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在明 《文博》2008,(4):95-96
吃透榆林,至少要去三个地方:榆林城、统万城、白云山. 去榆林城,是看政治、经济. 早在四十多年前的初中时代,就从陕北同学那里,听到"榆林三迁"、"城里的老街石板路"等等关于这座塞外古城的言语.  相似文献   

2.
榆林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北部,与内蒙古大草原接壤,是草原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最佳路线,为防止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扰掠,中原历代王朝多在榆林境内修筑长城,长城的修筑很大程度上是保护了汉族的农耕文化,但也使榆林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生态环境逐步遭到破坏,促进榆林沙漠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韩杰 《文物世界》2014,(2):57-58
<正>乔家大院是清代富商大贾乔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该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经过乔家几代人不断努力,终于建成现在的格局。乔家大院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占地面积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建筑群宏伟壮观、设计精巧、布局合理,依附于这些建筑之上工艺精湛的砖、木、石雕、彩绘等俯仰可  相似文献   

4.
秦文  昌峰 《丝绸之路》2011,(9):79-79
日前,陕西榆林旅游围绕“中华文化旅游年”和“感悟边塞文化,体验大漠风情”为主题,大打榆林文化旅游品牌,并出台旅游优惠奖励政策,希望国内外游客来西安看完世园会能到榆林一游。  相似文献   

5.
榆林新明楼魏忠贤铜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涛  刘合心 《文博》2002,(3):69-80
塞上名城榆林,秦汉时为上郡,唐代则属银州。明正统二年筑榆林城,成化九年(1473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将延绥镇署自绥德迁至榆林,随后在成化、弘治、正德年间三拓其城,逐步形成现在的城市布局。康熙元年九月,清政府裁撤延绥巡抚,雍正九年设榆林府。1986年,榆林市(今榆林市榆阳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名城—榆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林县位于陕西北部,无定河中游,其西北是沙漠地区,北与内蒙毗连。面积7,053平方公里,其中百分之六十五的地面为沙丘覆盖。榆林城是著名的沙漠城市。建国以来,由于植树造林,防风固林,现在榆林已成为沙漠中的绿洲。榆林地区在远古时已有人类活动。1932年在榆林以南油房头、鱼河堡等地曾发现有旧石器时代遗址。建国后考古工作者在古城滩、三岔湾以及城南沙丘中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秦时榆林属上郡,汉代设龟兹县(西域龟兹国人内迁居今古城滩一带故设县)。后魏为夏州,后周置弥浑戌。隋开皇  相似文献   

7.
王梁 《东方收藏》2024,(1):126-128
作为古代防御工事,榆林明长城由多处文物遗迹组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从榆林明长城文物保护价值维度入手,即文物价值和社会效益,具体分析了榆林明长城文物遗产保护现状,并结合实际保护情况制定文物遗产保护优化措施。文物保护人员应加强环境保护和防灾意识,针对性运用保护措施,提升文物遗产保护工程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8.
《陕西史志》2001,(5):62-63
3月,《榆林年鉴》创刊号由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该年鉴91万字,设32个类目、192个分目、1669个条目。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榆林1999年各条战线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西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在榆林地区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建国前期榆林是西夏发展的主要根据地,建国后榆林为西夏立国安邦的重要屏障,同时也是宋夏民间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至今,榆林地区仍有众多的历史遗存是西夏党项文化的真实反映,可以说,榆林地区对西夏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历史贡献,值得认真梳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2001年,榆林市档案局搜集到一批刊印于1924年的《榆林之花》《榆中旬刊》(前期称《榆林旬刊》)和刊印于1925年12月至1927年1月的《榆钟》刊物。其中有《榆林之花》六期、《榆中旬刊》两期、《榆钟》六期。  相似文献   

11.
王小塔 《中国钱币》2010,(2):56-57,I0004
近年来,陕西榆林古城在老街改造和榆溪河河滨公园建设中先后多次发现崇祯通宝背“榆”、背“制”、背“制奉”小平铜钱。早在2004年春榆林籍民工在位于榆林古城西的榆溪河清理河底沉沙时挖出一批背“榆”崇祯通宝小平钱,其钱品相极佳,刚一面世泉友一片哗然,疑为仿品。这批钱尚未流通,  相似文献   

12.
王工 《纵横》2020,(4):59-60
说起陕西的榆林中学,就一定要说起杜斌丞先生。因为榆林中学号称“西北革命的摇篮”,这也主要是指杜斌丞先生任榆林中学校长十年期间所创造的辉煌。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的是培养人才,杜斌丞先生培养了刘志丹、谢子长、高岗、刘澜涛、霍世杰、曹力如、王子宣、杜润滋、张秀山、史唯然、张光远等这样一大批中国革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堪称革命教育家。  相似文献   

13.
陕北榆林地区,正当毛乌素沙漠的南沿,经常受到风沙的危害。过去有所谓"榆林三迁"的说法,意即榆林自建城以来,为了逃避风沙的威胁,已经三次向南迁移城址。过去这一说法传播很广,并为一些中外地理学家所引用,做为我国西北部沙漠南移的证据。就是到了现在,也还有人未能分辨这一传说的真伪,客观上起了继续传播的作用。难道榆林城真的曾经向南不断迁移么?来自西北的风沙果真是不可抗拒的么?我国西北部沙漠不断向南侵袭的说法究竟有多少根据呢?面对这些问题,应该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弄清事实,揭示真相,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4.
隋唐胜州榆林城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隋唐胜州榆林城的文献记载虽然很多,但是,这座古城遗址,究竟在今何处?过去却一直没有搞清楚。由于以往的一些考证,大都限于从文献资料去推测,所以众说纷纭,只能大体上考证其方位,始终未能确定其具体地点。只是在近年的考古调查工作中,才发现了这座古城遗址。现将胜州榆林城的初步调查情况简述于后。城址内的发掘,尚待进行。一、胜州榆林城的发现经过 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曾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五年夏,陕西榆林城内某机关院中发现张季鸾为其父张楚林一九三四年所立之碑石原物(封二)。此碑当时被誉为“三绝碑”,多年来一直下落不明。张季鸾,又名炽章,一八八八年生于山东邹平县,原籍陕西榆林。其父张楚林,清光绪年间进士,曾先后在山东汶上,曲阜、  相似文献   

16.
陕北的榆林城作为明朝北方的一座军事重镇 ,从正统二年 (14 37年 )建城到清末四百多年间内 ,就有城市遭受流沙侵袭的记载见于一些历史文献。清同治二年 (186 3年 )的流沙则完全埋没了榆林城的北城垣 ,给城市的防守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当时又时值关中等地回民起义 ,城市的北城墙被迫南缩。本文拟对榆林城的起源与几次拓建和改筑进行梳理 ,进而对城市遭受流沙侵袭的文献记载加以解析 ,并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榆林小曲     
陈曦 《丝绸之路》2006,(2):32-37
像云南纳西古乐一样,榆林小曲也已经成为北方的一块音乐活化石。  相似文献   

18.
陕西神木县出土匈奴文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神木县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南缘,毛乌素沙漠向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东段。北连内蒙,南滨黄河,西邻榆林,东接府谷隔黄河与山西保德县相望。在神木境内,有两条长城遗迹。一条是战国秦长城,西起甘肃岷县,东北行经宁夏固原,陕西靖边、横山、榆林至今神木县城西折向北,循窟野河及其上源梓牛川北上,进  相似文献   

19.
正从敦煌驱车向东,一路戈壁荒漠,人烟稀少。直至远远望见积雪的祁连山,沿着指示牌走进峡谷深处的榆林河畔,来到一个远比莫高窟更为荒凉偏僻的地方,便是榆林窟。它被称为莫高窟的姊妹窟,是敦煌石窟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榆林窟大约始凿于北魏时期,现存洞窟43个。除了常见的经变画、  相似文献   

20.
金申 《文物》1995,(12)
《文物》1995年第1期发表的《记榆林发现的刘宋金铜佛像》文(以下简称《记榆林佛像》),介绍了一件被认为是南北朝时南朝宋的金铜佛造像。笔者据所刊出佛像照片的形制和发愿文,并结合近年发现的两件同类型伪造佛像分析,此件属款景平元年(423年)的王世成造弥勒铜像亦应为近代的伪品。理由如下。 1.关于单尊的弥勒倚坐像榆林景平佛像据发愿文可知为弥勒,呈倚坐姿(普跏趺坐)。弥勒像从十六国时期即多见于石窟的雕塑和壁画上。但从目前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