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第二代"纽约知识分子"是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活跃在美国政治思想文化舞台上、颇具影响力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对20世纪60年代新左派学生运动和反主流文化运动进行了尖锐批判,指责后者的反叛逻辑和策略缺乏理性:在他们看来,新左派学生由于代际反叛而体现出的无私精神和崇高道德感,不仅对个人而且对社会都造成了巨大危害;新左派学生倡导的"参与性民主"和实践的反主流文化,不仅破坏了美国自由民主体制和传统道德根基,而且开启了当今美国诸多社会问题的肇端。第二代"纽约知识分子"对新左派学生运动的即时观察和批判,是与其生活经历、所受教育、文化环境以及社会大背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60年代是美国社会激烈动荡、群众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从50年代末美国南方黑人争取公民权利的斗争开始,美国社会经历了由柏克莱大学发起的要求言论自由的学生运动,学生和知识界人士兴起的反正统文化运动,民间自发组织的反对美国政府侵越战争的运动等等。在社会运动风潮中,美国妇女异军突起,于60年代末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声势浩大  相似文献   

3.
评《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嬉皮士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的时期.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反叛运动与其他社会运动,如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新左派运动等相互交织,对美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体系提出质疑和挑战,对美国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反主流文化运动——嬉皮士运动剖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反主流文化运动(Counte Culture)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一场大规模的青年造反运动,是当代美国社会令人瞩目的事件。美国青年以其独特的方式反对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权力结构。它同当时的学生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妇女运动互相交织,形成冲击美国社会的巨大浪潮,对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伴随着如火如荼的黑人民权运动、学生反战运动,美国女权主义者为推进女性解放,争取平等权利,掀起了一场"新女权运动"。这次运动具有与当时的美国民权运动相结合、思想理论空前活跃与完备、组织建设大有提高、斗争策略更加灵活多样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美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地位,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美国新左派运动的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改革和抗议的浪潮曾一度震撼了美国社会。这场运动被称作“新左派运动”。与新左派相对的,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问世的“老左派”。从极端的角度上看,老左派无异于美国共产党;而从  相似文献   

7.
美国新左派运动诸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左派运动是本世纪六十年代普遍兴起子西方世界的青年知识分子运动。本文对美国新左派兴起的社会根源、政治思想实质及其社会意义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和分析。作者认为,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结构变化产生了新矛盾,新左派运动是美国青年知识分子对其不成熟的反映,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性质上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它虽然揭露并批判了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病,但并不主张废除现存的经济占有形式,只是企图使现存社会制度更加合理化。  相似文献   

8.
任改丽 《沧桑》2009,(5):36-37,39
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运动,是指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为了彻底改造美国社会,以激进运动的方式,针对美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教育制度、社会问题、伦理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掀起的一场全面的社会批判和改造运动。本文试图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环境、文化走向、教育制度、社会问题等多个角度,解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为什么会兴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青年学生运动。研究认为,这一运动的经济根源、政治根源、思想文化根源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孕育了60年代美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青年学生运动。  相似文献   

9.
《阿甘正传》是一部以战后美国历史为题材的影片,它运用对比和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和各种高科技手段,通过植入新的历史背景、重新包装以及有意或无意识的删减和遗忘,将对战后历史尤其是1960年代激进社会运动的表现、遗忘和重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阿甘个人的成功经历和美国传统家庭观念、道德观念的重要性;放大了反主流文化运动、民权运动与妇女解放运动的邪恶形象;过滤或删除了1960年代初美国青年反叛运动中纯真的政治理想主义和青年人谋求在体制内进行进步主义改革的尝试。影片在重建过去历史和传统价值观中,在特定时代的国家权力和主流意识形态作用下,被纳入了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语境中。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左派运动在美国最具影响力,比欧洲其他国家更具广泛与持久性,延续了数十年之久。这与美国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二战后美国进入后工业社会,伴随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结构、文化都发生了变化。并且美国具备了系统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论文论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华裔青年“新左派”团体产生的社会政治背景,华裔青年新左派团体的兴衰与转型。论文认为,华裔青年新左派团体作为亚裔美国人运动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从校园斗争转向唐人街,开展“草根阶层”运动和“为人民服务”行动,力图发动普通华人向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发起挑战,争取应得的平等权益。他们的努力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让唐人街失学的青少年、失业的劳工、贫困的租客等获得了一些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福利。但是,这些左翼团体主张以“革命斗争”推翻美国政府,脱离了社会实际,因而得不到大多数华人的认同,有的只维持几年就解散了,有的转向“温和”,接受了美国主流政治的游戏规则。虽然受特定时代思潮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在美国华人民权运动史上的贡献不应被遗忘。正是他们无私无畏的斗争,并发挥教育和引领的作用,才使得普通华人民众的维权意识得以提升,给相对保守“沉默”的华人社区带来一股革新之气。  相似文献   

12.
1960年代中后期,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认识到黑人问题的根源在于美国的权力体制,因而提出"黑人权力"主张。"黑人权力"强调黑人必须掌控自己的事务,重新分配政治和经济权力,但受到权力机构的污蔑,遭到体制化民权领袖的批判,被视为"反向种族主义",煽动了城市骚乱。本文认为,"黑人权力"重视黑人的群体权利,颠覆白人文化对黑人的偏见论述,重塑黑人形象,强调黑人文化和传统的价值,肯定其对美国社会的重要性和与白人文化的平等。它对美国从种族主义社会转变为多元文化主义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赫伯特·胡佛是美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美国学术界对胡佛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关于胡佛的政策和理念,自由派与保守派展开争论;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新保守主义"和"新左派"对胡佛进行了重新解读;随着60年代末胡佛档案资料的开放,相关研究进入繁荣期;80年代之后,经济新自由主义在美国兴起,学者们对罗斯福之前的共和党时代和胡佛展开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史学新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战后五十年代末,美国产生一种新的社会思潮。进入六十年代,这种思潮对哲学、社会科学发生重大影响,形成一个“新左派”运动。史学“新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阿普曼·威廉斯。 威廉斯生于一九二一年,一九四四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大战期间曾服役于太平洋两  相似文献   

15.
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的"找回国家"思潮催生了国家构建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政治学家斯蒂芬·斯科夫罗内克的影响,不少美国政治史家都把国家构建理论引入对美国历史的研究,为衰落中的政治史研究注入了新活力。国家构建理论为政治史家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和解释框架,使他们可以重新思考美国国家权力发展的过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和国家制度的变迁。更重要的是,国家构建理论的引入,挑战了美国"弱国家权力"的神话;新的历史解释表明,美国政府的权力一直都比之前所认为的更加强大、宽泛和牢固。在过去数年中,国家构建研究已经成为美国政治史研究中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6.
何驽 《东南文化》2016,(4):43-49
浙江余杭瑶山、反山贵族墓地的考古资料显示,两处墓地属于两个不同的统治阶级集团,集团内都是由男性担当社会管理和防卫职能,由女性担当社会宗教和纺织业职能,但两个集团职能的侧重不同,前者偏重于宗教祭祀,后者偏重于社会管理和政府财富。这两个社会控制集团联合执政或轮流执政,显示出良渚文化公共权力的传递与分割似与职能有关,符合民主国家权力集团组合的特征,成为良渚文化作为商业国家的社会政治的民主特征。良渚文化民主政治的社会中坚支撑是由拥有殷实财富和中等社会地位的中等集团所构成的"中产阶级",良渚社会统治集团内部成员也是由"中产阶级"晋升而来。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新左派”史学衰落原因及其遗产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史坛上突起的一支狂飚,“新左派”史学无疑代表了美国激进主义史学的传统,成为那个时代美国史学的最强音。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判,于是,在随后出现的史学多样化浪潮的冲击下,曾经喧嚣一时的“新左派”史学慢慢衰落了。本文认为,尽管如此,其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其史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不容忽视,“新左派”史学给美国史学及社会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8.
美国农民在19世纪后期抗议社会不公的政治思想和社会运动被称为"平民主义",在政治生态和史学思潮的影响下,美国学术界对这一主题的研究经历了多次范式转变。进步主义史家在大萧条的背景下开创了以"利益冲突"为核心的经典研究模式。以霍夫斯塔特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受麦卡锡主义和"地位政治"概念的启发,发掘出平民主义的阴暗面,而他们的观点又受到在民权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左派史家的修正,双方就平民主义的本质展开了激烈争论。平民主义研究在20世纪后半期不断推陈出新,出现了关注"运动文化"的社会、文化分析路径和多种政治分析的新范式,研究主题得到不断扩充和丰富。20世纪末以来,随着右翼民粹主义势力的崛起,该领域又呈现出新的转向,当前的"特朗普现象"或许会成为影响其下一步走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以后,左翼运动急剧地衰落和消失了,之后便是保守主义的泛滥、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以及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凯歌行进。尽管在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之后出现了新社会运动,但无论其锋芒和规模都无法与60年代的学生运动相比。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60年代,为争夺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阵地,美国对新中国实施了以冷战宣传为主要形式的心理战。美国对华冷战宣传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广播渗透、播撒传单、涉藏反华宣传、针对中国研制和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开展心理"反宣传"计划。50年代的心理宣传计划,带有明显的战时色彩,特别是朝鲜战争期间,其心理宣传攻势直接服务于战争需要。60年代,美国对华冷战宣传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冷战宣传手段的多样性和受众的广泛性。美国对华开展的大量负面冷战宣传势必对中国国家形象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塑造了西方民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这种冷战宣传触及了东西方对抗的本质——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冲突。通过对华心理宣传,美国试图借助文化产品的输出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意识形态,旨在达到促使中国国家体制发生变更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