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19世纪英国的牛津运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叶建军 《世界历史》2007,1(6):22-33
19世纪上半叶后25年是英国向现代国家转型的重要时期,是一个许多方面都在经历重大变革的时期,表现之一是英国从传统的认信国家转向接受宗教多元化原则的现代国家。爆发于该时期的牛津运动,在抵制政教分离和宗教多元化趋势的同时,更以其对宗教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等时代精神的批判和向古代基督教会传统的回归而成为一场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农药污染防治工作的转型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药污染防治工作完成了一次转型。其间,农药污染防治重心从显性污染转向隐性污染;防治理念从生产安全和劳动卫生转向环境保护;对防治手段的认识,从忽视转为强调综合运用非化学植保手段防治农药污染。中国农药污染防治工作的转型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开辟了农药污染防治工作的新局面,确立了现代农药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格局,为世界环保事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学术的现代转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重要环节,而中国传统学术与现代学术的真正对叠则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学术从传统向现代迈进的艰难历程中,这一时期的史学期刊则对中国学术的重镇——史学的现代转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表现在:西方史学乃至西方学术的动向得以大量绍介;史学期刊某种程度上还梳理了民国史学的学理,推动了中国史学走上综合融创之路;同时史学期刊为培养新型专业史学研究队伍、提供专业研究的“公共空间”(public sphere)以及史学研究本土化的尝试等。  相似文献   

4.
留学生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棉 《史学月刊》2005,(11):25-32
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始于辛亥革命时期,一批从日本和欧美回国的留学生为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过渡到现代美术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蔡元培、徐悲鸿、林凤眠等就是其代表人物。他们不仅是西方现代美术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主要提倡者,而且是中国现代美术院校的主要创办人和主要师资,还是中国现代美术社团的主要发起者和主要成员。在他们的身体力行下,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于20世纪30年代初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5.
文化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最高层面,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成功转型。本文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必然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试析中国史学界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范式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大事件,一直为中国史学界所重视。从20世纪60年代发掘和整理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开始到目前,中国学者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范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研究范式主要是带政治意义和民族主义的实证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开始转向以民族主义为原则的多种学科理论方法与实证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如运用社会心理学、国际法学、口述史学、法医学等等;当前南京大屠杀研究的范式又有新的发展趋向,即坚持科学的历史观,开始从人类文明史和和平学的视角来反思这一暴行,并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范式的转移将有助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李生文 《攀登》2001,20(Z1):27-30
本文从传统文化的生成、延伸及先进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几方面探讨了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是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不仅表现为经济的结构转型,同时也表现为政治的理念更新。由此而言,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现代化从一开始就是个系统工程,是包括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在内的全面社会转型。经济的结构转型必然引发政治的理念更新。两者的起点可能有先后的时间之差,但实质是相同的,即都是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过程。活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舞台上的孙中山,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是其中一项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史学月刊》2019年第11期)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黑人史书写的分水岭。它逐渐从传统的贡献论、斗争论转向黑人共同体及其文化。美国黑人试图从自身的视角理解美国历史与现状,进而通过新黑人史加强自我意识、自尊和族群凝聚力,寻求作为一个集团在政治上合一到  相似文献   

10.
一种传统社会文化,面临严重危机或深度失衡的状况F进行适应性的高速或转变,由于其前后明显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稳定性,称之为转型。尼玛扎西发表在《西藏大学学报》第二期上的文章说,当前西藏正处于转型阶段,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基础上的古代文明,转向建筑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现代市场经济文明,在建设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西藏面临一次全面的文化转型。传统文化至少要在这几个方面努力向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的转变:第一,由封闭保守的文化向多元开放的文化转型。封闭保守导源于三个原因,一是自然环境的封闭屏障;二是社会群…  相似文献   

11.
日中两国的传统文化与早期现代化的成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中两国的传统文化与早期现代化的成败罗福惠日中两国同时在19世纪中期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自此开始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到19世纪末,日本的早期现代化已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亚洲唯一能与欧美列强抗衡的强国;而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难以启动,且在世纪之...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研究评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从社会转型的含义、社会转型的特征、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转型、20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的转型、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等五个方面,介绍了学术界研究的动态,并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历史研究的人类学转向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历史编纂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历史研究的人类学转向的本质在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人类学的文化转向,它引起象征和符号人类学的文化取向代替结构—功能主义人类学的社会取向,从而导致历史学在理论、方法与写作实践等方面的一系列深刻变革。本文探讨了历史研究的人类学转向的过程,象征和符号人类学的兴起,以及象征和符号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试图从一个侧面揭示西方后现代主义历史编纂学的演进过程及其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14.
马春茹 《沧桑》2011,(6):87-89
起始于清朝末期延续至今的现代转型,在一次次的变革中经历了曲折的历史磨难。每一次变革,无论是经济的、社会的,还是文化的,不管其动机如何美好,几乎最终都会因为受到两千多年人治传统的影响而难以如愿。究其根源,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不易吸收外来文化中的先进思想的文化思维逻辑,使文化的现代转型难以完成。中国要实现现代转型,必须解开文化传承中的这一结。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以来,中国城乡大小庙宇处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其中供奉的神像成为"迷信"的代名词与具象。因应教育的名、革命的义、经济的力,庙宇整体性地在20世纪经历了向学堂、学校的转型后,又发生了向传统、遗产的转型,进而成为发展地方经济以及建设精神文明的文化资本,及至不少没有了师生的村小学校舍向庙宇回归,供上了神灵。由此,庙宇成为了现代中国变迁、沿革的记忆场。在此轮回中,当下乡野庙宇也部分发生了从祭神到娱人,尤其是"兴老"的新转型,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回归传统庙会的福利内蕴与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16.
<正>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江南史研究始终是史学研究的热门领域。江南史的研究也经历了从早期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到对社会经济史、区域研究的探讨,再到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兴起之数次转向。如何把握江南文化的多样性特质,具体地揭示出江南地域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以及这一区域在全国发展中的意义?如何真正把区域江南带入整体中国,实现区域史呼应整体史,借江南日常生活揭示出传统中国社会生活的肌理?冯贤亮教授的新著《明清之际的江南社会与士人生活》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的研究范式随着时空环境的改变完成了两次重大转向:首先是20世纪80年代保罗·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使美国中国学研究视角由注重西方外力冲击转向中国内部发展,完成"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观"的第一次转向;进入21世纪,美国中国学的研究显现出由综合化走向碎片化,由中心化走向非中心化的趋势,可以被视为由"中国中心观"到"后现代主义"的第二次转向。  相似文献   

18.
儒学现代遭遇对我们的启示蒋国保现在提出“世纪之交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题目来讨论,照我们的理解,其宗旨既是为了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遭遇,更是为了预测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21世纪)前途。从道理上讲,已经存在的遭遇与尚未出现的境况,是现实与可能的关系。虽...  相似文献   

19.
作为联通中世纪教俗两界的主要媒介,世俗教士历来是西方史学界关注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随着新史料的出现与史学理论的发展,20世纪以来的英国中世纪世俗教士研究经历了一系列转变。受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的影响,20世纪上半叶主流的中世纪世俗教士研究往往关注于道德评判,传统学派对世俗教士的负面认识也未出现大的改观。不过,在主流研究之外也有一部分学者对传统范式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试图以更加客观的视角审视中世纪世俗教士群体。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新史学的兴起,中世纪世俗教士研究出现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史研究范式的兴起推动了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大批新史料的编订和出版也为中世纪世俗教士研究的转型提供了契机。伴随上述转型,英国中世纪世俗教士研究逐渐发展为一个相对独立和完善的研究领域,世俗教士本身也开始成为研究的"主角",为学者们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要认清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首先应该弄清社会转型的含义。我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研究述评》(郭德宏:《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研究述评》.《安徽史学》,2003年第1期)中,曾列举了关于什么是社会转型的十种观点。从这些观点来看,社会转型一般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换,其中包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