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闲话”书法史,我是十分着意于“闲”的。在我,此为闲中话旧,在诸君,此可助以遣闲。彼此都在写与读中,得一快乐。何况,以千言之文述史,挂一漏万,事所不免,我所努力去做的,只是“挂”上那不可“漏”的“一”去生发闲话。  相似文献   

2.
“闲话”书法史,我是十分着意于“闲”的。在我,此为闲中话旧,在诸君,此可助以遣闲。彼此都在写与读中,得一快乐。何况,以千言之文述史,挂一漏万,事所不免,我所努力去做的,只是“挂”上那不可“漏”的“一”去生发闲话。  相似文献   

3.
刘桂云  木子 《旅游》2012,(11):11
雨中宜喝茶。平时多喝绿茶,知堂老人对绿茶情有独钟,喝茶时很自然地想起他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茶意如斯,喝的是一份淡泊。可最近读潘向黎的书,提到茶禅一味,最应该用白茶。对白茶,生向往之情。喝白茶之前,闻白茶名,以为叶是白色,茶汁如乳。得白茶小包,佳茗似佳人,不由起了珍重之心。雨日不外出,取玻璃杯,打开装有茶叶的小袋,茶香已在鼻际,取出茶叶几枚,托于掌心,叶披白毫,纤细如针。白茶是茶中贵族,宋徽宗应该是它的推崇者,他在《大观茶记》中写道:"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茶自山中来,得茶心欣喜,赞其如玉在璞,白茶当之无愧,茶生山林时抱朴守静,叶入杯中茶意  相似文献   

4.
唐代闲厩考     
董军让 《文博》2006,(2):25-29
前人论及唐代马政,多言监牧养马之盛衰,对闲厩养马却很少提及。笔者经过翻检有关史书,对唐代闲厩的管理机构、闲厩位置、闲厩马匹的来源及用途诸问题作一初步探讨,疏漏之处,敬请指正。一“闲”、“厩”作为皇家御马饲养机构,在唐以前早已有之。远在周代,“天子十有二闲,马有六  相似文献   

5.
《睡虎地秦墓竹简.语书》曰:“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於民,害於帮。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矫端民心,去其邪避(僻),除其恶俗。法度未足,民多诈巧,故后有闲令下者。 文物出版社七七年版线装本释文云:“闲,空隙……闲令,是补充法律的诏令。” 该社七八年版平装本释文又云:“闲,读为干,《淮南子.说林》注:‘乱也’” 以上二说,均未得简文中“闲’字之旨。从古文字的字形看,“闲”字象门缝间透进月光来。“闲隙”应是此字的本义。用在人事方面,则指政治上的疏漏,行为上的过失。 《荀子·强国》“如是,百姓劫则致畏,嬴则敖上,执拘则最,得闲则散,敌中则夺。” 是说“百姓被强制的政策聚合在一起,一发现你的疏失,他们就散了;敌人来打,就会被敌人争夺过去。” 在政治斗争中,人们往往要寻找对手的疏漏、过失——“闲”。 《荀子·王制》:“伺疆大之闲,承疆大之敝,此疆大之殆时也。”  相似文献   

6.
《老子》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之“解其纷”,为历来研究《老子》者所争执不休,以笔者之见,未有一解为确.“解其纷”之“纷”,因版本不同而异.或作“纷”,或作“芬”,或作“忿”.纷、芬、忿皆从分得声,可通用,至于在此确训为何词,各家所解大相径庭,择其要有以下三种:一、以“纷”“芬”为“忿”之假借字.  相似文献   

7.
《史学月刊》1984年第6期詹子庆同志《先秦士阶层的演变及其历史地位》一文,引顾颉刚先生“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之说,论述颇为精到。唯詹文未对“士”之训诂略作考察,是美中不足。《说文》训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此说近人多不以为然.实则士字甲骨文作“(?)”,“(?)”正是古文之十.另一方面,商代军制,以十进  相似文献   

8.
廉正保 《纵横》2014,(11):28-33
毛泽东曾评价熊向晖说:“他一个人能顶几个师。”在他去世后,有挽联这样写:“一招闲棋,十年冷子,背影后有精彩人生;三杰故事,两代风流,无声处是英雄世界。”  相似文献   

9.
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林清领导的百余名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直捣皇帝居室养心殿的战斗,虽然仅只为时半日,却沉重地打击了清统治者,使他们惶惶不可终日。仁宗皇帝(颙琰)惊呼:“我大清以前何等强盛,今乃致有此事!”因为这次起义,他还破例下了“罪己诏”,不得不承认,这次“紫禁城之变”,“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思及此,实不忍  相似文献   

10.
国清寺创自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为佛教天台宗之根本道场,1300余年来,名僧辈出。但欲详绎其人其事,则十难获一。正如幽溪传灯大师所说:“高而不名者,既潜光而费闻,名而不高者,又寡德而不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国清寺蕴光法师曾应寺主可兴法师之命,撰成《国清高僧传》一册,入传之人,自智者大师至于谛闲大师,其中多传灯诸祖,或云水高僧。然于历任住持,惜无系统之述,诚为遗憾。本文试对国清寺历任住持进行  相似文献   

11.
爱新觉罗·永,自号西园主人。本为清高宗弘历之子,出嗣允禧。乾隆二十四年袭贝勒,乾隆三十七年晋质郡王,乾隆五十四年晋质亲王,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卒。永能书,工篆隶兼绘画。亦能诗,著有《九思堂诗集》。《雪桥诗话》称“可与花间、紫琼后先辉映。”其《送张桐谷舍人归里》云:浮瓜沈李梦犹新,人座年时授间频。梁苑雪消宾客尽,回头忍说旧游尘。桐谷,名时风,为西园客。其《题陈桂堂所藏质亲王书灯花诗卷》有句云:“一盏秋灯风味在,河间螂下比何如。”是说永珍有一印章,刻“一盏秋灯夜读书”七字。爱新觉罗·永瑢@高兴璠…  相似文献   

12.
陈骏君与我同庚,我不才,“见贤思齐”,而常望其项背也。回想十多年前,历史系有位年长学兄嬉呼我俩为少壮派。时间过得真快,弹指间不觉老之将至,如今已近古稀之年,使人不禁有点“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之感慨!  相似文献   

13.
今年“五一”长假期间,在我国西南边境城市河口,有一个到越南老街的“出国半日游”项目异常火爆。半日游的最后一站是刘永福大庙。这里有一位被越南人民供奉的“圣人”,他就是在我国近代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极富传奇色彩的民族英雄刘永福。  相似文献   

14.
《考古与文物》一九八三年三期登载的《辽宁宽甸县发现秦石邑戈》一文,报导了宽甸县出土的石邑戈,这是迄今首次发现的秦丞相李斯造戈,今仅就作者对铭文解释,提出两点商榷: 一:文章说,铭文中“左工”应与工师相同。此说不甚确切。兵器铭文所见之职称,除有工师外,还有“左工师”及“右工师”之职。左工师职名见于江陵拍马山出土铜戈,铭云:“三十四年村丘命燮,左工师誓,冶梦。”(《考古》一九七三年三期)  相似文献   

15.
川茶飘香     
刘乾坤  王永 《旅游》2007,(5):42-47
茶文化在四川已经被演变成独具巴蜀特色的“茶馆文化”。有谚语说:四川“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 四川的茶馆一直以来都极为兴盛。不论是风景名胜之地,还是闹市街巷之中,到处都可看到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间茶馆。这些茶馆收费低廉,服务周到,顾客往往一杯香茗,一碟小吃,便可坐上半日。在与亲友纵论畅谈之中,巴蜀大地的茶文化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资治通鉴》二五九唐昭宗景福二年三月:“以渝州刺史柳玭为泸州刺史.”此句疑误有二:一为贬所;一为贬年.《考异》曰:“《新传》云:玭坐事贬泸州喇史,卒.’《北梦琐言》亦云谪授泸州.《新·旧书》玭贬官无年月.今据《实录》.此月玭自渝为泸州刺史,当是初贬渝州后移泸州;《新传》、《北梦琐言》误也.”此为《通鉴》编撰者自述其采择史料之依据,然亦恐未深考.  相似文献   

17.
皇帝之言,称之为诏、谕,令、旨等。孙承泽《春明梦馀录》卷二十三《内阁》条云:“凡上所下,一曰诏,二曰诰,三曰制,四曰敕,五曰册文,六曰谕,七曰书,八曰符,九曰令,十曰檄。凡下所上,一曰题,二曰奏启,三曰表笺,四曰讲章,五曰书状,六曰文册,七曰揭帖,八曰会议,九曰露布,十曰译,皆审署而调剂焉。”(《天府广记》卷之十内阁所载与此同,《明史》·《志》第四十八职官一所载与此略同。)此乃并非囊括无遗,如“旨”、“曰”等。  相似文献   

18.
李端棻举才     
今年是戊戌变法一百周年。我觉得,变法虽然只施行了一百零三天,可这“维新”的百日,的确不同寻常,做了几千年难得的一梦。因此写了这篇祭奠性的文章。开给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十日,慈禧假光绪皇帝之名,下了一道诏谕:“李瑞奏滥保匪人自请惩治一折,该尚书受恩深重,竟将大逆不道之康有为等滥行保荐,并于召对时一再面陈。今据事后检举,实属有意取巧,未便以寻常滥保之例稍从末减。利部尚书李瑞秦著即革职,发往新疆,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以示做惩。”看了这道“上谕”,真不知是什么滋味。是同情,是愤怒,是崇敬,是惋惜,很难说…  相似文献   

19.
永陵“神树”倾倒时间正误李凤民永陵宝城正中的兴祖直皇帝福满墓前,从前生长一株“高数十丈”的古榆。枝叶繁茂,如伞如盖,“荫庇数亩”,枝干盘曲纠结,“状若神龙”,树身生长瘿结数百,十分奇特。乾隆皇帝“东巡”祭祖至此为之御撰《神树赋》,并勒之碑石传世。封此...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失去了他往日显赫的权势。然而在1900年,他又“夺回”了失去的政柄,再次成为左右清朝政局的关键性人物。何以致此?1900年所发生的庚子事变,当是重要环节。一甲午战后的李鸿章,“虽身存而名己丧”。直到1899年底,除充任清廷头等出使大臣赴俄贺沙皇加冕外,大部分时间养闲京国,“几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之势”。1899年12月9日,清廷任命李鸿章署理两广总督。这是李鸿章在1900年能“夺回”权力的先决条件。李南任粤督之因何在?以往论者认为有二:与后党要镇压康有为、梁启超有关;李本人曾要求清廷授予他封疆大吏之权。笔者认为,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