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埋藏3000年左右的珍贵古象牙文物①.研究表明,金沙和三星堆古象牙的主要物相都是结晶度较差的碳羟磷灰石,经几千年地下埋藏,在象牙材料中主要起粘结相作用的有机成分已受到侵蚀和破坏②③,已成为一种未发生石化(有些内部的牙本质已完全泥化)、微孔与裂隙结构非常发育、富含水分、几乎没有力学强度、出土脱水后极易损坏的糟朽象牙,比较容易发生霉变和损坏.本文采用扫描电镜(SEM)对金沙出土古象牙文物表面及其分离和纯化的微生物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探讨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由于长期埋藏于潮湿的地下环境,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出土的象牙含水率高,且存在本体断裂、表面开裂和剥落等问题,保存状况差。出土后的象牙极易快速失水,而发生开裂和粉化等不可逆的损害。为明确三星堆出土象牙的保存现状,采用光谱、能谱、电镜、纳米压痕等测试手段,深入解析了2021年三星堆遗址3、4、7和8号坑(K3、K4、K7、K8)发掘出土象牙的组成、结构及失水过程。结果表明:三星堆遗址四个坑出土象牙的主要物相为碳羟基磷灰石[Ca10(PO4)3(CO3)3(OH)2],有机纤维蛋白成分基本消失殆尽,形成了以介孔为主(孔径分布在3~50 nm)的孔隙结构,且孔隙被大量水分占位,其中,K3出土象牙(K3XY-54)和K4出土象牙(K4YW-289)热重所测含水率分别为43.8%和43.4%;四个坑出土象牙均存在片状和针状晶体结构,其中K3XY-54以针状晶体结构为主,并呈现出明显的取向生长,K4YW-289呈现晶体聚集,其晶体尺寸厚度明显增加;出土象牙表面和内部吸附水的挥发使象牙微观结构产生内应力,从而造成出土象牙干裂、粉化等不可逆损坏;采用纳米压痕技术,初步探索了出土象牙在糟朽状态下表面微观硬度的变化,其中K4YW-289经失水前后的表面微观硬度变化差异最大(饱水状态0.090±0.049 GPa,失水后1.553±0.312 GPa),这可能与其组分结构内吸附水含量较少和高泥化现象有关,结合K3XY-54、K7XY-43和K8XY-11-13研究可发现出土象牙在失水前后微观硬度和弹性模量受组分结构-失水速率关系的影响较大。对三星堆出土象牙多层级结构和失水过程的初步研究结果为其后期实施有效保存和本体加固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和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3.
为保护珍贵的周原甲骨文物,了解文物保存现状,将1977年出土周原甲骨与2010年出土周原甲骨及新鲜甲骨进行对比研究。采用扫描电镜、X荧光光谱、X衍射、红外光谱等方法,从表面微观特征、元素成分、化学结构等方面对周原甲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历了两千多年地下埋藏、出土后的酸洗及三十多年保存,1977年出土的周原甲骨,表面疏松粉化,微孔结构逐渐消失,出现走向无序的裂纹及片层状脱落,无机成分以羟基磷灰石为主,蛋白质等有机成分已全部分解。2010年出土的周原甲骨出土后未经任何保护处理,目前表面未出现明显粉化与脱落,仍有少量有机物存在。本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甲骨文物保护方法与保护材料研究的基础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科学分析手段对澄城县出土象牙化石进行了成分、结构分析和物理参数测定,对其病害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筛选了新的特定加固渗透材料,对象牙化石进行了科学保护修复,为象牙化石文物的病害研究和保护修复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河姆渡文化的遗址中历年来出土了数十件蝶形器,质地有木、石、骨(包括象牙等)之分,既有素面,也有刻划纹饰图案的。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T226(3B):79双鸟纹象牙蝶形器,是所有此类器物中最精美的一件。  相似文献   

6.
唐墓彩绘文物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唐代墓葬的几件彩陶文物和壁画的特殊要求,选择性能优良的保护材料对彩绘文物进行加固保护。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分光光度仪进行彩绘文物颜料成分分析,选用浓度为2%的B72和2%的改性B72加固保护彩绘文物,测试保护后文物的表面颜料粘结性、耐水性、耐酸碱等性能,同时选用分光光度仪和粘接强度仪测试光照老化后文物的颜料颜色和粘接强度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文物颜料主要成分包括铅丹、铅丹和朱砂混合物、土红以及石绿;加固保护后文物的粘结性、耐水性和耐酸碱度都有所提高,且改性B72的提高程度比B72大;光照老化后改性B72保护的彩绘文物颜料主波长、色纯度和亮度变化均小于B72的变化,改性B72的粘接强度提高指数是B72的3倍之多,粘接性能优于B72。综合对比可以看出,加入紫外线吸收剂的改性B72保护材料很好地起到加固和保护彩绘文物的作用,在彩绘文物加固保护材料的选择上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惠州市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陶瓷器和玉石器。本文采用显微镜、X射线探伤、X射线荧光能谱、X射线衍射、显微拉曼等方法对其中一件春秋时期青铜矛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青铜矛为铜锡二元合金。受酸性潮湿的埋藏土壤环境影响,青铜矛基体矿化严重,表面存在大量以SnO2为主要成分的浅绿色锈蚀物和少量以碱式碳酸铜为主要成分的绿色锈蚀物。X射线探伤分析显示,青铜矛内部存在泥芯铸造产生的空腔和多处小孔状铸造缺陷。此外,青铜矛表面大部分区域覆盖有结晶态的以SnO2为主要成分的致密半透明锈蚀层,这在同类型的锈蚀青铜器中较为少见,是其出土之后能长年保持稳定的表面锈蚀状态且器形较为完整稳固的原因。实验结果可为该青铜矛的保护修复处理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并为研究南方地区同类型青铜器锈蚀产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中将以T17(4)∶37为代表的两翼对称各有圆涡或以T17(4)∶91为代表的两翼不对称,一翼呈鸟首形的木、象牙、骨质组装件称之为“蝶形器”(1)。2003年《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正式出版“,蝶(鸟)形器”(以下均简称蝶形器)的资料更为全面完善(2)。本文要讨论的是也被称之为“蝶形器”的出土于第二期发掘的T226(3B)∶79“双鸟朝阳”象牙残器(3)。我认为原先被识读的图像应该是倒过来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方干燥地区出土糟朽漆器加固材料及修复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索一种适合于我国北方干燥地区出土糟朽漆器保护的材料和方法,从而解决这类漆器的保护问题。通过试验比较,以水、乙醇和丙三醇作为中国古代北方干燥地区出土漆器漆皮的回软修复材料;选用乳液型粘合剂与纸、绢、古代木材作为回软漆皮的加固材料;选用聚乙二醇乙醇溶液与Paraloid B72丙酮溶液为渗透加固剂,对三件糟朽漆器加固取得很好的效果。实验表明,本方法为中国北方干燥地区出土糟朽漆器的保护修复,提供了一种科学易行的方法和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为保护珍贵的周原甲骨文物,了解文物保存现状,将1977年出土周原甲骨与2010年出土周原甲骨及新鲜甲骨进行对比研究。采用扫描电镜、X荧光光谱、X衍射、红外光谱等方法,从表面微观特征、元素成分、化学结构等方面对周原甲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历了两千多年地下埋藏、出土后的酸洗及三十多年保存,1977年出土的周原甲骨,表面疏松粉化,微孔结构逐渐消失,出现走向无序的裂纹及片层状脱落,无机成分以羟基磷灰石为主,蛋白质等有机成分已全部分解。2010年出土的周原甲骨出土后未经任何保护处理,目前表面未出现明显粉化与脱落,仍有少量有机物存在。本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甲骨文物保护方法与保护材料研究的基础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言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语and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它在会话互动中的语用功能。比如,语篇构建功能,延缓标记功能,话轮接续功能,试探、商榷功能,及其语用模糊性,旨在揭示其在语境条件下的顺应性特征和语用理据,最后指出,在言语交际中,类似词语具有很强的动态语境特征,必须顺应其语境特征才能达到更好的交际。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会展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会辰旅游的发展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总的来说,我国会展旅游发展水平仍然很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会展旅游发展中的司题,对如何使我国会展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论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史论形式。《宋史》论赞是元史臣对宋代历史的一种考察,一种“盖棺论定”,而这种考察和盖棺论定是以统治获得资政启示和进行教化为主要目的,其着眼点集中在一代成败兴亡的教训、总结典章制度的得失和褒贬历史人物的善恶上。《宋史》论赞以儒家思想,特别是理学思想的价值取向为圭臬,但运用司马迁以“通古今之变”的研究方法把握宋代历史兴衰治乱规律,和继承中国历史编纂的“直书实录”的优良传统,是《宋史》论赞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the archaeometric study of 30 grinding tools found in the Karst plateau (an area that spreads from the northeastern border of Italy to Slovenia) and in the Istria peninsula (Croatia). The 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efacts indicate that most of them would be made of trachytic volcanites extracted from the Euganean Hills, near Padua (Veneto). It is known that trachytic rocks from this area had been widely exploited in northern Italy during protohistoric times, but these data considerably enlarge the area of diffusion of saddle‐querns made of these rocks, extending it to Istria. Additionally, the likely provenance from Mount Etna of few other pieces of mugearites and hawaiites represents a new element, to be fully evaluated in the context of trans‐Adriatic exchange/trade connections. Analytical data and possible archaeological inferences are presented in detail in the text.  相似文献   

15.
法律作为一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有自己的调整领域。法制有可能偏向惩罚,讲法制就意味着强化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和追究。但这不能涵盖法律的全部特征和作用。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侧重于法律的遵守和执行,与传统的强调法律的执行不同,其基本原则是要求所有人都依法而行,没有人在法律之上,没有人能随意突破法律。同时还意味着社会活动的形式正当原则,使不同的人遵循共同的行为规则与程序。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的变迁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清 《攀登》2005,24(6):139-143
改革开放给中国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家庭从其结构、规模等各个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迁。正确看待家庭在整个社会变迁中的发展,不但有利于国家的安定、枉会的进步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家庭沿着富裕、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勇敢”观可谓同异互现。相同之处在于,二者皆认为“勇敢”系出于高尚目的,具有适度性,需要智慧与理智指导的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这体现了中西方社会对于人类自身力量进行适度规范与调整的共同要求。迥异之处则主要体现在内容上彰显政治勇敢与军事勇敢的不同侧重,风格上柔性趋势与刚性趋势的不同择向,这从古典文明源头处昭示了中西民族气质与精英人格模式价值取向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在古代绢画补配修复中,面对古今材质与装裱要求不一、病害种类不同的情况,为将现代的绢绫线与文物的经纬线更好地匹配,研制了一种绢绫刮口刀。此刀由八个点形成的一条线或一个面作为刮口工作的状态,可以避免绢画修复中常用工具——马蹄刀、美工刀以点为工作面的刃口所产生的倾斜角度力点小且刀刃的点难以控制易伤及画心等缺点。虽然研制的绢绫刮口刀在修复明代绢本水陆画《七宿星君水陆道场图轴》的补绢刮口步骤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裱技艺如何科学化,还需不断地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过程中农居点迁并整理与建设用地置换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沈兵明 《人文地理》2001,16(2):62-65
本文以舟山市小沙镇为典型案例,探讨当前城镇化过程中所面临规划建设用地集中使用与现状居民点用地分散布局的矛盾,提出通过土地整理与置换的途径,推动城镇化规划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Memory’ is often confused and mistaken for myth; this is in turn connected with the widespread use of mistaking collective mythology and common myth for the idea of a ‘collective memory’. This essay discusses memory and history terminology in the context of the generic concept ‘classical tradition’. The case study explored here – the nineteenth-century Walhalla ‘temple’ near Regensburg in Southern Germany – is an attempt to discuss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focusing on archaeology and architecture rather than philology), within the parameters of the memory and history debate in contemporary historiography. The essay aims to develop the position of the iconic and symbolic importance of antiquity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in the memory and history debate as well as in historical writing. The concluding remarks emphasise the necessity of historicising tradition and its genealogies, conceptualised here as a tradition of lega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