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存在不多的文明古国大国。我国的文化和历史都有着深厚的积淀。不管是人文方面还是哲学方面古中国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随着时间长河的推移,这些成果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被保存了下来。毫无疑问,这些历史的积淀最多的还是变成了馆藏文物,而博物馆也就成了一个对各方面的保存环境都有很高要求的场所。本研究就文物在博物馆中的保存环境出发,探讨现今我国博物馆的环境现状,为我国馆藏文物的保存环境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
使用温湿度记录仪、甲醛检测仪、VOC检测仪、照度计、紫外辐照计和无动力采样盒等环境检测仪器设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二期展厅及库房温湿度、污染性气体、照度等影响文物保存环境安全的因素做检测,结合行业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今后文物预防性保存环境调控给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建立比较完善的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全面提升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对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存环境现状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监测点的文物保存环境基本满足文物保存的要求。建议对文物保存环境实施实时监控,实现不同文物对于温湿度的差异化要求,并采取措施降低库房内有害气体污染以及部分展柜中的光照度。 相似文献
4.
文物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之一,不仅因其自身所蕴涵的丰富历史、艺术、科学信息外,更因其自身具有不可再生性而备显珍贵。"改善环境,预防为主,科学保护,最小介入",只有在控制好文物保存因素方面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加强预防性保护及管理,改善文物保存环境,才能使中华民族的优秀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科学保护。 相似文献
5.
基于“洁净”概念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研究人员一般均会思考这些问题:什么是文物保存的\"理想\"环境?博物馆环境应当监控哪些指标,为什么长期以来,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和管理几乎都是围绕这两个主题而开展工作,这些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实施,对博物馆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尚未能在所有的博物馆真正实施.近几年,文物保护研究人员关注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和控制技术的研究,目标在于解决文物保存和展示环境中的污染物如何表征、监测、净化和控制等关键技术问题.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提出基于\"洁净\"概念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主要研究内容、监测技术和评估体系,以进一步推动馆藏文物保存环境领域相关应用技术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6.
武山县博物馆藏品丰富,由于保存环境不佳,致使藏品腐蚀、受损情况严重。本文通过对馆藏青铜器、纸质、石器、陶器、画像砖及木器文物保存现状调查,为下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修复方案提供技术支撑与信息资料。其中,着重对博物馆所在地区域及局部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特别是对藏品因自然环境腐蚀导致文物严重受损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调查;对目前藏品病害存在类型进行了分析,对藏品腐蚀受损原因进行了科学剖析。 相似文献
7.
吴来明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20(1):6
该项目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由上海博物馆牵头联合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项目于2006年底启动,将在2008年底之前,针对博物馆文物库藏、展示等文物保存环境中的主要危害因素开展综合研究,分6个专 相似文献
8.
因为无动力扩散采样技术适合于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中的多种污染气体进行检测,为此,优化设计研制了一种无动力扩散采样器.通过分析采样器的工作原理,根据菲克第一扩散定律推导了污染物浓度换算公式.在比较了现有徽章式和扩散管式两种典型采样器的基础上,以扩散管式采样器为原型,增加了接头部件,以二氧化氮为污染气体代表,试验比较了采样器的不同组合对采样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采样器能够根据采样环境的实际情况灵活组合,提高了采样器的适用性;二氧化氮采样分析计算结果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增加扩散腔厚度能降低采样的分散性;采用双面采样可以成倍增加污染物吸附量,提高检测灵敏度. 相似文献
9.
为全面了解武汉博物馆的文物保存环境现状,科学评价该馆文物库房环境达标试点工程的成效,总结实践经验,服务我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改善工作,采用相关检测设施和仪器分析手段,针对该馆的改造新文物库房、未改造老库房、文物储藏柜、包装囊盒、陈列展厅、文物展柜内的环境质量,检测了其中的温度、相对湿度、甲醛浓度、板材的木材含水率、可见光照度以及紫外辐照强度等指标,并对环境中的酸性气体和VOC浓度进行了采样分析。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博物馆达标改造工程对库房温湿度和光照水平的控制成效明显,基本达到了文物保护要求;增添使用的文物储藏柜、包装囊盒、活性炭吸附材料等具有一定的微环境调控效果。由于装饰材料和橱柜材料等散发污染物的影响、恒温恒湿系统的间歇式运转模式、部分老库房和展厅采用无防护自然采光设计等原因,现文物保存环境中还存在主要污染气体浓度普遍偏高、湿度呈现短周期性波动、局部光照水平偏高等情况。对此,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在我国经过了二十余年的系统性研究和应用实践,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近年来,上海博物馆在预防性保护工作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通过明确环境信息、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监督检查的流程,降低文物风险,保障文物安全。本文以上海博物馆的两个临时展览为例,从环境信息统计分析、湿度阈值设定与调控策略选择、材料环境安全性评估、展柜密封性能要求等方面阐述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管理工作的应用实践和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环境监控及相关物联网技术应用需求分析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对博物馆环境实施有效的监控,是预防性保护珍贵文物的有效途径。为广泛发挥物联网在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控方面的作用,阐述了基于\"洁净\"概念的博物馆环境及其预防性保护内涵,分析了博物馆环境温湿度、污染气体、光辐射、有害生物四方面监控的特点与需求,介绍了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几项重大文物展览活动中的有效应用情况,指出大力加强博物馆环境适宜的监测技术研发,是实现博物馆环境风险预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为了发现文物展陈环境中潜在的微生物病害,为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合传统的纯培养技术和基于细菌16SrRNA基因的PCR-DGGE(PCR-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技术,综合分析博物馆小环境中可培养细菌的种属、数量及其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博物馆小环境内可培养的空气微生物存在季节差异,在数量和多样性上均表现为夏季显著高于冬季,其主要优势菌群包括Acinetobacter sp.、Staphylococcus sp.、Pseudomonas sp.和Advenella sp.。此外,夏季空气的特征菌属为Acinetobacter sp.和Micrococcus sp.,冬季典型菌种为Bacillus sp.。 相似文献
13.
高原地区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日照强,为了研究高原博物馆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对拉萨市某博物馆库房经书柜内外进行为期10个月的温湿度、CO2浓度、VOC浓度、光照强度和紫外线强度监测,分析了环境参数的变化规律、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柜内温湿度随柜外温湿度季节性变化而变化,柜内温湿度日变化小,温湿度平均日较差分别为0.73℃和0.83%,柜外为1.6℃和4.25%,经书柜可以有效保护古籍文物不受柜外环境温湿度日波动的干扰;柜内外温湿度日较差与季节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该博物馆建筑围护结构隔热性能较好;温度日较差与CO2浓度日较差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库房内工作人员越多,温度日较差越大;柜内VOC容易富集,浓度更高,建议放置活性炭等吸附材料;光照和紫外线强度极低,当前经书柜整体有利于保存。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古国之一,拥有为数众多的具有历史、科学、社会及经济价值的文物。本研究尝试综述了从文物与其赋存环境关系的角度,将文物赋存环境分为全曝露自然环境、半曝露自然环境及人工营造环境,通过分析赋存环境对文物的影响,探讨文物赋存环境的转化过程,提出不同环境条件下文物的预防性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存在于空气中的微生物种类极其丰富,空气中有害微生物对文物安全和游客健康构成威胁,国内外博物馆均开展了馆内空气微生物的研究。为研究荆州博物馆文物展陈环境空气中真菌数量及种群分布,调查潜在的有害微生物,采用自然沉降法对3个展柜及其所在的展厅进行空气真菌采样。对分离到的真菌菌株进行形态和分子鉴定,并分析群落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展厅中真菌数量范围为17~74 CFU/m~3,展柜中真菌数量在12~21 CFU/m~3之间,青铜器和木漆器的展柜中真菌数量显著低于展厅(P0.05);纺织品展柜和展厅中真菌数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共发现19属真菌,展柜空气中分离出8属真菌,展厅空气中分离出17属真菌。枝孢属(Cladosporium)和小球腔菌属(Leptosphaeria)分别占真菌总数的24.76%、22.86%,为优势真菌。枝孢属普遍存在于展厅和展柜中,小球腔菌属主要存在于展厅中,卵形孢霉(Oospora)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真菌为展柜特有菌。总体而言,荆州博物馆展陈环境中展厅真菌数量和种类多于展柜,木漆器展厅真菌数量最高,种类最丰富。博物馆展厅和展柜在6月和7月温度、相对湿度有利于真菌类微生物滋长,枝孢属和小球腔菌属作为展陈环境中优势菌属,在适宜的环境下,容易大规模生长,对文物或人体具有一定危害,可采取空气消毒措施。该研究结果对了解馆内空气污染现状,保护游客健康和文物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前考古现场保护主要以应急保护技术与临时加固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为主,而关于考古现场预防性保护少有报道。本次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发掘保护构建了由考古舱、考古舱环境调控系统、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土遗址监测系统、区域气象站、预防性保护措施、监测信息智能管理平台组成的预防性保护体系。发掘前,通过土遗址监测系统和区域气象站获取文物埋藏环境信息和区域气象信息,为考古舱内环境设置提供了依据。发掘过程中,采取舱内温湿度调控、保湿、空气杀菌净化、控制舱内人数与新风换气等预防性保护措施,达到控制考古舱温湿度、减少细菌和真菌总数、降低舱内CO_(2)浓度,减缓象牙等文物失水速度的目的,有效控制了出土文物开裂、酥粉、霉菌暴发等病害发生,为考古发掘与保护赢得了时间。三星堆祭祀坑考古现场预防性保护的创新探索与实践为以后重要遗址的现场保护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7.
温湿度是评估博物馆馆藏环境的重要指标。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对温湿度进行监测记录的情况下,需要基于\"稳定适宜\"的准则,探索一种科学的评估方法,为馆藏环境温湿度的调控治理提供依据。该方法以中长期的博物馆监控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温湿度监控数据的离散度和离散系数,并结合箱线图分析数据的分布情况,对其\"稳定适宜\"程度进行综合量化评估。结合四川博物院2014年的温湿度监控数据的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基于离散程度的中长期温湿度数据评估方法,能够为下一步的馆藏环境调控治理提供依据,有助于针对性的改善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 相似文献
18.
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了保护珍贵文物,防止或减缓文物的老化,需要监测、评估和控制文物保存环境的质量,其中温湿度是最基本的两个指标.文物保存环境对温湿度提出了“适宜”和“稳定”的要求.立足这两项要求,本研究对文物保存环境中长期温湿度的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在对常规温湿度评价方法比较的基础上,针对“适宜”性评估,提出了“温湿度合格率”和“温湿度分布图”的方法;针对“稳定”性评估,构建了“温湿度波动指数”评价方法.通过对某博物馆一展厅内8个月的温湿度数据评估,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