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近年新解密的俄罗斯档案及国内孙中山研究中发掘的有关文献资料,对孙中山与腚苏俄关系问题进行一些新的审视和探析.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十分关注俄国的沧桑巨变,进而由外交接触到联俄政策的酝酿,由确立联俄政策再到"以俄为师".他晚期政治理想中有着浓厚的"恋苏"情结.孙中山晚年既要苏俄的援助,又要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还要防止俄式共产主义和苏维埃革命的输入,在联俄与防俄间充分发挥了他的政治平衡.同时,孙中山在与共产国际和苏俄关系的互动中呈现出鲜明的策略性、现实性和独立自主性.苏俄在处理与孙中山的关系上存在大国沙文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对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论及孙中山晚年思想发展或政治转变,特别是在论述孙中山的联俄政策时,往往都从他积极欢迎十月革命的态度谈起,而忽视了他对俄国二月革命的反应和态度。这种论证方法及相应的结论,不利于人们了解孙中山晚年思想发展的全过程。 随着俄国政情的发展变化,及自身斗争环境的不断改易与实际需要,孙中山在对俄关系问题上至少有过两次重大的认识转变。第一次转变发生在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  相似文献   

3.
试论孙中山联俄后的联英活动张北根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俄政府特使越飞共同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最后确立。国内史学界或认为此宣言"反映出孙中山丢掉对帝国主义幻想,转而寻求国际革命势力的愿望"①;或认为它"标志孙中山由寻求西方大国...  相似文献   

4.
1925年8月前,在国民党中地位并不突出的蒋介石,数月后,却一跃成为国民党举足轻重的头号人物,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许多文章或著作认为,这是蒋介石玩弄政治手腕,大搞阴谋所致。这是有道理的。不过,蒋介石的发迹还与苏联顾问的作用有着直接关系。 20年代初期,苏俄、共产国际把视线投向了中国。经过探索,苏俄和共产国际认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是中国民族革命运动的力量,确定了联合孙中山的策略,决定选派代表到广州帮助孙中山进行国民革命。 众所周知,孙中山因革命屡遭挫折,决定以俄为师,实行联俄联共政策,并希…  相似文献   

5.
1923年,已确定联俄、联共政策的孙逸仙,为学习苏俄经验,并和苏联商谈援助问题,决定筹组一代表团赴俄访问。8月5日,蒋介石“禀承总理意旨,约会苏俄代表马林及张继、汪兆铭、林业明等,筹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俄报聘,并考察政治及党务”。①经孙中山审定,代表团由国民党员蒋介石(任团长)、王登云及共产党员沈定一、张太雷(时任中共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少共国际执行委员)4人组成。孙逸仙在欧洲的非正式代表邵元冲在莫斯科加入了代表团。孙中山为表明代表团的全权性,亲自致函列宁。齐契林、托洛茨基,称“蒋介石是我…  相似文献   

6.
走向“三二○”之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蒋介石是国民党内“师法”苏俄最主要的倡导者 ,曾经赞同过共产党人的阶级斗争观念 ,他也是孙中山联俄容共政策最主要的支持者之一。基于护党的愿望 ,蒋介石与苏联顾问季山嘉等关系恶化 ,最终导致了三二○事件的发生。蒋之所以会走到三二○事件这一步上来 ,固然是由于他对一些信息的严重误读 ,但不可否认 ,也与其独特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分不开。  相似文献   

7.
国民党引入军队政工制度原因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共十月革命后建立的”以党领军”的统军制度,为孙中山重新考量”以主义集合”军队提供了鲜活的参照物。受俄共政治工作的启发,孙中山1921—1922年特别注重对官兵进行政治教育。1922年6月,陈炯明的背叛说明,孙中山的政治工作观念存在致命缺陷。在苏俄的引导下,孙中山决心由党建军,1923年8月,以蒋介石为首的考察团赴俄。此次考察对国民党创建黄埔军校、改党建军,影响巨大。苏俄红军的政工制度成为国民党进行政治工作的模本,党代表制与政治部制是政工制度的两大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陈炯明事变前后的胡适与孙中山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桑兵 《近代史研究》2001,(3):73-103
由1922年陈炯明事变引发的胡适与孙中山之间的冲突,除了表现新文化派一翼与国民党(尤其是孙中山,孙“系”另当别论)的观念分歧以及统一与分治的政见不合外,中共中央及北京、广东支部和苏俄、共产国际对于孙、陈态度、策略的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事变引起各方利益关系的急剧变动,导致苏俄和中共对孙、陈的态度迅速发生重大调整。作为同路人,胡适虽然适时得知变动的内情,并力图协调口径,毕竟没有组织约束,而能保持独立姿态。由此可见,围绕这一事件,胡适的动向非但不显示其成为列强和军阀的代言人,反而是当时胡适“左倾”的一个例证,表明其在倾向社会主义和国民革命的过程中,一度与苏俄及中共走得相当近。  相似文献   

9.
英国与苏联是社会制度根本对立的两个国家,还在苏俄刚诞生时,英国就妄图加以扼杀。1917年12月3日,即苏俄政权建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英国就伙同法国秘密签订了一个瓜分苏俄的协定,而一生都为没能“把布尔什维克掐死在摇蓝”里而痛苦的丘吉尔,则直言不讳地供认他对苏俄的政策是,“消灭布尔什维克,同德国佬接吻”。这种政治上的敌视是英国在对苏武装干涉中陷得最深、走得最远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1918年10月1日英国宣布禁止对苏俄出口,并断绝英、苏两国贸易关系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国际资产阶级武装干涉苏俄失败以后,在主要战胜国中,又是英国第一个呼吁“向世界各大国提供一个良机去促进和平和与那个大国(注:指苏俄)的和平友好”;第一个与苏俄签订“贸易协定”;第一个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10.
廖仲恺是我国民主革命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他为祖国的独立、民主、统一、富强奋斗不息,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正如周恩来所说,廖仲恺“晚年的政治生活是光荣的。”他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下,以坚忍不拔的精神,积极协助孙中山确定和坚决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成为“无产阶级的好朋友”。他与共产党人以及其他革命志士一起,  相似文献   

11.
赵志峰 《炎黄春秋》2003,(12):33-37
黄埔建军,是孙中山先生在晚年作出的最重要的决策。没有一支可靠的革命军,革命不会取得成功。建军过程中,当时的苏联政府在人力物力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向中国派出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军政顾问。革命军的崛起与发展,在中国的苏联顾问们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和作用。以俄为师苏联顾问纷纷来华经过了长期的、“艰难顿挫”的斗争历程,孙中山汲取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和中国革命的失败教训,决心“以俄为师”,建立革命军,去挽救中国的危亡。1921年8月,他亲自写信给苏俄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热切表示要加强同苏俄的联系,学习苏俄革命的经验。1921…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80年代,清朝在对朝鲜政策上经历了从“防俄”到“联俄”的转变。“防俄”作为清朝对朝政策的首要目标持续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明治维新后,日本很快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朝鲜首当其冲,武力打开朝鲜国门、积极参与甲申政变等行为让清朝切实感受到日本对中朝藩属关系的威胁,开始视日本为最大对手,清朝的对朝政策由“防俄”转为“联俄”。  相似文献   

13.
《百年潮》1997,(6)
孙中山提议,苏俄红军攻取新疆、甘肃,与四川国民党人胜利会师1918年5月,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因西南军阀的背叛而失败,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转往上海。之后,孙中山一面“专理党务”,致力于中华革命党的改组工作,一面仍像过去一样,积极从境外寻求援助。这时,孙中山在秘密同日本银行界接触的同时,已经注意到了俄国革命的胜利,他明确讲:“此后我国形势,应注意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期大发展也。”为此,孙中山特别请了一位俄国教师,去教廖仲恺、朱执信、李章达和李朗如等人学习俄文。  相似文献   

14.
图书介绍     
《炎黄春秋》2013,(8):23-23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始于孙中山的容共政策,孙中山为什么会采取容共的政策?是用以“联俄”的一种诱饵还是纯粹看重共产党人的才干,并予以重用呢?从孙中山接纳中共的初衷和后来孙中山对中共态度的两难可以看出,一方面允许共产党保持自身的组织独立性和批判自由,另一方面又要求共产党员像所有国民党员那样服从自己,对于孙中山而言过于困难。以至于国共两党之间的纠纷,他总是扮演调停人的地位和角色。愈演愈烈的两党纠纷,最后发展为“弹劾共党案”。在孙中山权.威的震摄下,国共两党中的敌对情绪尚能受到约束,但当他去世后,两党关系走向破裂乃至全面对抗也就在所难免了。孙中山逝世后。随之而来的是国民党人在“容共”和“分共”政策问题上的进一步分化,伴随着戴季陶的转变与瘳仲恺案,西山会议和另立中央的重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书讯     
《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沈志华主编,新华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50万字,55.80元本书共分四卷,四位作者均为中苏关系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第1卷“难以确定的对手(1917—1949)”由杨奎松撰写。本卷一方面记述了从孙中山“以俄为师”改造国民党到蒋介石国民党最终与苏联分道扬镳的历史,另一方面也描写了中国共产党与苏俄(联)及共产国际关系的曲折发展过程。第2卷“同志加兄弟(1949—1959)”由沈志华撰写,所述为此十余年间中共与苏共、中国与苏联的同盟关系史。这个同盟始于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终结于50年代末中苏之间的分歧逐渐显露、莫斯科…  相似文献   

16.
大革命时期,宋子文既是国民党人联俄政策的受惠者,又是后期重要的参与者,甚得苏俄顾问的信赖和支持。宋凭借其身上的"左派"亲苏光环和与苏方的良性互动,得以在政治舞台上快速崛起。北伐军兴,受命执掌财政大权,成为国民党内举足轻重的政治新贵。他一度在若干问题上秉持左翼立场,并试图化解蒋介石与鲍罗廷的矛盾。但随着革命危机的日益严重和内部分歧的加剧,宋子文的认知和心态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产生了抵牾和怀疑,从而在相当程度上打下了他其后在政治上剧烈反转的伏笔。  相似文献   

17.
石楠 《近代史研究》2000,12(3):19-58
《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6期刊载的《庚款“退款”及其管理和利用》(以下简称“庚”)一,对苏俄(泛指苏俄与苏联政府。下同)放弃俄国部分之庚子赔款(以下简称俄国庚款或俄庚款)与美、英等国“退还”庚款作了比较,提出了一些新解;但计算失误、叙事  相似文献   

18.
张西曼在两次国共合作中的革命文化活动张小曼一在回顾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中,张西曼教授(1895—1949)是国民党著名的左派,他不仅是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积极建议者,而且是三大政策忠实的执行者和勇敢的捍卫者,他在两次国共合作中都...  相似文献   

19.
张家康 《文史精华》2012,(4):15-20,1
蒋介石毕其一生反共反苏,这在海峡两岸的相关著作中,已成为不刊之论。可当我们将目光停留在五四运动前后,就会发现他和那一时代的许多进步且有抱负的青年一样,深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并且最早主张师法苏俄。以至有过一段稍纵即逝的联俄联共的岁月。  相似文献   

20.
1923年,孙中山在桂林建立了一支强悍的卫队,首任卫兵长竟是苏联红军的元帅加伦。此事一直被传为佳话。 在中国国民党“一大”之前,孙中山就努力发展与苏联的关系。布尔什维克党及政府为了支持中国革命便派遣红军B·K·布留赫尔元帅率红军军官代表团前来中国,帮助孙中山建立国民革命军。这位元帅来华后,人称“加伦将军”。他是苏俄国内战争中的著名英雄,苏联红军第一批元帅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