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七”干校全称“五七”干部学校。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在这封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的信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  相似文献   

2.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5月6日林彪转送的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这封信通称《五七指示》。信中说:“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个学校,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  相似文献   

3.
苏维民 《百年潮》2011,(5):28-33
1968年秋,黑龙汀省委为安置大批被批斗、离开了工作岗位的干部,以落实毛泽东的“五七指示”为名,率先办起了一座柳河五七干校。同年9月30日,毛泽东在姚文元送阅的《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上批示:“此件似可在人民日报发表。  相似文献   

4.
“文革”中期,文化部创办咸宁“五七”干校。六千余名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著名作家、艺术家、翻译家、出版家和其他文化工作者及其家属下放鄂南向阳湖,经历了为期三年左右的劳动锻炼生活。我当时任黄冈军分区副政委,调来担任咸宁“五七”干校的负责人之一,对当时的情况了解一些,现就记忆所及,略述如下。于校的背景和组织情况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同志给林彪写信.即著名的“五七指示”。1968年5月7日,为纪念毛泽东“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黑龙江庆安县柳河率先出现一座被命名为“五七”干校的农场。500名来自黑龙江省的干部在这里…  相似文献   

5.
章学新 《百年潮》2008,(9):41-42
1969年春,广大干部按照“五七”指示,下放到五七干校“重新学习”。虽然指示规定“除老弱病残者外”,但是,共青团中央是被江青斥为“修透了”的单位,因而必须“连锅端”,就连年过花甲的老年干部和知识分子,也要“自动报名”,不应放弃这个“极好的机会”。54岁的胡耀邦是“斗、批、改”的主要对象,当然不能除外。  相似文献   

6.
1970年至1976年.江岸区在汉南银莲湖农场建立“五七干校”.全区2000多名机关干部、教师、工人和学生来到这里,集中开展思想教育和政治运动,进行生产劳动锻炼。 创建情况 1968年10月5日.毛泽东同志提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10月7日,二七区革命委员会召开常委会,经过研究,提出了全区干部下放劳动的初步安排。决定建立二七区“五七干校”。组织区、街、局(科)机关全体在职干部、基层单位党政领导干部(包括中小学教师)分期分批到“五七干校”劳动锻炼。“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努力改造世界观。”“培养和造就亦工亦农、亦文亦武,能上能下、能‘官’能民,具有无产阶级觉悟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  相似文献   

7.
"文化大革命"时期,举办五七干校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挤占了大量田地,其办学成本要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干部学校。五七干校"学政治"与"从事农副业生产"、"办一些中小工厂"之间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导致其不计成本,浪费严重,基本上处于亏损状态。五七干校办得既不像干校,也不像企业,还引发了与人民公社、生产队、农民之间的经济纠纷和冲突。广大干部下放到五七干校,给国民经济的诸多方面造成了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发生了一起当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全国各地举办了1600余所“五七”干校,用来安置下放劳动的几百万干部与知识分子。近年来,关于“五七”干校国内已出版了不少当事人的回忆录和一些研究性的论著,其中涉及柳河干校、咸宁干校、沙洋干校的文章最多;  相似文献   

9.
<正>向阳湖位于湖北省咸宁市西北郊,原是一处荒凉的湖泊。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文化部创办咸宁五七干校,数千文化界人士下放于此经历劳动锻炼。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留下了一部刻骨铭心的历史。2013年,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全国2000多所五七干校中的唯一,也是最年轻的“国保”。共和国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1968年5月7日,为纪念毛泽东“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  相似文献   

10.
<正>我于1971年8月离开位于沙洋七里湖的省"五七干校"已整整37个春秋了。但对干校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的情景记忆犹新。对昔日宣传队队员之间团结友爱的精神,情同手足的深情难以忘怀。初到干校1969年夏,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的《五七指示》精神和"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  相似文献   

11.
1968年9月,“文化大革命”进入“斗、批、改”阶段。10月5日,《人民日报》发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号召。此后,党中央、国务院系统各部门在河南、湖北、江西等18个省区创办了106所五七干校,10万名干部、工勤人员和3万多名家属,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团中央系统的1500名干部、工勤人员和家属子女,  相似文献   

12.
一凡 《文史月刊》2010,(7):27-27
<正>1966年5月7日,正值"文革"前夜,毛泽东看了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在这封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的信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  相似文献   

13.
郑谦 《百年潮》2006,(9):32-38
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重要文章<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文章说:"今年五月七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组织大批干部下放劳动,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一所农场,定名'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提供了新的经验."干校"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干部的世界观,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作为头等任务来完成"."实践证明:'五·七'干校是改造和培养干部的好地方,是实现机关革命化,搞好斗批改的一种好办法."  相似文献   

14.
虔诚的自我改造 1957年下半年至六十年代初期,根据中央的批示,机关干部中的年轻知识分子曾经分期分批下工厂、农村劳动,为期一年。五七年的十月下旬,机关“反右”告一段落时,开始动员和组织第一期下放劳动。种种迹象表明下放的预定名单中有我在内。我虽然知趣地报了名,最初内心却有所不服。这次下放的是“三门”干部,我算吗?就以调到贵州工作这七年来说,“五大任务”、“土改”、“互助合作”,哪一项不是在基层在农村参与了的?全省有名的白云区赵树华互助组和以它为主创建的全省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不都是我们在那里建…  相似文献   

15.
<正>1966年5月7日,正值"文革"前夜,毛泽东看了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在这封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的信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业都要  相似文献   

16.
季音 《炎黄春秋》2002,(12):22-26
五七干校是响应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在1968年普遍兴办起来的。如今一些不明历史真相的年轻人,很可能以为既然是“干校”,想必是一座书声琅琅的学府,实际上只是驱使大批干部从事沉重体力劳动的一个农场。在这里,对于各种所谓有“问题”的人,日子很不好过,等待他们的,是批斗、凌辱和苦役……  相似文献   

17.
1970年初,我是中共武汉市委机关的一名干部,同数以近万计的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一起,带着行李和户口迁移证,下放到远在市外鄂南山区的武汉市“五七”干校,整整生活了两年零三个月,这是我一生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今借《武汉文史资料》的一角,回忆记述“五七”干校的真实生活.为读者了解这一文化大革命中的历史一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强 《文史博览》2007,(5):41-43
我的中小学时代大部分时间是在“文革”中度过的。那时有个词叫“开门办学”,即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学工、学农劳动,接受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再教育。其依据来自毛主席1966年的“五七指示”。在“指示”中,有段专门针对学生的语录:“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段文字当时非常著名,它是“文革”中的办学方针。学工、学农成为那个年代学生必须经历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五七”干校,是“文革”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干部学校”。顾名思义,它应该是培养干部,供干部学习的场所。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在这里,我想结合我的亲身经历谈谈情况。“五七”干校,是以劳动为主体,以改造思想为目的而设立的“干部学校”。文化部有两个干校,一个在天津静海,一个就设在湖北咸宁向阳湖。我们是1969年下干校的,从到干校的第一天起,就投入到各种各样的紧张劳动之中。本来,有十几个部打算在向阳湖办干校的,但他们看到这儿的情况以后,大部分改变了主意,到别的地方选点去了。只有文化部“五七”干校仍决定…  相似文献   

20.
张鸿奎 《江淮文史》2006,(3):110-115
我原在国家教育部、高教部工作,“文革”期间下放到安徽凤阳的教育部“五七”干校劳动,3年后分配在安徽农学院教育小组工作。80年代初,奉民进中央指示,协助滕茂桐筹建安徽民进组织,后历任省民进专职秘书长、副主委兼秘书长,现为名誉副主委。我是1953年加入民进组织的。在这50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