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东海云台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由锦屏山、南云台山、中云台山、北云台山及连岛5条山脉组成,有大小山峰236座。云台山古在大海中,至康熙五十年(1711)始与陆地相连。云台山古树参天,奇石幽洞,名胜古迹众多,景色清新秀丽;雨游云台山,更是云山雾海,烟雨朦胧,别有一番滋味。自古便是旅游胜地,有"东海第一胜境"的美誉。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官吏士绅畅游于此,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碑刻碣石。清黄申瑾的《东海云台山图》石刻即是其中佳作,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呼丹华 《丝绸之路》2012,(19):55-58
用"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来形容云台山,一点也不为过。 也许是深邃幽静的沟谷溪潭和千姿百态的飞瀑流泉等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勾起了我对云台山的种种遐思,又或者是云台山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和丰富深蕴的文化内涵激起了我对云台山的无限向往,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我终于来到了以山称奇、以水叫绝的云台山。属于太行山系的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因为山势突兀高耸,森林茂密,泉源丰富,山间常有云雾缭绕,似仙风回荡,所以被称为"云台山"。相传,唐朝药王孙思邈曾在此采药炼丹,至今云台山一带还流传着他服仙丹升天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河南云台山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从地方名胜一举成为众多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旅游业得到飞速发展,造就了令人瞩目的"云台山速度"和"云台山效应"。这其中有什么诀窍和秘密吗?  相似文献   

4.
2006年,首届中国云台山"竹林七贤"学术研讨会开幕,来自全国各知名学府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50余人汇集在风光旖旎的云台山下高谈清论。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嵇康曾在修武山水之间隐居20余年。嵇康、阮籍、刘伶、向秀、阮成、山涛、王戎七人"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修武县云台山百家岩曾是"竹林七贤"的活动场所之一。至今尚存"嵇康淬剑池"和"刘伶醒酒台"等遗迹。云台山正以百家岩为中心兴建"竹林七贤人文景观区"。  相似文献   

5.
毛乌素沙地全新世孢粉组合与气候变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正> 毛乌素沙地位于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过渡地带,气候由半干旱向干旱、植被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过渡。生态环境脆弱,敏感易变。最近一万年以来的地层记录表明,植被景观和气候的干湿冷暖变化是多旋回性的。本文通过对全新世地层的解剖分析,试图  相似文献   

6.
<正>施秉云台山成功"申遗",得到贵州科技的有力助推。针对云台山地区在世界上少有的白云岩生物多样性、水文地质和可持续利用与保护问题开展的系列科技工作,填补了施秉喀斯特科学价值研究方面的重要内容。施秉云台山的"申遗"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贵州对喀斯特美学价值、地质地貌、喀斯特  相似文献   

7.
云台山一日     
“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而云台山是智者与仁者共享的乐园。云台山 ,好山好水风光美 ,山高峰险水奇异 ,是人们夏日旅游不可多得的去处。云台山座落在河南修武县境内 ,属太行山南麓 ,出修武西北行 1 5公里就到了云台山 ,大山绵延数十里 ,散落着众多风景点。它与山西晋城交界 ,登上老潭沟山顶 ,穿越四五十米的黑牛洞 ,就是山西晋城的勤泉县。七月流火 ,我们慕名前往 ,一日游了两个著名风景区———小寨沟和老潭沟。小寨沟山路平缓 ,以水多、水奇著称。老潭沟则因山险、瀑大而闻名。两处风景各具特色 ,令人赏心悦目 ,流连忘返。一、游小寨沟去…  相似文献   

8.
云台山记游     
云台山记游周大善云台山以山水闻名,“教师节”那天,几位同仁觅车到云台山远足。车驶入山门,沿着逶迤的柏油路行驶,但见公路傍山绕水。据游过此地的同志讲:“去年还是土路,今年全变成柏油路了”。这是旅游事业发展的结果。行驶足有十华里方到了停车场。下车后骤然看...  相似文献   

9.
连云港地区土墩石室遗存时代性质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亘连云港市境内的云台山、锦屏山、伊芦山,广泛分布着一种被当地群众称作“唐王洞”、“藏军洞”、“土瓮子”、“土洞子”、“古墓葬”的人工土墩石室。关于土墩石室,本世纪初,地方学者吴铁秋在他的《苍梧片影》中收录了一位叫庞寿峰的《云台山古洞探考》一文。文中对分布于云台山的古洞进行了考证,认为:“是古代的非近代的;是人工的非天然的;是多数的非奇零的;它们不在山上,也不在山下;洞是建在水草多处。”庞先生首次在江北考察云台山土墩石室的情况,在较长时间并未引起考古工作者的注意。五十年代,朱江先生在吴县五峰山发掘  相似文献   

10.
<正> 黄土区第四纪以来古植被的研究,不但在植被的系统演替中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地质时代的划分;对古地理、古气候的研究,特别是对揭示黄土形成的气候条件,具有重要意义。地质时期植被的研究,主要依靠地层中化石孢粉组合特征,可是往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