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西三关     
汪玉萍 《丝绸之路》2005,(12):41-42
河西走廊多雄关。 玉门关、阳关、嘉峪关通称河西三关,都是“一夫荷戈,千军束手”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新玉门关考     
李正宇 《丝绸之路》2011,(18):106-114
近年来,关于新玉门关的考证一直是历史地理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新玉门关建置年代、关址等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3.
石关峡:最早的玉门关与最晚的玉门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丝绸路上的著名关隘玉门关,伴随着中西交通的发展及其路线的变化,关址有过几次改徙。本文披检有关史料,并经反复实地踏察,考得西汉最早设置的玉门关位于今甘肃省嘉峪关市石关峡,置关时间当在武帝元封四年,至太初三、四年间李广利二次伐大宛之际,随着汉王室西方战略的需要,遂将玉门关西迁至敦煌郡西北。石关峡至今仍残留关址和汉长城遗迹。迨及五代、宋初,该峡又被重新利用,重又设为玉门关,为敦煌归义军与甘州回鹘政权之间的分疆之处和东西交通要口,此为最晚的、最后废弃的玉门关址。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占领河西后,玉门关就从史籍上消声匿迹了。  相似文献   

4.
刘樱 《丝绸之路》2014,(1):45-48
2013年7月27~28日,由嘉峪关市委、嘉峪关市人民政府、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组织举办了“寻找最早的玉门关考察调研活动”。参加活动的有原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刘忻,两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李并成,  相似文献   

5.
段新生 《丝绸之路》2012,(14):33-35
修筑长城是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在春秋时期,祖国大地上就出现了长城,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变化,至明代,我国已有20个诸侯国和朝代修筑过长城。修筑长城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侧面,同时也是中华民族2000年来勤劳、智慧的结晶。长城是从战国到清初2000年中逐步修筑完成的,其中规模最大、修筑长城超过万里的是秦、汉、明三个朝代.而这三个朝代的长城起点都在甘肃境内。甘肃境内的几处万里长城起点及玉门关的所在说明甘肃河西地区不仅是集结军队和出兵的前沿阵地,又是人力、物力的后备基地。  相似文献   

6.
刘希国 《丝绸之路》2011,(23):40-43
终于走近了玉门关。没有风,自云停泊在远方。夕阳下,戈壁发着青铜似的光芒。几只蜥蜴在沙丘上徘徊,寻找着被风沙掩埋的家园。天上的苍鹰飞来飞去,翅膀渐渐消失于雾岚之中。—个放羊的老汉就蹲踞在我的附近,愣愣地盯着那群懒散的山羊,目光中透出几分苍凉、几分忧郁……  相似文献   

7.
越冷 《风景名胜》2008,(9):96-97
诗解:唐·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相似文献   

8.
叶舒宪 《丝绸之路》2014,(19):12-16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相似文献   

9.
“玉门关”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花园中一丛繁花似锦的花田,它伴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均和民族文化心理相互映照,折射出国人特定时代的心声。丝路文化中“玉门关”意象的嬗变,可以折射出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艰难曲折。  相似文献   

10.
何双全 《丝绸之路》2011,(18):25-26
位于瓜州县东南域的锁阳城遗址,以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保存较好及地处丝绸之路要冲而引起文物考古、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惜废弃已久、沉睡有年,又未进行过全面的考古发掘,致使许多历史悬案不得其解。2007年,因保护工程的需要,甘肃省文物保护维修研究所派笔者、孙崇玉、田宏林、张仲胜等人赴锁阳城,对该城遗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勘察测绘,并制定了维修方案。通过勘测,得出一些初步认识,以供学术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敦煌的长城     
方健荣 《丝绸之路》2004,(10):23-23
当我有幸走向这一片向往已久的长城遗址.不得不从内心里说.我来得实在是晚了。  相似文献   

12.
黄圆 《贵阳文史》2013,(1):54-57
有些地名像是深藏在心底的一种情结,或许从来没有去过,却是无比熟悉,一些事一些人总是会与那个地名紧紧契合在一起,想起,就心神摇曳。嘉峪关,对于我就是心底的这种情结。对武侠小说的喜爱超过言情小说。不论是梁羽生还是金庸,更别说古龙,那些人物那些故事,总是让人禁不住一读再读。边关,是武侠世界里绕不开的故事发生地。想着侠客背着剑,神情淡漠地走近关隘,  相似文献   

13.
许德臣 《丝绸之路》2014,(24):64-66
由于土特殊的结构及组成,且原料简单易得,在古代曾大量应用于建筑行业,留下很多享誉中外的土遗址。然而,由于其自身特性加上建造工艺和赋存环境的不同,导致土遗址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本文结合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工程,探讨现代科技在土遗址监测保护中的应用,为土遗址的监测预警提供一些基础资料,也为日后的保护维修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这是台湾中华物学会丝绸之路考察团一位成员在结束陕西、甘肃段行程之前,发自内心深处的一句话。或许,他们随手记录下来的字,更能表达他们对丝绸之路的理解和感悟。特此刊出几位成员的笔记,以飨诸位。  相似文献   

15.
西土沟遗址位于敦煌市南湖林场东南约3公里处西土沟的西岸沿线地带,呈西北一东南向分布。西土沟为河水冲刷侵蚀而成,宽近100米,深约10米。沟底水流不大,宽约8米。水流两侧植被比较茂盛,距离水流越远、地势越高处植被就逐渐减少、稀疏,从水草、芦苇等类变化为桎柳  相似文献   

16.
嘉峪关地处酒泉西北隅,南屏祁连,北依黑山,东临酒泉,西通玉门、阳关,是古丝绸之路咽喉要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时期,汉武帝在取得反击匈奴战争胜利的同时,“设四郡据两关”,先设酒泉、武威郡,继分酒泉设敦煌郡,分武威设张掖郡,两  相似文献   

17.
甘肃玉门花海比家滩古绿洲沙漠化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玉门市比家滩古绿洲,面积约310平方公里,今地表景观主要为连片分布的遭受严重风蚀的弃耕地,并伴有吹扬灌丛沙堆。古绿洲上遗存丰富,有火烧沟类型化遗存、多座汉魏时期的古城遗址等。笔通过实地调查,对其历史面貌及其沙漠化发生的时代和原因作了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敦煌西湖汉长城烽燧遗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通讯发达的当今时代,生活在西北偏僻小城的敦煌人向北京或西安的朋友或亲人传递、咨询一条信息,只需要打一个电话或发拍电报,几分钟甚至几钞钟就可完成。可是,在遥远的汉代,边防哨所的戍卒,从玉门关传递敌情消息至京城长安(西安),可没有现在这么容易和轻松,  相似文献   

19.
阳关是我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它位于今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70公里南湖乡“古董滩”上,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  相似文献   

20.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的记载,结合年代测定、考古发现和遥感影像资料,通过空间分析,作者认为唐玉门关和墨离军驻地应在河西走廊西段的常乐故城,即今瓜州县“六工古城”遗址。这里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是西域出入口的重要关卡,亦即北魏时期新开伊吾道的起首。唐代玉门关地处疏勒河和榆林河下游洪积冲积扇缘的古绿洲,地貌和水资源等地理环境因素是制约关城选址的基础条件,而政治、军事等人文地理因素则是决定玉门关时空变迁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