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我总纳闷,在新疆会不时地听到有人宣布,他发现了某某地貌的典型构造,当然,其中也就有雅丹。这些,应该是纯粹自然物体,它们存在于地球表面,少说也有亿万年的历史。又不是矿藏,埋在地下,更不是天外坠落的玩意儿。而我们人类,进入文明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到如今,哪会有那么多被突然发现的宏观地貌现象?  相似文献   

2.
婚姻恋爱,是一个涉及到历史感和现实感的命题。古往今来,婚恋始终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反复在文学作品中反映的主题。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断言,男欢女爱是文学艺术创造中不可替代的素材。同样从现实意义上讲,男欢女爱也足人类最初的目标与心态需求。人类历史经历了千年的渐进发展,遇到了无数次的嬗变,在不断的适应和选择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被圈定了各自的生存境遇。当海洋退去,喜马拉雅山脉无所畏惧地从大地上隆起时,藏族先民便成为这个新大陆的主人。  相似文献   

3.
浅谈文物     
谢枫 《文物世界》2009,(1):45-46
所谓文物,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珍贵的历史遗存物,它从不同的领域和侧面反映了当时特定条件下人们认识自然、改造世界的状况,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4.
汤菁 《风景名胜》2010,(7):67-89
几千年岁月的河流把曾经的痕迹大部分冲刷干净,也许只是偶然,才在一片沙地上封存了一些古人的记忆。如果不是江西大洋洲的惊人发现,我们也许就会彻底地遗忘他们。  相似文献   

5.
考古学次生堆积的研究与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蒙河  陈淳 《华夏考古》2001,1(2):94-10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当代考古学的目标从器物描述扩展到对人类行为的信息提炼,对考古遗址中文化堆积改造和遗址形成过程的了解,便成为田野工作的一项重要方面。虽然,对过去社会文化和人类活动的了解取决于考古学家对遗址的仔细发掘和采样,但是发掘和采样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则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因为,考古遗址从形成开始,不但受到人类活动的改造,而且在使用时和废弃后的漫长岁月里,还会被堆积后的自然和人类动力破坏得面目全非。所以,如果要科学地认识考古学文化,仔细分辨人类和自然对考古遗址的改造和扰动就必…  相似文献   

6.
刘俊 《神州》2013,(2):242-242
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同身边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人类自远古至今的活动无不践行着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甚至想要掌握自然。特别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人类生长的地球已经用“村”来形容,人类依靠科技的发展已将探索领域不断延伸到外太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科学技术在指导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毁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相似文献   

7.
论地理与历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主的认识模式中,学者的任务就是把人类活动当成人类思想的体现加以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中的“自然历史观”并未将历史看成自主的认识模式。由于历史学的认识方法具有自主性,因而历史地理学家在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时,应更多地注意历史时期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同时,历史地理研究也不能离开历史学家所处的现实世界,而是在研究时应将所有知识运用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中。将历史学充分地运用于历史地理学科,以为地理学工作者提供一个机会,使地理学者运用适合的历史学方法研究历史变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历史」一词按希腊文的意思,是叙说和叙述已经认识到的和已经研究过的事物的意思。(1)广义地说,历史便是任何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意义中,「历史」这一术语可以应用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毫无例外的现象上去。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我们懂得的只有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从两方面研究历史,可以把它分为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然而这两方面密切地联系着;因为人类的存在,所以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便互相制约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八页注释)。历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作为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的文物,则从不同的侧面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等方面的状况,成为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由于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而受到  相似文献   

10.
在许多史前遗址中,我们会将与文化遗存共存的大量其他遗物和遗迹看作是人类行为所致,比如将动物骨骼看作是人类狩猎或食用的庖厨垃圾。就像用静态方法分析器物工具一样,其实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考古遗址也一样,它们在发现时也早已处于被弃置状态,从被古人类栖居到被发掘出来的漫长岁月中,饱经地质、气候、生物和人类的种种动力作用,沧海桑田,早已是面目全非了。因此,单凭发掘过程中所获得的表面印象而做的结论,难免与遗址本来的面目有很大的出入。埋藏学和遗址形成过程研究,就是要把影响遗址和文化遗存堆积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区分开来,从而能比较客观和全面地了解古人类的活动与行为方式。本文作者是最早提出遗址形成过程概念的美国考古学家,他认为一处考古遗址是由人类文化的和自然动力过程共同塑造的。自遗址形成阶段开始,文化动力和自然动力就无时不刻地对文化材料产生影响,它们决定了文化遗存保存下来的条件和机会,并直接影响到考古学家对它们的解读和古人行为复原。遗址形成过程,特别是遗址废弃后的扰动会导致考古记录呈现一种被扭曲的人类行为和社会活动图像,造成我们了解和重建过去的偏差。由于考古遗址的改造和扰动不存在有没有问题,而是程度大小的问题,所以,绝大部分的考古记录向我们展示的并非是一种凝固的远古社会形态,而是受到破坏后的扰动状态。在本文中,作者对如何研究形成过程,分辨自然动力和文化动力提出了一些理论方法的经验之谈,对于我们在考古发掘中分辨遗址形成过程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美国考古学家伍德和约翰逊指出,对于考古学家来说,对文化遗存和遗迹的关系以及它们和遗址自然迹象关系的准确辨认和判别,是我们这门学科的基础。如果我们误读了这些关系或对这些关系做出了错误的解释,那么我们就无法得出可信的考古学结论。  相似文献   

11.
张少宏 《旅游纵览》2011,(3):110-110
<正>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第二,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第三,人类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相似文献   

12.
傅国涌 《江淮文史》2013,(5):131-140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足4000年,我们最发达的是史官文化.到清史就有二十五史。从春秋到清末,我们可以看到,几千年来整个历史进程充满着破坏力,中国历史上被人记住的往往是破坏性的人物.陈胜、吴广、项羽、刘邦、  相似文献   

13.
“以农立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实际,这也成了今人认识中国历史的前提。尽管如此,也不可以单单因为主流在农业就把历史每个阶段的经济属性当作非农业莫属。商代,中原和邻近地区的不同氏族集团可以有不同的营生。商有发达牧业和青铜业是不争之实,商营农业也是史学界几乎一致的定论。然而,这个定论仍有讨论之必要。以下就从几个方面,对商经济基础问题发表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4.
吴杰华 《中华遗产》2014,(7):108-117
猫不在六畜之列,亦置身于十二地支之外,然而猫在中国古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田舍中的信赖到书房里的暧昧,从祭坛上的尊崇到传说中的忌惮,数千年的相处积累下人对猫丰富的想象和复杂的情感,使猫的驯养有了精彩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国地图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丰富灿烂的古文化,这是数千年来聪明的中国人民所创造的,在地图方面也有所反映。地图作为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事社会活动的必要工具,几乎同世界其他文化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有关地图起源的文献,最早记载的是夏禹铸九鼎的传说,而考古发现则首推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地图。此图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图作品,它反映了距今2100年前中国地图学测绘、制图的光辉成就。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中保存下来的地图作品,我们认为可以从中发现地图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又从保存下来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正盗版书并非新生事物,中国的盗版行业历史悠久,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从事这个营生了。那么,在当时的条件下,古人是怎么盗印别人的书籍的呢?从现存的资料来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直接翻印。这种形式较为普遍,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就是把别人的书拿过来,原封不动地大量翻印成书,然后出售牟利,因为未经原作者授权,当然是违法的(虽然那时没有版权保护法),而且原作者也不能从中  相似文献   

17.
朱地 《百年潮》2003,(2):4-9
我们在今年第一期的新年献词中这样写道:"当前,举国上下都在谈论创新问题.创新,是历史的火车头.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这段话,用来说改革也是适合的,因为改革实质上就是创新与突破.改革、创新、突破,是社会进化的基本法则,是一部永远不会完结的人类认识发展史.正如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创新"问题时所指出的:"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正是基于这种睿智和哲理,报告把"改革要有新突破"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向全党提了出来.为了帮助广大读者讨论和了解我国今后一个时期里改革的突破方向,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高尚全同志.  相似文献   

18.
陆燕飞 《黑龙江史志》2013,(13):263-263
<正>一、对历史意识的认识历史意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意识。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意识是人类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由各种理性认知和感性认知共同组成。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人类就是依赖意识来能动地从事物的现象去发现其内涵的本质,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也有赖于意识的指导作用,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意识支配下开展生产、生活活动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这些时,我们常常接触到从各方面所提出的关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过去我也曾经作过一些很原则的讲话;每逢遇着具体问题时,我也零零星星地谈了一些。但是问题总是层出不穷。怎么回事呢?于是我就把常接触到的问题大体概括了一下,问题尽管很多,我想,总可以把它归纳成几个类别;如果能够抓住某些重要关键,把各类问题找出关键予以解决,其他自然就能触类旁通,迎刃而解。由于我没有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仅仅就个人主观感触到的总合为几个问题来谈,自然是不全面的。在历史评价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矛盾,这些矛盾往往会困惑我们对于历史的清晰而明确的理解,我今天想提出来谈的就是这些矛盾,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来解决这些矛盾。  相似文献   

20.
祈年殿解读     
天坛中,古人对天的联想由形似升华到神似,祈年殿糅合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美学、数理天文、哲学思想的综合体悟与认识,它就像一个通天的“谷仓”,寄予了人们对丰收的期盼和对天的敬仰与崇拜。冥冥之中,这一切是秉承了上天的旨意,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