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 文一、总 论中国にとっての 2 0世纪 .山田辰雄 .东亚 ,4 0 4对中国而言的 2 0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の视点 .滨下武志 .东方学 ,10 0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着眼点历史のなかの现代中国 .安藤正士 .现代中国 ,73从历史眼光看现代中国时间解释と日本の影响 :中国近代における过去·现在·未来の概念 .マリアンヌ·バスチド ブルギエ ル著 ,高崤航 .西洋近代文明 ,2 0 0 1(2 )时间解释与日本的影响 :围绕中国近代有关过去、现在、未来的概念中国近代科学技术の发展が迟れた原因の探索 .田育诚 .国际经营论集〈神奈川大〉 ,18中国近代科学…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一门能够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过去,应对现在,创造未来的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以及与其他学科紧密相关的学科。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中国古语中也有"以史为鉴"等典故。而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历史却有一定难度,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对历史真正产生兴趣,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文章主要论述了历史教学中应该常用的以下几种有效方法:运用历史故事教学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生动性、历史知识竟赛可以扩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和板书的应用可以加强学生记忆,并简单的阐述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尽可能使历史更贴近实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蔡智力 《清史研究》2020,118(2):61-72
中国古代的学术批评,往往以"虚""实"作为评价尺度,但是,何为虚,何为实,往往依批评者的主观认识而定。在《总目》的批评视野中,虚实概念存在不同层次,且呈现辩证结构关系。在学术内容层面,《总目》所谓之虚实,主要就内容状态充实与否,与内容性质切近人事与否而言;在学术方法层面,则主要就方法是否征实可据而言。内容与方法是一体两面关系,如二者均被认定为实,便可称为"实学"。但对《总目》而言,"实学"只是相对的实,其上仍有"致用"的进径。在学术致用层面,《总目》的虚实论仍存在三层辩证结构:就目的论,"实学"如无经世目的亦仅为"虚文";就效用论,有经世目的而无实效亦为"虚文";就实行论,有实效如不施诸实行,亦仍为"虚文"。由"虚实"这种变动不居的概念特征,以及《总目》虚实论的复杂性可见,近年兴起的"实学"研究,其"实学"概念的确当性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正>《孟子·离娄下》云:"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在写作本文的此刻,我的心情与两千余年前的亚圣灵犀相通也,化其语而言之则为:"予未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考古学中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态度:一种是根本的怀疑论,另一种是庸俗的唯科学论.后者致力于客观性的追寻,以减少考古记录对固有文化适应过程的影响.怀疑论和满脑子经验的“肮脏”考古学家都在发掘和“抢救”过去,并对博物馆或档案馆中的古物进行描述和定性分析.就本质而言,怀疑论者认为所有关于过去的论述比由移情作用所产生的主观想象好不了多少(可能在论及经济和技术领域时除外).而唯科学  相似文献   

6.
关于"人地关系"的发展与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亚里斯多德时代到当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从"决定论"到"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以及"和谐论",不断深化.但这些思想都各执一辞,没能揭示人地关系的本质.本文认为,应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人地关系,并注意历史分析.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环境对人的影响则主要通过对生产力的影响,进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7.
<正>今本《周易·兑·彖》:"说以先民,民忘其劳"中的"先民",汉晋典籍征引均作"使民"。如《诗·豳风·东山》诗序:"说以使民,民忘其死。"《论语·子路》何晏注引孔安国曰:"《易》曰:‘说以使民,民忘其劳。’"《左传》昭公六年:"教之以务,使之以和。"杜预注:"说以使民。"《文选·陆机·五等论》:"故《易》曰:‘说以使民,民忘其劳。’"《尚书·旅獒》:"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伪孔传:"以悦使民,民忘其劳,则力尽矣。"(1)  相似文献   

8.
曾麟 《黑龙江史志》2013,(11):32-33
《隋书·经籍志》与《汉书·艺文志》相较而言,《隋书·经籍志》不仅将"六略"变为"四部",还在其后附有道经部和佛经部。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在隋唐这一时期,宗教已经对整个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甚至已融入主流文化中,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笔者就佛教对隋唐文化的影响提出一些薄陋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史,部族冲突与征服战争:酋邦演进为 国家的契机··················……叶文宪(1,1)楚东迁问题试析··················……马世之(1:8)略论孔子的隐逸观··········,····……周祥森(1,15)再论墨子是河南鲁山人···……,’’…郭成智(1:23) —答张振衡、徐治邦先生略论辽朝“因俗而抬”的 民族政策···············……冉宁祖(1,26)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是中辰(1:33)袁枚与乾嘉考据学············,·,,·…基鸿昌(1,40)大汉口文化颖水类型…  相似文献   

10.
刘招静 《世界历史》2012,(4):79-87,160
圣托马斯·阿奎那关于高利贷的讨论与亚里士多德的著述、罗马法和《圣经》等基督教道德伦理训导紧密相连,更与他的四法理论密切相关。通过在神法、"自然法"与"人法"等三个层面上对高利贷进行考察,阿奎那向我们展示了他对高利贷的独特态度:按照神法—"自然法",高利贷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根据"人法"或实在法,它又是可以存在的。阿奎那对待高利贷的态度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他秉承并发扬了教会的反高利贷道德伦理传统;另一方面他又受到同时期西欧经济社会现实的影响,对高利贷给予一定的关照。阿奎那的这种二元态度包含了一种内在的紧张关系,这种关系丰富了他的高利贷论的内涵,同时也使得他的态度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回顾和检讨亚裔美国史学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所走过的道路可以发现,早期亚裔美国史学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一元论历史观。在近30年的时间里,学者大都仅仅从"种族歧视"这一个角度去诠释历史事件,反对从其他视野去观察亚洲移民的经历。不过,最近15年来,这个领域中出现了冲破一元论历史观束缚的趋势。新一代学者提出了白人、黑人和亚裔之间三角形关系的论点,从而否定了"有色对白种"的双重种族关系理论模式。从"跨国主义"的视野观察亚裔美国史的人认为,亚洲移民实际上具有双重的民族主义和双重文化认同,从而向"同化论"、"定居者"论和"美国化"论提出了挑战。他们还发现,日本人向美国移民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海外扩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新动向标志着亚裔美国史学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2.
"因为改变不了过去,你只能去创造未来"与两年前相比,他面色红润了许多。自京城俱乐部50层高的窗口往外望,北京的冬天雾霭一片,李东生轻轻地嘟囔了一句:"喔,(北京)原来是这样。"  相似文献   

13.
<正>《说文解字》释义说:"狩,犬田也","猎,放猎逐禽也"。《左传·隐公五年》记有:"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蒐、苗、狝、狩皆田猎名,因四时而异,冬天打猎即为"狩"。《礼记·月令》则是:"执弓挟矢以猎"。综合古代文献记载而言,狩猎就是指采用一定的工具和方法猎取野生动物的活动。这种活动最大的特性在于它同时包含了"人"与"动物"这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今存关于"十八家《晋书》"的最早文献乃唐贞观二十年所颁布的《修晋书诏》,但诏书仅列十四家之名。谢沈《晋书》和裴松之《晋纪》虽不见于《隋书·经籍志》,但均居诏书所论十四家晋史之列,唐修《晋书·谢沈传》和《南史·裴松之传》亦皆称二人所撰晋史"行于世",二书初唐见存当不容置疑。王韶之《晋纪》又称《晋安帝纪》、《崇安纪》,《史通》、《新唐书》均将其列入杂史类,而《隋书·经籍志》却将其误置入"古史"(编年体史书)之列。"十八家《晋书》"本指《隋书·经籍志》所列除王韶之《晋纪》之外的十八家晋代"正史、古史"而言。谢沈《晋书》和裴松之《晋纪》二稀见本在唐初并未亡佚,颁布《修晋书诏》时,存世晋史实有二十家。《修晋书诏》沿袭旧说,却又将谢沈《晋书》和裴松之《晋纪》归入"十八家《晋书》"的范畴,"十八家《晋书》"遂成初唐见存先唐晋史的通称。  相似文献   

15.
风格的融汇:刘承林木雕品读风格,原以论人,指人的风度与品格,东晋葛洪在《抱朴子·行品》中曰:"士有行已高洁,风格峻峭,哺傲偃蹇,凌侪慢俗",稍后,扩大用以文艺评论,指文艺作品体态方面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白宫发言人",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个极度神秘的职业,因为能跟随总统去他所前往的任何一个地方;能在需要向总统请教问题时随时造访总统;也能受到总统的邀请,乘坐"空军一号"出行……但是,对阿里·弗莱舍而言,"白宫发言人"这五个字所代表的,绝不仅仅  相似文献   

17.
两汉时期,墓地祭祀普遍.《论衡·四讳》记有:"古礼庙祭,今俗墓祀.……墓者,鬼神所在,祭祀之处."《汉书·朱邑传》亦载:"起冢立祠,岁时祠祭."帝王陵墓建有陵(祠)庙,另有寝殿、便殿等设施,其他等级墓葬则修建祠堂以供祭祀,渐成风气,"广种松柏,庐舍祠堂"(《潜夫论·浮侈》)、"中者祠堂屏阁"(《盐铁论·散不论》)、"勿随俗动吾冢,种柏,作祠堂"(《汉书·龚胜传》).祠堂还有享堂、食堂、斋祠等名称,随着推广普及,其作用也得到延伸,蔡邕在《郡掾吏张玄祠堂碑》中即言:"先考积善之余庆,阴德之阳报,乃于是立祠堂,假碑勒铭,式明令德,以示乎后."[1]关于汉墓地祠堂,已有较多研究成果,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汉墓地祠堂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一是宋史还是十至十三世纪的历史?我的研究兴趣一直偏向"人",无论是讨论北宋前期的皇权发展,还是宋人为什么杀婴、如何书写墓志,所关心的都是"人"如何面对、解决生活的问题。而在此背后的根本课题,则是人如何借助"过去"以面对"现在",也就是承载过去的"历史",对人而言,到底有什么用?总而言之,身为历史研究者,已经过去的人与事转化成历史知识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我自己这些年来最大的关心。既然我的研究兴趣在"人"以及人所处遇的生活,也就不能不关注人所经历的时空,更何况开设的课程既以"宋"为断代,当然不能不正视"宋"这个朝代作为一个时代的意义。因此,"宋"这个朝代是怎  相似文献   

19.
古代目录中史部故事类到政书类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菡 《文献》2002,(1):179-190
故事本意系指旧事,司马迁继承其父遗愿时曾表示:"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以后又曰:"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①从对旧事的引录叙述,渐指旧日事例及前朝的典章制度,《汉书·楚元王传附刘向传》:"是时,宣王循武帝故事,招名儒俊材置左右."又《汉书·苏武传》:"卫将军张安世荐(苏)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使命."故事意指典章制度,史志中一直沿用至明代.  相似文献   

2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既已被认定负有"集体罪责","德国恐惧症"在欧洲国家蔓延。对此,战后"德国人民犯了什么错"在德国社会引起热议。但"铭记历史、吸取教训"深刻地影响了德国与奥地利的政治运作方式,尽管许多德国人和奥地利人也受到创伤,但却无法谈论。在20世纪50年代,西德人与奥地利人仍然避免讨论希特勒,东德则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共产主义者,当年一直在与"法西斯主义者"作斗争。冷战结束与德国再统一之后,战后难民处理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消散,填充记忆、创造概念并解释过去,成为政治家利用历史赢得未来的关键。对于德国年轻人来说,希特勒已经属于遥远的过去。所有的中东欧国家在2004年至2013年间陆续加入欧盟,再加上若干次政治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怀旧情绪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