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理念和过程,而不是一种模式和结果,它需要在冲突实践中不断发展.社区民众作为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真正主体的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博物馆建设中的文化保护功能还没有充分体现、经济因素考量与人文关怀在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表现,这是当前中国生态博物馆建设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因而,唤起社区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凸显社区民众在生态博物馆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加强对社区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实时保存,对现有珍贵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在生态博物馆社区旅游开发中,保存博物馆建设固有的人文价值,成为当今中国生态博物馆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中国生态博物馆与旅游开发之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中国生态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认为适度开发旅游资源,激发本土居民的文化自觉意识,逐渐培植其文化保护的物质和精神能力,是促使生态博物馆健康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生态博物馆概念在中国是一个舶来品,而作为一种运动起源于西方后工业化反思对传统博物馆的改革,中国移植的主要是传统村落的生态博物馆模式的运用。但是,村落是一个主体生产单位,在现代化背景下,特定保护对象却往往被文化产业化开发,变成了特定文化产品的生产。这个过程中,村落从过去的生产自足过渡到非自足,形成了新的生产特征。但是,西方的生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一般采取实证主义路线,以原貌的原地性文化客体(实体)视角谋求所谓的保护和保存,与村落的主体性质和再生产性相悖,因而在实践上存在限度。中国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应深入分析生态博物馆理论的特征和不足,从村落作为生产单位及其主体利益出发,建立适合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生产性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4.
于富业 《沧桑》2014,(2):140-142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旨在打破传统博物馆空间的束缚,将社区内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进行整体、活态的保护,以促进文化认同和社区发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部分生态博物馆在建设目的、资金投入、运营管理等方面出现了问题,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与实践背离了其宗旨,失去了其本征价值和意义。本文对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和浙江安吉生态博物馆群进行对比分析,从其共性和差异方面探讨中国生态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5.
2011年8月23日在福建福州召开的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研讨会上,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首批5个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分别是渐江省安吉生态博物馆、安徽省屯溪老街社区博物馆、福建省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广西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和贵州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此举将“生态(社区)博物馆”这个崭新的概念带入人们的视野——这是一种通过村落、街区建筑格局、整体风貌、生产生活等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和展示,整体再现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新型博物馆。  相似文献   

6.
赵洪雅 《东南文化》2012,(4):113-122
生态博物馆是在新博物馆学理念下开展的一种极有意义的尝试,它意图弥补传统博物馆在公众关系上的不足,鼓励社区民众的民主参与。加拿大上比沃斯生态博物馆和中国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各自国情、民情差异悬殊,其形式也迥异。上比沃斯生态博物馆以博物馆为教育民众的工具,力图通过民众广泛的参与来促进社区的发展,但其过于分散的权力分配和专家的权威性也导致了"虚假参与";梭戛生态博物馆因处于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超过了文化保护,博物馆的发展与旅游开发相关,而民众参与受到很大限制。中国生态博物馆与西方立足于服务社区的民主自治模式有较大差异,中国生态博物馆需要重视民众参与,建立中国式参与性结构。  相似文献   

7.
生态(社区)博物馆是新博物馆学理论指导下的一场博物馆运动,践行文化遗产的在地化、整体性与主体性保护,以兼容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为使命.在国际范围内,生态(社区)博物馆仍然存在着争议,可视化生产与参观性使得博物馆社区成为"被参观的对象",文化赋权被讥讽为"形式主义".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第三代"生态博物馆类型是否可以成为一种新的试验或方向?文化赋权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张力如何理解?所谓的"安吉模式"是"摊大饼"吗?这些问题和议题,需要给出学术性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8.
苏东海  毛颖  龚青 《东南文化》2012,(1):19-26,127,128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高潮,博物馆理论与发展研究面临许多新的重大课题。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先生认为:博物馆理论研究需要从博物馆发展实践着手,博物馆发展研究要重视发展战略和时代主题的研究;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行动的新思维,呈现出与传统博物馆两极分化、对立统一的关系,其成功应建基于让文化的主人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体现了当前国际博协的战略思想,是博物馆的时代主题;博物馆应充分认识并强化自身独特的知识、审美和道德特征及其价值,提升专业功能与社会职能,增强文化竞争力;博物馆理论工作者应直面博物馆领域的复杂形势,加强对国内外博物馆以及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  相似文献   

9.
为原地保护、整体保护、动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广西开展了"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在政府引领、专家指导和村民参与下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试点推进,经过10多年时间,10座民族生态博物馆与广西民族博物馆结成有机的整体,促进了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然而,"1+10"的博物馆体系这条探索之路,在管理建设、村民参与等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是我国主要文物收集单位,肩负着珍贵文物保护、修复的责任与义务,博物馆做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意义重大。但是近年来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工作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些都是现阶段博物馆继续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试阐述博物馆文化保护工作的意义,分析目前博物馆文化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加强博物馆文物保护的建议,旨在通过采取有效的文物保护措施,让我国珍贵文物得以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界就文化遗产保护与原生态文化实践论述有混合或兼用的现象,其实这是不可取的。虽然二者在产生的历史背景上有类同性以及对象上的交叉或重叠性,但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原生态文化实践在文化遗产、生态博物馆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上属不同的实践路径。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关注遗产对象蕴含的科学知识、艺术和历史价值,采取代表性项目评审形式,有严格的准入制度、评审程序和管理要求,属于选择性的经典保护模式,这种模式能够选优和原貌性保持,却不能更广度化。而原生态文化实践主要关注民族民间文化的现实生活价值并重构性地加以利用,采取世俗化的参与利用形式,不过度追求经典性,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评审程序和管理要求,以致保护、传承更具广泛性和创造性。二者对文化遗产、生态博物馆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具有不同的意义,实践上应予以区别对待和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界就文化遗产保护与原生态文化实践论述有混合或兼用的现象,其实这是不可取的。虽然二者在产生的历史背景上有类同性以及对象上的交叉或重叠性,但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原生态文化实践在文化遗产、生态博物馆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上属不同的实践路径。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关注遗产对象蕴含的科学知识、艺术和历史价值,采取代表性项目评审形式,有严格的准入制度、评审程序和管理要求,属于选择性的经典保护模式,这种模式能够选优和原貌性保持,却不能更广度化。而原生态文化实践主要关注民族民间文化的现实生活价值并重构性地加以利用,采取世俗化的参与利用形式,不过度追求经典性,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评审程序和管理要求,以致保护、传承更具广泛性和创造性。二者对文化遗产、生态博物馆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具有不同的意义,实践上应予以区别对待和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吴卫 《文物春秋》2013,(2):30-36
生态博物馆已成为保护社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一种新形式,其效果在国际国内多年实践中已得到验证。本文将生态博物馆的定义、理念和原则与培田古村落保护开发的现状进行比较与结合,分析了培田建设生态博物馆的必要性,继而从外部环境因素、政策环境因素和自身人文环境因素三方面论证了其可行性,最后提出在生态博物馆框架下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双赢的建设思路。生态博物馆是一个"建设—巩固—继续建设—继续巩固"的持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始终把培养村民的主导意识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欧阳昌佩 《旅游》2003,(2):42-45
名词解释: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概念于1971年诞生于法国。以后.这一概念在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博物馆概念并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传统的博物馆是将文化遗产搬移到一个特定的博物馆建筑中.与此同时发生的是这些文化遗产远离了它们的所有者.远离了它们所处的环境。而生态博物馆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点之上:即文化遗产应原状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展社区及环境之中。以这种意义上讲。社区的区域等同于博物馆的建筑面积。目前.除梭戛生态博物馆、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外.“花溪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锦屏隆里所古城生态博物馆”也在贵州相继建立。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产权合理安排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单纬东 《人文地理》2004,19(4):26-29
文章从目前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方式和存在的问题入手,认为仅仅以民俗博物馆、民族文化村和生态博物馆等方式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保护问题。根据产权理论和文化资源的本质,文章提出解决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应从产权合理安排方面着手,改变以往不合理的产权安排.论述了合理的产权安排能从本质上解决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是处理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基本前提。提出只有让少数民族在文化资源开发中得到最大的利益,成为自己资源的真正主人,才能从根本上激励他们合理保护自己的文化资源,使民族文化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王婷 《文物世界》2012,(6):76-78
博物馆是近代兴起的社会文化事业,一个世纪前被带到中国,中国在百年风雨中一直磨合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态博物馆是博物馆中的一。个新的类型。作为西方后工业时代的产物,我们要探索生态博物馆的中国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博物馆。  相似文献   

17.
梭戛长角苗     
"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源于1960年代的欧洲,1980年代传入中国,是指将保护对象置于原生环境中,从而有别于将保护对象纳入封闭空间的传统博物馆。贵州六盘水,从六枝爬山路40多公里,来到海拔2000米的梭戛乡,再徒步一小时,便见到梭戛生态博物馆的保护对象——长角苗。  相似文献   

18.
2007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到安吉考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考虑到安吉文化遗产和生态的双重优势,建议安吉建设生态博物馆。之后单局长每年都会到安吉,对生态博物馆建设表示关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文化遗产内涵、概念和实践活动的扩展,使得其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更加密切,并要求探索建立综合性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体系。本文回顾并分析了社区(生态)博物馆将各类遗产要素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予以保存展示的探索,提出在遗产要素相对富集的地区,应以业态为中心,建立业态-生态-心态相耦合的复合系统来处理遗产及相关事务,才能形成可持续的有效模式,并提出这是中华民族复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20.
露天博物馆在西方已有将近150年的历史,在难以对乡土聚落进行原址保护、整体保护的情况下,露天博物馆是保护乡土文化遗产、进行民众文化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英国,这些露天博物馆保护和展示的不仅仅是乡土建筑,还包括这些建筑中的行为习俗以及所在地域的文化。这些露天博物馆的设立,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打造区域的纪念性地标或文化符号,也不是为了强调和彰显自身地位、输出价值观,甚至也没有强烈的吸引外来游客的意图,而是侧重于保护、研究和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