数日,并对有关人和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和调查。传记从李顺达出生写起,一直写到他获得全国金星奖章为止。较详尽地叙述了李顺达大半生传奇式的经历。传记写成后,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见诸报刊。如今再读此稿,依然有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使人感到真实、亲切,有一定的文学品位,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连载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正在共和国史上,西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村名,不仅因为它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典型,更在于一个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民众生活苦难的穷山沟先后产生了李顺达、申纪兰两位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从此,历来被当地人称之为"山连山,沟套沟,山是石头山,沟是乱石沟,冬天雪花卷风沙,夏天洪水如猛兽"的不毛之地——西沟村,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革命年代一路走来,西沟村经历了李顺达互助组、西沟农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下半叶,平顺县的西沟和长治县的南呈都是晋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先进单位。西沟村被毛主席誉为“勤俭办社,建设山区”的典范,南呈村荣获周总理亲笔签名的奖状。西沟的带头人是李顺达、申纪兰,南呈的村干部是李秉壁、司中枢。由于经常在一块学习、开会,他们认识了。又由于禀  相似文献   

7.
1951年,是我担任新华社记者的第6个年头。这年春节前夕,我放弃节日阖家团聚的机会,冒着鹅毛大雪,赶到太行山中山西平顺县西沟村的李顺达互助组,和组员们一块欢度大年初一。我跟着李顺达踏看山村沟沟岔岔的冰雪,给老贫农、老党员拜年,  相似文献   

8.
郭玉芝打发儿子下晋城走后,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把儿子盼回来了,没想到李顺达迈步进来,没有说话,便一头栽倒在炕头放声大哭起来。她一惊,便紧着问顺达,顺达这才哭着说:“我爹叫监工的打死了!”  相似文献   

9.
林县(今为林州市)之所以能够建成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是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中共河南省委、山西省委和新乡专署的积极支持、鼓励,平顺县的无私援助,以杨贵为首的中共林县县委一班人的正确决策和全县各级党组织、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李顺达同志的不懈努力有着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伟大号召,早在1943年,就在他所在的西沟村组织起全县,也是太行山第一个互助组.从1952年在西沟村办起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到  相似文献   

11.
李顺达正在日日夜夜地考虑着互助组下一步该怎么个走法的问题,忽然听到一个消息,马海兴通过路河山说合,把老贫农路六则在土地改革时分下的一亩半斗争果实地买走了。听到这个消息,李顺达大吃一惊,想到如今翻身弟兄又卖起地来,心里难过极了。想道:“要这样下去,再过几年,买地的买地,卖地的卖  相似文献   

12.
志鉴传递     
《西沟村志》于2002年8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西沟村涌现出了李顺达、申纪兰等全国劳模,是中国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者;是艰苦奋斗,建设山区的典范;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西沟给予深切关怀。各类记述上限为1938年,下限为2000年底;共15章,210千字,定价58元。 《昔阳县志》于1999年7月出版; 1964年大寨粮食亩产“过长江”,为北方山区旱作农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昔阳人在这场运动中以独具的优势和特有的气质走在了全国的最前列。1964年以来,共有134个国家和地区的2200多批…  相似文献   

13.
1936年,我出生在林县(今林州市)姚村镇李家岗村。林县是个严重缺水的山区穷县,土薄石厚,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 记得我六七岁时,父亲在山西当铁匠,母亲整天在地里辛勤劳作。有一次,母亲给人家纺了八天棉花,挣了半升谷子。她说:“千万别吃,留着当谷种吧。”谁知不久国民党军队就抢走了这半升谷子,还把母亲打得遍体鳞伤、卧床不起。  相似文献   

14.
李顺达发现日军逼近西沟村,他没有先回自己家呼唤家里人逃走,而是到处跑着催乡亲们离村。冈日军来得突然,一些人未及逃走,粮食也没藏起来,结果粮食被敌人抢走了,120多间草棚被烧了,十几个善良的庄稼汉、老大娘、小孩子死在日军的刺刀尖上。回到村里的人们看到这一切,恨得牙咬得嘣嘣响。  相似文献   

15.
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来势很猛,如破堤之水,汹涌澎湃,很快席卷全国。这是毛泽东始料不及的。陈云曾向毛泽东建议说,公私合营人家送上门,不要不好。这年1月20日,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了这一点。1月25日,他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说:“公私合营走得很快,这是没有预料到的。谁预料得到?现在又没有孔明,意料不到那么快。去年李烛老(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李烛尘——引者注)在怀仁堂讲高潮,我那个时候还泼了一点冷水。我说,你那样搞太厉害,你要求太急了。又对他讲,要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要…  相似文献   

16.
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农业部,我们竟见到一位操着一口地道陕西腔的当地人。我好奇地问他在哪里学的汉语,他兴奋地告诉我,他是“老陕”,住在“老陕村”——“坎不陇”,从小就会说中国话。  相似文献   

17.
<正>在平遥城东南方向60多里的南山深处,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名叫黄西沟。“黄”是村的色彩,“西”是村的方位,“沟”是村的地形。孟山是平遥最高的山,从孟山发源的惠济河是平遥的母亲河。孟山北麓泻出的水把山冲刷出几条大沟,沟下即是大河。黄西沟就在西边一条深沟大河的东岸,村高出沟底几十米,  相似文献   

18.
大难临头 投向何方我是山西省夏县郭牛村人。我们村在夏县的北部,是个比较大的村庄。这个村有李、张、孙几个大姓,这几个大姓的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80%以上。全村只有我们一家姓樊。在旧社会,宗族人口多就是力量,就是势力,人少力单的姓氏是要受排挤受欺负的。我们樊家就是受排挤受欺负的一户。  相似文献   

19.
南村有位风水先生,给人看的宅基,坟场,地脉都非常灵验。比方说,他说这里是发福福地,里面定有一块砖,那么挖出来决不会是一片瓦。故此,他的名声越来越大,越传越远,方圆几十里地的人都来请他,还尊称他为“李大师”。日子长了,连他的名字也被人忘掉了。有一天,他给一户人家看坟地,选在一处荒坡上,说:“这里虽然荒凉一些,但风水最好,是块绝妙的发旺旺地,动土这天,会有个戴铁帽的人路过这里。”主人半信半疑,因为谁也没见过戴铁帽的,要是那天真的出现一个戴铁帽的人,那李大师起码也算得上个半仙了。动土这天,大约在响午光景,果然有个顶着铁锅的人朝这里走来,在场的亲朋宾客都看呆了,大家交口赞扬李大师的神机妙算。李大师非常得意。正在大家恭维李大师  相似文献   

20.
沈宇 《旅游》2003,(2):20-22
咱凤飞翔有绝:“西凤酒,东湖柳,姑娘手”,这“姑娘手”主要说的是凤翔女子手巧,尤其是咱六营村人能制作泥塑,布艺品、剪纸和刺绣,泥塑老艺人胡深说起六营总是很自豪。也难怪,六营泥塑作品很多珍藏于高等美术院校和博物馆,有的还被作为精美礼品,赠送国际友人,去年的生肖邮票上的泥塑马造型就出自胡深之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