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唐强盛的深层探索———多卷本《中国通史》第六卷读后刘统白寿彝先生总主编,史念海、陈光崇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第六卷已经出版了。它以140万字的篇幅,全面叙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强盛时代———隋唐两朝的历史。众所周知,隋唐史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3月29—30日,由中国史研究杂志社、遵义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与国家认同"高层论坛在贵州遵义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历程,民族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以及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一、关于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始终处于重  相似文献   

3.
2010年国内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成果颇丰。出版的研究专著有:阎步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黄惠贤《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与资料》(湖北人民出版社),严耀中《魏晋南北朝史考论》(上海人民出版社),张庆捷《民族汇聚与文明互动——北朝社会的考古学观察》(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4.
李令福 《丝绸之路》2010,(24):32-38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风水,作为历代统治中心的都城建设更是如此。本文主要考证了龙首山的地理位置及其与建造大明宫的关系,以期揭示隋唐时期长安城布局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的历史缩影。通过曹操父子营筑的邺城和曹魏洛阳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以及与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及辽金元明清都城布局形制对比,揭示出曹操所开创的都城制度对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重要影响。曹操营建的邺城,对此后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东移、北移,起到了奠基性历史作用。中国古代运河是政治之河、军事之河、经济之河,是中华民族发展之河。曹操开凿的黄河以北白沟、平虏渠、泉州渠等运河,以及隋唐时代以此为基础开凿的北方隋唐大运河,极大地加强了中原与北方的联系,促进了多民族的融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古时代以后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与全面发展,这是曹操的另一重大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6.
2012年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成果显著,专著和论文数量较为可观。总体来看,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的专题讨论较多,学科前沿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第二,史家和史著研究依然占据史学史研究的主导地位,尤以司马迁和《史记》、班固和《汉书》以及乾嘉史学为热点;第三,经史关系和民族史学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史学批评受到重视,中外史学比较、中外史学交流呈发展之势;第四,两汉史学和明清史学继续得的关注,隋唐史学和宋元史学的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关于台湾海峡两岸的古民族关系,学术界见仁见智,发表了许多宏论。本文拟论证先秦至隋唐时期台湾海峡两岸的民族关系,试图探讨三个问题.一、闽与闽越的关系;二、安家之民与山夷的关系;三、华夏(汉)族与两岸土著民族的关系。不妥之处,敬祈批评指正。 一、闽与闽越的关系 中国最早形成为民族的称为夏族,春秋战国时称为“诸夏”,汉代时称为汉族,一直沿用至今。夏族的统治者最早建立的国家称为夏朝,夏王朝把周边的土著居民称为“南蛮”、“北狄”、“西戎”、“东夷”。随着朝代的更迭,其称呼也不断变更,如周代,称为“夷”、“蛮”、“闽”、“貉”、“戎”、“狄”等。经秦汉历隋唐至明清,情况均如是。因此,探索不同的民族名称的本质及关系,乃是研究中国民族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首先要探索闽、百越与闽越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民族史学科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研究领域的拓展,学术界在开展古代民族史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些热点与重点问题。其中,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基本内涵、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以及相关联的民族战争与民族英雄问题,一度成为讨论的热点。今天梳理这些问题,对于全面认识当下的中国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9.
契丹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代民族,长期居住在西喇木伦河流域,北魏隋唐时,契丹和中原一直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唐末,契丹乘中原战乱之机,扩大疆域,成为我国北方的强大民族,统治北中国达二百年之久。北方的一些国家和民族都把契丹作为中国的同义词。契丹族的历史在我国各族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史料不足,记载又互相矛盾,因而对契丹社会发展进程的认识迄今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韩钊  高小超 《文博》2010,(2):4-12
墓志是埋入墓中记录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的文字。一般多刻于石上。中国古代墓志起源于东汉时期,魏晋以后流行,隋唐志盖相合,遂成定制。日本古代受中国影响也有墓志。本文首次将日本出土的十六例古代墓志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形制及内容进行了梳理评析,以期通过此项研究,进一步深刻理解中日古代丧葬制度的互动与交流。  相似文献   

11.
程尼娜 《史学集刊》2008,(3):124-127
古代中国的藩属体制是指古代中国王朝对边疆地区民族、民族政权的统辖、管理体制.近代以来国内外学界在涉及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出现过诸多学术用语,如朝贡制度、宗藩关系等,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费正清的成名作<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1842-1854)>中已有所涉及.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一共369年,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大的变化时期,这个时期战乱频仍,皇朝更迭如同走马灯;其社会经济的特点,是反复破坏与重建,呈现出大起大落的情景。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在中国民族发展和中国服饰演变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人文哲学社会科学步入了繁荣昌盛的新阶段,中国古代史研究也同样经历着深刻变化。无论从其发展的内在规律还是外在的社会环境看,这40年都是一个值得认真总结和回顾的时期。《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以改革开放40年来的先秦史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隋唐五代史研究、辽宋夏金史研究、元史研究、明清史研究为专题,策划推出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古代史研究专刊,回顾中国古代史学科的发展脉络,呈现中国古代史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杨际平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和敦煌出土文书研究领域的专家,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赋役制度、财政史等方面有突出贡献。近年来杨先生对北朝隋唐时期的田制和汉唐赋役制度等问题有新的思考和研究。应本刊编辑部之约,杨先生结合新近研究、反思,畅谈了数十年来研治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历程和体悟。  相似文献   

15.
辽代历史悠久,文化独特,是我国古代金银器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辽代金银器汲取隋唐时期繁荣发展的营养,在吸收中原文化、西方文化和周邻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更加灿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银器风格,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瑰丽的艺术造型代表了古代北方契丹民族金银器制作的巅峰,在草原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王研 《沧桑》2010,(4):236-237
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尤其是隋唐音乐以其繁盛、独特的一面在音乐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篇章。文章对隋唐音乐的创作风格作以简单概述,并以具体的音乐体裁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都城形制的发展演变,是一个继承传统、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尤其两汉到隋唐时期的都城形制变化极为明显。本文以近年来曹魏至北魏洛阳宫城的考古发现为重要突破点,结合文献和考古勘察资料,对两汉至隋唐时期的各个重要都城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中国古代都城从两汉时期的多宫形制,到魏晋南朝时期的居北居中单一宫城形制,再到北朝时期的三重城圈形制,最后形成隋唐时期中轴对称的坊市制新型国际商贸大都市,为向以后更繁盛的开放式商业都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其都城形制和格局的变化轨迹清晰,发展演变具有延续性和开创性,既沿承了传统的汉地都城制度,又有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状况的创造。总之,隋大兴唐长安城作为这个时期都城的鼎盛之作,其都城形制产生的源头源自曹魏洛阳城,对汉唐时期的都城形制进行研究,探索其中的各种渊源和汉化因素,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及整个东亚地区古代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瞿林东教授主编的7卷本《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出版。该书是中国史学界第一部对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作细致考察的多卷本研究成果,全书以历史时段划分,依次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开端(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深入(隋唐时期)、  相似文献   

19.
类书始于魏晋时期的《皇览》,几乎历代皆有编撰,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隋唐时期是类书的发展定型时期,作为类书编撰史上的重要时期,隋唐五代类书的总数究竟有多少,现存佚情况如何,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梳理的。以现今著录隋唐五代类书最多的《中国类书》为例,著录有122种,但详考历代书目可知,隋唐五代曾先后编纂类书达180种,可惜大多已亡佚,今仅残存17种。  相似文献   

20.
<正>由中国唐史学会与河南大学共同主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学月刊》编辑部、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的中国唐史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隋唐五代的中原与四方”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4月8—9日在河南省开封市举办。来自国内各高校、科研机构的240余位学者参会,提交会议论文220余篇。与会学者在重视传统史学问题的基础上,关注史学研究新视角,利用新方法,揭示隋唐五代多维历史面貌,必将进一步推动隋唐五代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