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得必有失     
话题:一次尴尬的表扬一天,某班有一位同学在校园里拾到15元钱主动交给了失主,老师利用班会课表扬了他拾金不昧的好思想, 并让他当众说说为什么要拾金不昧,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可没想到该同学却首先问老师:"老师,我说真话呢, 还是说假话?"老师不禁一愕,"当然是说真话喽。"他犹豫了一下,说:"老师,当时我是这样想的,我爸爸曾经教过我,如果拾到很多钱的话,就拿回家;如果捡到的钱不多, 就交给老师,让老师表扬。我想这15元钱不算多,于是就交给您了。"……作为家长,你对该父亲如此教育孩子有什么意见或看法?  相似文献   

2.
同在一个办公室里.有人觉得痛苦不堪.有人觉得幸福无比。有些人工作出色.经常有奇思妙想.总能获得上司的表扬.升迁的速度惊人;有些人总是费力不讨好.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还是觉得有劲儿使不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开始纳闷:我的大脑为什么不“灵光”了?我怎么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我的工作效率为啥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3.
北京秦女士问: 我的儿子今年13岁,脾气特别犟,老是和我们对着干。交待他做完家庭作业后再去玩耍,他偏说:“我不嘛!我就不……”有一次,他打伤了邻居家的小孩,我们命令他去赔礼道歉,他却说:“我不!”孩子为什么总是与我们作对、顶牛呢?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让孩子听话吗?  相似文献   

4.
“妈妈,我做了那么多事你都没看到,而没做的事你为什么都看到了?”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在母亲反复数落她时,忍不住气愤地反驳她的母亲。女孩的诘问,不禁使我联想到一些令许多家长头痛的问题:一些子女染上坏习惯后,尽管多次批评、责骂乃至体罚,却总是收效不大,为什么呢?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儿童为得到大人的注意所采取的行为。每个孩子都渴望能经常得到父母的关注,无论是赞许的目光、语言、行动等积极的关注,还是呵斥、训戒、体罚等消极的关注,对他们来说,都需要的。然而,不少父母总认为孩子是应该听话、学乖的,因此,对孩子的好言行、好品德,他们往往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不及时给予微笑、赞扬等肯定性表示。只有当孩子不听话或有越轨行为时,父母才给予管教。结果,在孩子头脑里就形成这样的结论:只有犯错误闯祸,才会引起父母的注意。于是,坏习惯反复强化,最后几乎根深蒂固,出现了一种“屡教不改”,甚至“打死不改”的后果。  相似文献   

5.
由于工作繁忙,很多父母没有时间管教孩子,于是一日三餐,尤其是晚餐,往往成了家长教育孩子的好时机,美其名曰"餐桌教子"。但专家提醒:"餐桌教子"不可取。餐桌是全家团圆、感情汇聚的欢乐地,父母若将进  相似文献   

6.
三毛4岁了,是个特别喜欢探究的孩子,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比如,3岁的时候,他问我:“为什么地球上有人?为什么有这么多人?”3岁半的时候他会问:“为什么我只能看到我的身体,看不到我的脸?为什么我只能看到我身体的前面,看不到我的背?”……近期他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人长大了要结婚?为什么非要长大了才结婚?”他的问题五花八门,有的我能回答,有的真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和知识范围。尽管我屡次被他问倒,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好奇是科学的源泉,保持一颗好奇心很重要。所以,不管是查书还是上网,我都尽量给他一个科学的解释。有一次,我们讲到地球上…  相似文献   

7.
笑话六则     
《南京史志》2011,(19):30
区别生物课上老师提问:青蛙和癞蛤蟆有什么区别?张三回答:青蛙是保守派,坐井观天;而癞蛤蟆是革新派,想吃天鹅肉。物质奖励校长问一个学生:"如果你做了一件好事,你愿意大会表扬,还是愿意接受物质奖励?"学生:"愿意接受物质奖励。"校长:"为什么?"学生:"因为我是唯物主义者。"  相似文献   

8.
正不久前,我邀请家长听讲座"绿色家庭教育,贵在贴近儿童"。最后,我给每位家长四块糖,并说:"糖带回去,要说是老师奖的。孩子一定在家急切地盼望爸妈从老师那里带回表扬。所以,请你根据孩子的心理需求,编一些表扬内容,让你的孩子了解老师的关注、夸奖和希望,越贴近越生动越好!"第二天清早,小菁同学兴高采烈地来到班上,亮出四块糖,向同桌同学讲述昨天晚上的"新闻"。小琅也兴奋地说:"老师也表扬我的。妈妈告诉我,姜老师夸我写字方方正正,奖我两块糖;李老师夸我计算比过去快,再  相似文献   

9.
张裔 《南京史志》2011,(20):62-63
孩子们似乎对于卫生间总是特别的偏爱,每次只要下课后,孩子们就像放飞的小鸟一样冲向厕所。看着孩子们在卫生间里玩得那么开心,我的脑海里涌出了一串串大大的问号。为什么会这样呢?在我们成人看来,卫生间是一刻都不愿意多待的地方,为什么孩子却乐此不疲地进行着他们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学生,一心向往的是自由,可常常觉得自己身被禁锢,百无聊赖,无所事事,认为学习、生活是禁锢自身的枷锁,是阻碍自由的泥潭。《为自己减刑》一文却让我们在这些苦恼和禁锢中自我解脱,在快乐而轻松的心态中获得自由。我们总是问自己到底是否自由,是否快活。确实,我们在物质上已经得到的很多或者过多,但却还在抱怨:为什么昨天的早餐和今天的早餐一样糟糕?考试为什么总是让我不自在?我眼中的蓝天为什么只有窗户那么大?我的睡觉时间为什么和我做作业时间差不多?一切都似乎失去意义。其实,这些事之所以变得苍白无味,都是自己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镇一说过:"对孩子的赞美和赏识不是无原则的,而应该是运用科学的、适用的方法,使孩子切实受到深入人心的鼓舞。"家长应当学会正确表扬孩子。表扬要适度、恰当、客观……恰到好处的表扬才能真正打动孩子的心灵,激发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2.
1、不适当的表扬和指责表扬太多对孩子并非有利,心理学家詹姆士·温德尔说:“一个依赖于夸奖的孩子只追求让父母满意而不是让自己满意,久而久之,哪怕是做一些日常的家务活,孩子都期望得到家长们毫不吝惜的称赞,或者,如果没有表扬作动力,孩子就无法完成一顶工作。”对孩子过分的挑剔、指责也是十分有害的。如果你总是喋喋不休地专拣孩子的缺点去指责,那么“失败”可能真的要与他相伴了。心理学家指出,一般而言,赞美应超过批评二至三倍,如果你的表扬太多,你的称赞也许不够真诚或夸大其词;如果太少,你末免过于挑剔了。  相似文献   

13.
每当孩子反复要求父母重复同一个故事时,再有耐心的父母都会忍不住抱怨:总是重复一个故事多没意思?那么,为什么年幼的儿童总喜欢重复呢?  相似文献   

14.
早晨,我正在门口迎接孩子入园时,突然听到活动室传来了阵阵低沉的斥责声:"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几张盘都可以看,就是不能看奥特曼!""我就想看奥特曼,别的盘我都不带!"一个孩子坚定地说。哦,原来是马可小朋友和他的姥姥。感受着祖孙俩各自的怒气和委屈,此时我明白了他们之间的矛盾:马可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接触奥特曼的玩具,孩子总是模仿里面的动作,但有时又拗不过孩子的任性,因此非常苦恼。  相似文献   

15.
今天的中国,在亿万个家庭中,有多少为孩子发愁的父母?又有多少烦恼多多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的成长岁月不留遗憾?全国少年儿童信赖的“知心姐姐”卢勤,向家长阐述“知心理念”,使听者如沐春风、胸襟顿开。一个家庭悲剧,在卢勤内心扬起沙尘暴 2000年1月17日,在浙江金华市,高二学生徐力用铁榔头打死了自己的母亲。 3月10日,卢勤在看守所见到了徐力,与他交谈了100分钟。徐力说:“在家里,我没有一点儿秘密,家里的电话铃响了,我没有资格去接。有时同学打电话找我,妈妈接电话时总是问:“你是谁,有什么事?”问得清清楚楚才把活筒给我。我妈经常打我,用棍子,  相似文献   

16.
正表扬和批评,爸爸妈妈常常使用得怎么样呢?请对照以下的要求评估一下吧。一、表扬奖励的艺术对孩子进行表扬、奖励是很有学问的。表扬、奖励孩子,可以鼓励孩子重复良好习惯形成;在表扬和奖励中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培养孩子自我约束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的是非感,有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的  相似文献   

17.
【案例】一位朋友谈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孩子究竟要不要家长来管教?接着,他讲述了两个典型的家庭教育案例——案例甲:这是一个教师家庭,宝贝女儿正读初中。这对教师家长为自己的女儿大伤脑筋:我能够教育  相似文献   

18.
正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家庭中的阅读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每周阅读汇报课上,有不少同学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或是直接就是一头雾水。问之,则曰课外阅读根本没有完成。究其原因,发现情况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无知型——课外阅读有用吗?小毅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是班级里最爱看书的孩子中的一员。课间,我经常看见她追着某个有新书的同学借书。这样的孩子不能完成课外阅读,我感到不解。我问她为什么没完成课外阅读,她很委屈地说:"我只要带课外书回家,就会被妈  相似文献   

19.
玩具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但是不安全的玩具也有可能对你的孩子造成危害。你知道如何保证孩子玩具的安全性吗?带着你的问题,我们来找答案吧。1.宝宝的玩具不会发出很大的声音或者尖锐的噪声?A:是B:不是C:我不知道2.你能确信宝宝的玩具中没有带尖锐棱角的玩具吗?A:是B:不是C:我不知道3.你宝宝的任何新玩具都有完好的原包装吗?A:是B:不是C:我不知道4.宝宝的玩具没有细小的,可拆卸的小零件吗?A:是B:不是C:我不知道5.你总是会在购买前确认玩具的适宜年龄吗?A:是B:不是C:我不知道6.宝宝的玩具上没有细长的绳子或橡皮筋之类的东西吗?A:是B:…  相似文献   

20.
问题描述:“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我到这个世界为谁而活?”这是每一个处于成长迷惘期孩子想知道的问题。一些孩子由于缺乏正确引导,错误地认为:是父母让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所以我不必为自己的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