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有着丰富的民间崇拜活动,真泽二仙是晋东南地区由来已久的崇拜对象,冲惠、冲淑两位真人在这里受到了普遍的尊崇。传说二仙本是唐代壶关县的农家姑娘,本姓乐,两人幼时七岁才开始说话,但出口即能成章。生母杨氏早逝,父亲乐山宝又娶李氏为妻,李氏对二女百般虐待。痛苦至极之时,二女被黄云托起,随仙乐而去。宋徽宗崇宁年间,北宋与西夏久战不绝,乐氏二女显灵为宋军送饭,宋军大胜,徽宗敕封她们为冲惠、冲淑二真人,庙号“真泽”,入祀典,每年由官府祭祀。从此,二仙的传说就流传更广,成为晋东南地区特有的神 。与一些民间的崇拜对象一样,二仙的职能几乎无处不在,天旱可向二仙求雨,无后可向二仙求子,据说二仙还是有求必应,颇为灵异。在晋东南分布着无数的二仙庙,一些村落里即使没有专供二仙的神庙,也在其它庙宇中供奉有二仙的塑像或牌位。晋东南的二仙庙中有两座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座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壶关县神郊村的二仙庙为其本庙,而最著名为陵川县的西溪二仙庙。西溪二仙庙位于陵川城西3公里的岭常村,庙宇深藏于一道山沟里面,四周群山拱卫,整座庙宇又被翠柏掩映,在山外很难看见这片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古建筑群。传说在唐乾宁年间(894...  相似文献   

2.
西溪二仙庙又称真泽宫,位于山西省陵川县城关镇岭常村,距县城2.5公里。现占地0.28公顷,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西溪二仙庙创建于北宋中晚期,经金、元、明、清不断改建重修,形成现有基本建筑格局。二仙庙院落前后二进,前院南围由单檐悬山顶二层山门三间、左右二层掖门三间、东南角井院、西南角厢房共同组成。  相似文献   

3.
二仙宫掠影     
《沧桑》1996,(3)
二仙宫亦称“二仙庙”,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陵川县西2.5公里西溪村,因供奉二仙真人而得名。 据民间流传,二仙本是当地两贫家姐妹,姓乐,因不堪继母虐待,呼天诉苦,天因降黄龙将二人带入天宫,遂成仙人。  相似文献   

4.
山西陵川西溪真泽二仙庙李会智(山西省文物局赵曙光(文物季刊编辑部)郑林有(陵川县博物馆西溪真泽二仙庙,又称真泽宫,位于陵川县城西2.5公里城关镇岭常西溪村。其坐北朝南,背水面山,周围景色清幽,位置独特(图一),“西溪春色”是陵川县八景之一。1965年...  相似文献   

5.
对于很多人来说,西溪二仙庙是个不曾听闻的小寺庙。但它却是一座延续了上千年的古庙,是我国山西南部地区元以前早期建筑遗存的代表之一。这座庙位于山西省陵川县。县城的城关镇以西自古就流淌着一条小河,名叫西溪,沿着一条宽约一里的山谷向西流去。水流不大,但流水之声满谷皆闻。西溪二仙庙就在这条溪谷中。  相似文献   

6.
金代乐舞杂剧石刻的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山西省高平县西李门村新发现一处金代乐舞杂剧石刻,引起了古代乐舞戏剧研究者的兴趣。高平县位于山西东南部古上党地区,金时属泽州。西李门村在高平县城西南约5公里处,村边有一高约300米的土山,称二仙岭;岭上建有一座古寺庙——二仙庙,新发现的金代乐舞石刻即保存于此庙中。  相似文献   

7.
《沧桑》1996,(2)
陵川县的西溪二仙庙中殿后壁有一块石碑,碑上镌刻着元好问一首《遗山先生元公留题》的七言绝句。其诗云:  相似文献   

8.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所登录的高平南赵庄村二仙庙为清代遗存,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赴现场考察发现正殿为宋、清遗构。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结构特征类比、建筑模数计算等综合论证,深度分析正殿的现状时代。同时对后人干预程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期,伴随祠庙题记书写的平民化转向,女性在家、庙之间的形象发生变化。一方面,"男外女内"的儒家观念深入基层社会,性别偏见存在于宗教活动与历史书写之中。祠庙题记撰写者多为男性,即使是粗通文字的村民也知道并且践行不书女性名讳的原则,女性的庙事活动信息大多被屏蔽。另一方面,不仅女性参与庙事不是罕见的现象,而且她们的活动也得到家庭与地方社会的普遍认可。宋元之际,祠庙祭祀不仅可以整合不同阶层与族群的个体和家庭,庙事还成为平民家族争取在地方社会影响力的家事,女性在庙事中扮演的角色因此被认可。晋豫之交的二仙信仰显示,女性积极利用其亲属关系、财产支配权、社会网络,在历史书写的地方化、平民化转型中发声,这一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宗教、宗族组织发展的多元性、历史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西李门二仙庙位于山西高平市河西镇西李门村,庙内现存的正殿及月台为金代建筑,其月台须弥座束腰部位有两幅线刻图,东侧的一幅内容是着汉人服饰的器乐队列表演,南侧的一幅内容是胡人军中舞蹈,图像清晰,内容较为完整,是国内不可多得的金代音乐文物。其中东侧线刻图原有"宋人队戏图""杂剧图"等定名,经多角度考证,认为应定名为"金代宫廷队舞图",与西侧"金人巾舞图"一样,是金代宫廷宴乐表演的场景再现。  相似文献   

11.
康峰  王金平 《文物》2020,(6):83-97
<正>西李门村位于山西省高平市东南的河西镇,距离高平市区约10公里(图一)。村内现存不可移动文物14处[1],其中二仙庙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祖师庙为晋城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该村选址讲究,布局因形就势,且格局保存较为完整,是晋东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杰出代表。2016年,西李门村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相似文献   

12.
现存晋东南寺庙等古建筑群的大门即入庙山门,迄宋至清的建筑形制基本分3个演变阶段。宋至元代多为二层或三层歇山式楼阁与两侧掖门的组合,两侧钟、鼓楼对称。居中之楼既是入寺(庙)的大门,又是古建群的标志性建筑,如高平开化寺大悲阁、陵川崔府君庙山门楼、高平游仙寺山门楼、长治上党门楼、陵川崇安寺山门楼等。同时期晋东南地区的佛寺大多不设戏台,也无诸如天王殿、牌楼等单层建筑。到了明至清代中期,这种楼阁式山门逐步演变成为下设山门,上建戏台的单檐二层歇山式或半歇山与悬山的组合,如平顺九天圣母庙,陵川西溪二仙庙,潞城龙王庙,陵川南召庙、南吉祥寺戏台等。由建筑形制来看,此时的山门不再似宋元时期那样楼阁高耸、中央凸起的立面,而与它的两翼建筑在空间上更趋于高低错落,山门上建酬神演艺的戏台又给山门赋予了另一种实用功能。由清中叶至晚清直至民国初,这种格局又有所变化:居中的戏台与两翼的耳楼(由功能上讲多为戏台后室)呈一字形并列建于寺庙前端,并将前面院落予以封闭,  相似文献   

13.
一、二仙信仰流行考 晋东南地区的二仙属于地域性民间崇拜之神,仙传典籍未曾记载。该神起源于晋东南地区,主要发展于晋东南、晋南两地。通过考察现存的碑刻及县志,可以大致了解二仙崇拜的发展概况。二仙即为“乐氏二女”,晋东南地区民众于晚唐时期开始信仰;北宋时期,统治者大力扶植信仰道教,历代皇帝都对道教有着特殊的嗜好与追求,这种嗜好与追求在北宋末期宋徽宗时发展到了十分奢靡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世家”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家”——世世永祭之庙。西周以来,礼制规定诸侯五庙——始祖庙、高祖庙、曾祖庙、祖庙、父庙。后四者为亲庙,前一庙为始庙。亲庙每世一迁,四世之后即行毁轶,不再祭祀;而始庙则世世永祭,因此得称“世家”。孔子受世世祭祀、陈涉被明令置守冢三十家,因此他们均享有世世永祭之庙,他们都被列入了“世家”。  相似文献   

15.
《礼记》、《公羊传》、《穀梁传》所载周代庙制的内容不一,多所抵牾,概括其要点,则为四级(或五级)庙数和毁庙规则。考察《左传》,可知春秋庙制的特点是:庙数分为二级,天子、诸侯是一祖一庙,大夫则诸祖共一庙;无毁庙制度。古今学者多认为春秋无毁庙的"现象"异于西周庙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当毁未毁说、合理变更说、昭穆计数说和变例说。联系周代宗法制度、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政治需要和经济因素考察,可以判断春秋庙制是对西周庙制的继承而不是违背,周代庙制存在于适合其生长的文化沃壤中。  相似文献   

16.
两汉时期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将秦始皇塑造成无德暴君,致使后世统治者大多不祭祀秦始皇,不为其立庙。今在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秦始皇祠庙仅有十余处,即秦代"始皇极庙""寝庙";汉代"始皇祠""大禹/始皇庙";唐代"咸阳始皇庙";宋代"临潼始皇庙""绛县始皇庙""诸暨始皇庙""上虞始皇庙";元明清诸暨、上虞、海盐、象山、泰安、荣成、兴安等地秦始皇庙。这些秦始皇祠庙按地区及历史承袭关系大体可分为"会稽"和"琅琊"两派系,至今仅存威海荣成始皇庙。  相似文献   

17.
王晖 《史学月刊》2022,(12):5-17
从西周春秋时期的古文献、金文资料以及考古发掘的天子诸侯宗庙遗址来看,西周春秋时天子诸侯代代更替的近亲三庙是父考庙、祖父庙、曾祖父庙。周天子实行七庙制,是在近亲三庙制之上加上周文武王“周庙”以及高祖上帝、后稷庙。西周春秋时期鲁国经周王朝特许,实行七庙制,是在近亲三庙制加上太庙周公庙、世祖伯禽庙以及郊祭上帝、后稷等四庙。云塘、齐镇西周建筑遗址应是西周后期修建起来的西周两座王室宗庙群,齐镇宗庙群是西周王室近亲曾祖父、祖父、父考三座宗庙,云塘宗庙群可能是王室重臣一座近亲三庙,这为周代近亲三庙制提供了考古学证据。  相似文献   

18.
在成都二仙庵的丹台碧洞书房内,原藏有中国道教珍宝《重刊道藏辑要》梨木经版。它是二仙庵住持阎永和在清光绪年间发起刊刻的。《重刊道藏辑要》是晚清、民国时期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它是历代道教文化典籍的缩影。对保存和传播、弘扬道教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华夏考古》2021,(4):27-38
2002年,为配合国道310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庙底沟遗址北部区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庙底沟文化、西王村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灰坑和窖穴,其中以庙底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本文以H408为例对庙底沟文化内涵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0.
清末,成都有三个庙。除了庙前街上的府庙,还有何公巷的华阳县庙和圣街的成都县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