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的杂技百戏历史悠久,在吐蕃时期就广为开展了。当时人们表演的“杂技百戏”技艺,都需要具有高度的身体技巧,并有一些项目逐步演变发展成为西藏的民间体育。至今,仍有不少源于吐蕃时期的“杂技百戏”技艺为人们所喜爱,成为人们健身的主要形式,也是节日庆典中的表演内容。 “杂技百戏”表演最早见于《莲花生传》记载的:“当举行开光之时,魔术家(表演魔术),力士们比赛臂力(即倒立)。”《贤者喜宴》记载,在桑耶寺开光时的杂技表演,译注者黄灏说:“吐蕃人在开光典礼”上的各种杂技表  相似文献   

2.
在汉代,“百戏”是音乐、舞蹈、杂耍、说唱、角抵等表演艺术形式的总称。汉代百戏表演兴盛,《汉书》及张衡的《西京赋》等古文献均有详细而生动的记载。在中原地区,有大量百戏表演的砖刻、画像石、墓葬壁画和大批奏乐、舞蹈、杂耍陶俑等考古资料出土,形象逼真,再现了当时的百戏艺术。贵州地处边远,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较中原落后,迄今为止,除出土数件百戏陶涌和在赫章可乐采集到一块有“舞乐”表演的画像砖外”,还未发现有汉代的百戏表演画像砖、画像石、壁画等考古材料。因而,贵州汉墓中出土的这几件百戏陶源就成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江涌 《文史春秋》2003,(10):52-54
早在商周时代,就已产生了综合音乐、舞蹈、杂技融为一体的表演形式,名叫乐舞。随着艺术的发展,杂技从中分离出来。“杂技”这个词最早见于《晋书》。汉代称为“百戏”,隋唐时称为“散乐”,宋代以后又复称为“杂技”。马戏是杂技的重要内容。“马戏”一词出自《汉书》,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讲  相似文献   

4.
百戏,又名散乐。它是杂技、歌舞及民间各种新的音乐技艺的总称。汉时的百戏通常是指流行于两汉的各类竞技、杂耍、幻术以及乐舞、俳优戏和动物戏等,当时沿袭了秦朝的称法,叫作“角抵”,如“角抵戏”、“角抵奇戏”、“角抵诸戏”、“角抵百戏”等。“汉代百戏”是在东汉以后对上述不同艺术表  相似文献   

5.
汉代是各种艺术全面发展的时代,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艺术品种都已初具规模,这些技艺在汉代统称为百戏。百戏节目都是一些娱乐性的表演,为了表演的需要;艺人们除了使用自身娴熟的技巧,诙谐的语言,变化的面部表情之外,还广泛地采取了化妆的办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面具就是汉代百戏艺人为了改变面部形态所使用的一种化妆道具。使用面具进行表演,可以化丑为美,也可以化美为丑,可以夸张地突出面部或头部的某一部分,甚至可以虚拟地增加一个部位,这样做,增强了百戏表演的艺  相似文献   

6.
古代百戏     
百戏,汉代谓之“角抵戏”,因其节目繁多,健美活泼,后世遂通称之为“百戏”.在中国古代,由于受封建正统的礼乐思想的影响,百戏虽也常有乐器伴奏,但却一直被认为是“非部伍之声,徘优歌舞杂奏”,故在隋唐以后,其又称“散乐”或“散乐杂戏”.此外,由于百戏常与歌舞一起表演,所以,后人多以“乐舞百戏”或“歌舞百戏”并称.百戏在我国古代娱乐活动中属于品种比较多、节目比较丰富的一个大的门类,由于其表演娱乐性强,加之又具有很高的技巧性,刺激性、艺术性、竞争性和欣赏性,所以自古以来就颇受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欢迎,上自皇帝王公,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喜欢观看百戏的表演,故它在我国古代娱乐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幡在我国古代本土文化中是旗帜的意思,后来佛教传入到中国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含义。它在佛教中语境中,是供养佛、菩萨以及庄严法场上的重要用具之一。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幡的图像大都是在经变画的题材中出现,可以看出幡既属于艺术,又有宗教的意义。本文根据敦煌壁画的图像和文献记载,对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幡的来源、用途、形制进行梳理和分析,试图呈现出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幡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西安唐金乡县主墓清理简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1年西安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灞桥区新筑乡发掘了唐金河县主墓。该墓墓内彩绘壁画,出土的天王俑、骑马狩猎俑、骑马侍女俑等堪称精品,乐舞俑、杂技俑生动传神,技艺高超,是研究我国古代百戏杂技艺术不可多得的资料。墓主为唐高祖李渊的孙女,滕王李元婴之三女。发掘者认为,墓内随葬的大批精美陶俑,应是为皇室宗亲专门烧制的“东园秘器”  相似文献   

9.
敦煌壁画保存着自北凉至蒙元时期丰富的音乐图像,其中包含关于中国古代乐器、乐队、乐舞等方面的大量信息,而通过音乐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这些图像进行系统考证,对增补中国古代音乐史大有裨益。同时,对敦煌壁画中音乐图像真实性的讨论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确定壁画音乐图像的来源,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音乐史中的问题,从这一角度讲,二者目的是统一的。音乐图像是壁画的组成部分,而画稿又是壁画绘制的基础。从敦煌画稿中的音乐图像入手,以分析和对比的方式探讨壁画音乐图像的来源,可以印证音乐图像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0.
考古发现的唐代杂技形象,以人俑和壁画为主要载体,种类丰富,特征鲜明。唐代墓室中的杂技形象基本脱离了礼仪的意义,而且与墓主人的地位和威仪无关,是反映家居生活,供主人把玩的象征;从事杂技表演人员,生活状况堪忧;表现唐代杂技盛况的壁画出现在边疆地区。这些都表明唐代杂技的地位低下,只是娱乐活动的一种。唐代杂技继承汉代的基本内容,由于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作用,出现了一些唐代特有的幻术表演,与传统杂技一起,构成唐代杂技的基本组成部分;唐以后,民间杂技繁荣,主要原因是由于都城建制的变化,杂技演出地点和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11.
从汉画看百戏与舞乐的交融孙怡村在汉画像石(砖)中,可以看到丰富多样的舞乐百戏场面,其中有杂技、幻术、舞蹈、音乐诸种表演艺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属于各种门类的技艺经常表演于同一个场地,或厅堂,或广场,或殿庭。在一幅汉画像上①,我们可同时欣赏到倒立、...  相似文献   

12.
敦煌壁画高保真数字化采集是其数字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依据前期研究及自主研制的敦煌壁画色卡,对敦煌壁画高保真复制品数字采集工作中图像的色彩管理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标准色卡Macbeth ColorChecker的色彩管理效果进行了主观对比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拍摄条件下,自主研制的敦煌壁画色卡的色彩管理主观视觉评价结果优于标准色卡,且对于不同类型照明光源和不同偏色设定条件,自主研制的敦煌壁画色卡可以对偏色图像颜色进行有效校正。  相似文献   

13.
邮票,被称作“国家的名片”,被誉为“琳琅满目的美术展览”、“包罗万象的博物馆”。敦煌,举世公认的“东方艺术宝库”,敦煌壁画,则是宝库中璀灿耀眼的瑰宝。新中国邮票,以方寸之艺术魅力,再现敦煌壁画之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于赏心悦目的邮票收藏、鉴赏之中,受到敦煌学者和全世界人士的注目,受到各回集邮爱好者的青睐。早在建国初,我国邮电部就曾发行过两套8枚以敦煌壁画为题材的邮票;从1987年起,邮电部又开始发行“敦煌壁画”系列邮票,计划发行六组,迄今已发行四组,计16枚邮票,2枚小型张;此外,在其它题材邮票中,以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为主图的还有3枚及1枚小型张。总计27枚邮票,3枚小型张。  相似文献   

14.
敦煌莫高窟第290窟佛传故事画是早期壁画中佛经与绘画联姻的最伟大的艺术杰作,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第290窟佛传故事画的艺术成就、艺术源流。认为第290窟佛传叙事图式直接来源于北魏时期的墓室漆棺画,而且就其所开创的“首尾连接的叙事图式”代表了莫高窟故事画的最高水平。诞生于第290窟的这幅佛传故事画的图式对莫高窟后期洞窟壁画构图形式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眼中的敦煌壁画●宋武征人们都渴望梦想成真。多年来,我的“敦煌梦”常常萦回在心头。对敦煌壁画,我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爱好和眷恋。每当打开敦煌画卷之时,我的心灵就受到强烈的震动。那一幅幅缄默不语的壁画,以它们鲜明的表现形式和特有的色彩语言使我陶醉,兴奋,赞...  相似文献   

16.
所谓“恰堪塔旭”即耍技滑绳,简称恰堪。表演这种传统杂技时,因表演者利用一根毛绳爬上十几米高的木杆上,边歌唱边表演雄鹰等各种鸟兽飞舞盘旋的惊险动作之后,顺着毛绳滑地而得此名称。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杂技艺术逐渐演变成为仪式性杂技艺术,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民族特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古老的“恰堪”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加之它的动作难度系数较大,渐渐地名行实亡,但是  相似文献   

17.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弓箭成为人类狩猎的首要武器装备。由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而创建的北朝,其骑射之风尤盛,相关的敦煌莫高窟北朝壁画、嘉峪关魏晋墓壁画以及最新出土的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等是最直接证明。然而在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魏)窟顶南披却留有一幅以"近身肉搏"方式狩猎的图像,它既反映了游牧民族的智慧又体现了他们骁勇善战的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18.
街头杂耍人     
上世纪30年代,华北一家市集上,一个走江湖的小型杂技团在表演。 新中国成立后,杂技才被称为艺术。旧社会,杂技被叫做“杂耍“,是马戏、耍把戏、玩魔术的总称。那时候它不过是穷人讨饭的一种工具,如同乞丐的打狗棍。旧时候,艺人走到村落集市,寻处空地就撂场子表演,任过往行人自由驻足围观。表演节目那时  相似文献   

19.
李国  沙武田 《丝绸之路》2012,(20):73-81
敦煌壁画中涉及粟特艺术因素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敦煌壁画在继承汉晋壁画传统、吸取西域民族和外国佛教艺术有益营养的同时,创造出各时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其中粟特美术及其表现构成了敦煌艺术中独特的内容,实属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新问题”。作为敦煌艺术重要营养来源的粟特美术,是敦煌这样一个粟特人流寓中国后的聚居中心地艺术作品不可不谈的问题与现象。只有如此,才能客观真实地把握敦煌艺术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在南阳汉画象石的乐、舞、百戏图中,我们往往能够看到一个形象十分滑稽的人举止动作带有喜剧人物的某些特点,我们会立即联想到现代杂技团中经常出场作调笑的丑角。事实上南阳汉画象石中的这类人物,均与杂技的表演配合在一起。因为杂技的惊险动作容易使观众的精神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