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1956年,我国对私立学校进行了全面改造,使私立学校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度退出历史舞台。从北京地区对私立学校的改造来看,当时国家改造私立学校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复杂的国内、国际背景,但党和政府对私立学校的改造是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按部就班地推进的,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私立学校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这种改造是"因地制宜"进行的,从中可以看出中共处理问题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2.
在苏州近代教育中,私立学校占有很大比重,它们的存在填补了公立学校发展的不足,促进了苏州教育近代化的发展。苏州私立学校萌芽于清末,发展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至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一直呈现出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一、私立学校的兴办与发展"近代私立学校是指不由政府创办,不纳入国家  相似文献   

3.
口号救国     
<正>清朝末年,国家羸弱,社稷风雨飘摇,救国乃眼下急务。仁人志士慷慨激昂、舍生忘死,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国人有感于西方的坚船利炮,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待付诸实施,便成为了洋务派;有提倡“教育救国”者,主张废科举、兴学堂,一批公立、私立学校纷纷成立;  相似文献   

4.
《世界》2003,(9):26-26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放开,民办私立学校的增加,竞争使各个学校的教改蔚然成风,民办大学凭着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在众多优秀的国立大学中,逐渐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发展前景广阔,大有与国立大学一争天下的势头。北京涉外经济学院便是这些优秀民办大学中较为突出的一个。  相似文献   

5.
李永芳 《民国档案》2006,21(1):105-111
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管理私立学校的政策与措施,在基本原则、董事会管理机制、开办与立案、停办事宜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从而促进了私立小学、中等学校、高等学校等各级私立学校的迅速发展。私立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增减、分布地区不平衡、办学经费较之公立学校尤为困难等特点。其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对教育重视的推动;自身的办学特色;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物质保障和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有力支持;海外华侨投资的推动;等等。国民政府时期私立学校的发展,对于我们今天有着重要的的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6.
“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北京原人”、“北京直立人”、“北京中国人”、“中国猿人”等,是20世纪20年代前后,在北京近郊周口店考古发现的“北京人”骨骼化石的学名。经过十几年(1927—1929年、1934—1937年、1949—1959年)发掘的发现,骨骼化石大约包括40多个个体,男女老幼均有。  相似文献   

7.
1949-1952年,我国对私立学校的政策从最初的扶持改造到后来的全面接管,方向上有了很大转变。扶持改造政策的形成与当时私立学校的状况密不可分,而其后接管政策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复杂的国内、国际背景。  相似文献   

8.
徐冬青     
主要展览2006年“印象.北京——北京女美术家作品展”,北京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心灵的呈现——女画家作品展”,北京炎黄艺术馆。  相似文献   

9.
2005年5月25日-6月7日,应台湾中华青年交流协会的邀请,我随湖北省教育代表团赴台湾作了为期10天的考察交流,参观从幼稚园、初中(台湾称“国中”)到高中、大学在内的公立与私立学校近20所,与当地县、市教育官员、学校校长、督学等各方面人士面对面进行了沟通交流,对台湾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一些粗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2004年5月,美国人雷默提出“北京共识”的概念,该内容一经提出就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与争议。但是不难看出,“北京共识”的提出是建立在中国软权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之上的。笔者从这一点出发,阐述了“北京共识”与中国软权力的关系,分析了“北京共识”对于提升我国的对外软权力有重要作用,并且认为中国要充分利用“北京共识”的效应,提升我国形象。  相似文献   

11.
在北京生活的日子里,我们经常会被问到是不是北京人。但是,究竟谁可以被称为是一个道地的北京人呢?一些人以自己是“北京原住民”为荣,而另一些人则对“北京土著”嗤之以鼻。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应该去寻找更加本原的东西。历史也许会告诉我们谁是北京的“原住民”。我们希望找到北京的“原住民”,得到一个答案,并从他们家族承袭的历史中看到北京城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刘桂生 《北京文史》2000,(1):15-15,23
有清一代,北京的宣南地区是文人学士主要聚散之地,是全国文化交流的中心。这一时期出现在我国文化史上的许多著名学派或学术门类如“皖派”,“公羊学”,“西北地理”、“蒙古史”等等,都相继在这一地区形成。到晚清,北京的“市民社会”和“市民文化”又在这里诞生(如著名的“京剧”)。所以,不论作为世界文化名都的北京,还是作为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北京,其形成和发展,都与“宣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张倬荧 《神州》2013,(35):23-23
很多在北京生活过的朋友,在被问及对北京的印象的时候,总会说:“其实我觉得北京还是不错的,但就是……。”这句话后面,填充省略号的内容有很多种,比方说“空气不太好,人太多”,“东西不好看,物价还很高”“城市太大,到哪里都不方便”,“房价太贵”,“人才太多,竞争激烈,工作难找”等等。  相似文献   

14.
昌文彬 《民国档案》2011,(3):104-108
陈诚主政湖北期间( 1938.6-1944.7),提出计划教育理论并主要在鄂西后方施行,推进了鄂西教育的普及与提高.计划教育是陈诚对教育实施“一场革命”所设计的教育原则和教改计划的统一体:教育权责属于国家,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改教师聘任制为委任制,取缔私立学校,建立以校长为中心的训育制度;中心内容是公费教育与...  相似文献   

15.
孙健 《神州》2013,(20):277-277
2004年5月,美国人雷默提出“北京共识”的概念,该内容一经提出就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与争议。但是不难看出,“北京共识”的提出是建立在中国软权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之上的。笔者从这一点出发,阐述了“北京共识”与中国软权力的关系,分析了“北京共识”对于提升我国的对外软权力有重要作用,并且认为中国要充分利用“北京共识”的效应,提升我国形象。  相似文献   

16.
马鑫 《神州》2020,(6):266-266,268
以巴新为代表的南太平洋诸岛国是我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太平洋方向的重要一环,该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当前北京正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但北京参与“21世纪丝绸之路”南太方向的建设还不多,北京可以建立友好城市为突破口,积极鼓励北京企业开拓南太市场。  相似文献   

17.
胡同探“海”记○乃夫北京人把小巷叫胡同。北京的胡同里有“海”。发现北京的胡同里有“海”,这事儿得从认识李淑琴说起。李淑琴多多少少算是有些名气的人了。三年多前,她组织了个中老年时装表演队“银梦”。“银梦”从出世就受到社会重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都介...  相似文献   

18.
为赖账,奇招、恶招、险招全用尽38岁的郭魁斌曾有三个耀眼的头衔:北京工商管理学院董事长、北京途锦教育集团董事长、北京途锦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04年他还被一些社会机构评为“中国民办高校十大杰出人物”。可如今,他却蹲进了北京郊外的牢房里,独自发出一声声叹息,“缅怀”着那些往日的“辉煌”。郭魁斌是背负着“老赖”之名而锒铛入狱的。  相似文献   

19.
贵阳市次南门外有个别具一格的地名:“湘雅村”,60年前这里却是荒山野岭,乱草丛生,更没有这个美名。那“湘雅村”的命名从何而来呢,这还得从湘雅医学院西迁贵阳说起。湘雅医学院是湖南医学院前身,现名湘雅医科大学,是湖南育群学会和美国雅礼会于1914年合办的私立学校。在抗日烽火中,湘雅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夺得毕业和临床研究两个第一“金牌”的张孝骞教授,在危难时刻毅然辞去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优厚待遇,回到故乡湖南并出任湘雅医学院院长。1938年,日本侵略军节节逼近长沙,为了保存湘雅医学院,张孝骞在百般困难压头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20.
田涛 《陕西史志》2001,(2):57-60
北京有个举世闻名的“十三陵”,长安也有一个明代的“十三陵”。所不同的是北京的“十三陵”都是明朝的帝王陵,而长安的则全是明秦藩王陵,只是低一等罢了。长安的“十三陵”加上王妃、郡王、郡妃等陪葬墓共六七十座,与北京的“十三陵”一起被称作是埋藏在地下的一部完整的明代通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