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儿生性顽皮,不喜欢读书。一天,一位在省重点中学当老师的老同学来看我,我将女儿的学习情况和我打骂她的事讲给他听,请他传授教子良方。同学责备我说:“老兄差矣!你这样是害了她!”原来,老同学的儿子从小也跟我女儿一样顽皮,但是经过父母的耐心教育,改变了贪玩习性,初一就成了东南理工大学的少年大学生。他说,教子切忌施以体罚和辱骂,这样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加剧其逆反心理。他给我的良方是勤、温、激“三字经”。勤,就是勤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温,是对孩子进行教育要和  相似文献   

2.
不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年龄上,胡绳都是我的长辈,是我的领导和老师。按照胡绳自己的说法,还有一层关系,就是“同学”。70年代末,有一次去看望胡绳,谈话间有一位我不相识的同志来访,胡绳向他介绍说:这是王梦奎同志,我的同学。我看到来客不解的神情,接着说道:“五七干校”的“同学”。来客会意,相顾而笑。 我从中学时代起,几十年来一直是胡绳著作的热心读者。我从他的著作中得益不少,在治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文字表达技巧方  相似文献   

3.
唐湜 《文史月刊》2002,(2):23-26
1950年印出我的评论集《意度集》后,我寄了一册给健吾先生的清华同窗钱钟书先生,他回信说:“你能继我的健吾(刘西渭)学长的《咀华》而起,且大有青出于蓝之慨!”健吾先生比钟书先生在清华外文系高一、二级,他称健吾先生为“学长”,是名副其实的,说我能继健吾先生的两本《咀华集》而起,对我已是十分抬举,说“青出于蓝”就是太过誉了!  相似文献   

4.
一名老师为了让孩子认识金鱼,特地买了个鱼缸,养了几条活泼可爱的金鱼。等到下午,老师回来后,竟发现金鱼已经被丢在地上,死了。老师生气极了,对着全班小朋友大声说:“怎么会有这样不听话的小孩?究竟是谁做的?”大家面面相觑。一个小朋友走了出来:“老师,是我做的。”老师正想狠狠地批评他,小孩又说:“老师,金鱼游了一整天,它会累的,我就把它放到地上休息一下。”老师搂着这个孩子,轻轻地爱抚,庆幸自己没有把话说完,否则,一颗真诚的童心就会遭到破坏。这让人联想到台湾著名的漫画家蔡志忠先生。在他小时候,他父亲曾把孩子们叫来问:“你们长大…  相似文献   

5.
转眼间老师离开我们就是一年了。一年来,恩师的身影经常浮现在我们眼前,先生的教诲时刻萦绕在我们耳边,多年的往事,浮想联翩,难以忘怀。在石先生身边读书学习二十多年,令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老师执着、坚韧的“求真”精神和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他时常对我们讲:做学问就要有一股“傻”劲,舍得花“笨”功夫,脚踏  相似文献   

6.
因为一篇《愚公移山》的课文,儿子又惹祸了。他认为愚公实在愚蠢,干吗不打一条隧道,目的一样,而且省时省力。老师强调我们学习的是愚公的精神。儿子反驳:“方法不当,空谈精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师生二人越说越激动,当场吵了起来。这下可好,扰乱课堂纪律,我再次被请到学校。老师在电话里很生气。那天工作忙,我紧赶慢赶到了学校,老师已经走了。儿子说:“愚公破坏原始生态,野蛮施工,凭什么要我们去学习?”“当时的技术条件允许他去打隧道吗?你这孩子怎么钻牛角尖啊?”“不要自欺欺人了,他可以搬走一座大山,就不能打通一条隧道?拜托你考虑…  相似文献   

7.
人生过得咋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选的参照系。有位盲人,性格开朗,知足快乐,有人问他:“你怎么不感到痛苦”他笑着说:“我痛苦什么?和聋子比,我能听见声音;和哑巴比,我能开口说话;和瘫痰的人相比,我还能行走。”他不觉得痛苦,是因为合适地选择了参照系。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菩遍都有提商。但为什么还有许多人感到不如意?  相似文献   

8.
镜头一:开学了,小班的阳阳每到吃饭时就哭个不停,老师用尽办法,也都无济于事。后来,阳阳的妈妈不好意思地告诉老师:“我家阳阳平时在家都是爷爷奶奶喂他吃饭的。”镜头二:荣荣刚上幼儿园,那天他突然感到肚子不舒服想上厕所,老师便说:“那你去上厕所吧。”荣荣却愁眉苦脸地说:“老师,我不会擦屁股。”  相似文献   

9.
陆艳 《南京史志》2010,(11):29-30
多年的班主任经历,收获颇多。有时在管理班级时,我让自己“懒”一些,让学生勤一些,收到的效果也很好。在谈笑间轻松搞定各项工作,学生还能亲其师,信其道,让人体会到身为人师的快乐。当然,老师想懒要懒到点子上,学生勤要勤到地方,勤懒结合,才能把班级管理好。  相似文献   

10.
王淼 《文史精华》2011,(7):58-63,1
单士元(1907--1998)先生是我国老一辈知识分子中的老实人。老老实实治学,老老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半个多世纪来,他是这样走过来的。他常说:“我半个多世纪都在故宫。故宫博物院的院龄,就是我的工龄。”实际上,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925年10月成立前10个月,他就已在故宫工作了。  相似文献   

11.
刘宝纯先生今年七十一岁,他虽然已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跋涉了半个世纪,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中国画的园地里,他仍然紧束花发,挥汗躬耕,求索不止。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知道‘四两破千斤’的窍门,但在学画作画包括做人上。我下的都是‘千斤破四两’的笨功夫。”他就是这样做的。他用了十年的时间临摹,遍读了中国历代名家的传世之作,从而尊定了坚实的传统艺术功力;他又背起画板写生二十年,双脚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他说:“泰山、黄河,大海都是我的天然宗师。”1971年沿黄河写生,1972年  相似文献   

12.
“我许世友从娘肚里出世,人就说我不是个成世的精。这句话也叫他们说对了。我许世友就是我许世友。谁要欺了我,我可真不饶人。李静轩欺负我老娘,我一刀劈了他。周二癞子杀了我的入党介绍人,这仇并不比欺负我老娘的仇小。你们大家说说,我能饶了他吗!”  相似文献   

13.
早在抗战时期,我在重庆国立民族学院任教时,经常去市内参政会晋谒邵力子老师,面聆教诲。他和我谈话时有涉及中国人口问题,一定要控制,否则成大问题,至今记忆犹新。我所知道的最早提出人口控制论的有马寅初、邵力子,他们早有预见。待至1954年秋,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时,邵师对周总理说:“中国人口问题一定要控制,否则成大问题。”周总理很支持他,并鼓励他在大会上发言。在大会上发言后,接到许多来信。赞成他的主张的,诉述多子女的痛苦;反对他的说邵师是奇谈怪论。待至1957年,在“左”的思潮影响下,认为他的主张是右派言论。但邵师胸怀晶亮,坚持…  相似文献   

14.
童然星 《古今谈》2005,(2):37-39
我有幸认识沙耆老人是在1983年初,整六十九岁,按我国民俗,已是古稀之年。当年,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共同计划主办一次“沙耆画展”,特请沙老来整复由他母亲赠予“浙博”的一幅油画。那时,我正在文澜阁楼下工作,几步之遥就是沙老的临时工作室,我有空就过去看沙老作画。他是一位慈祥的长者,慈眉善目,中等个儿,衣着朴素。由于他患有精神疾病,  相似文献   

15.
徐悲鸿先生是我国现代的艺术大师,又是杰出的艺术教育家。 先生天资敏慧,早在童年时代已经流露出他的艺术才华。有一天,先生父亲的朋友来访,父适外出。及归,告父。父问:“来者何人?”先生回答说:“没有问姓名。”父道:“不问姓名,何用告我。”显然带有责备的意思。先生翘起左手大拇指说:“是这个人。”原来客去之后,先生把来客的容貌,已在手指上作了妙肖的默写。 先生虽然聪明过人,但始终认为“艺精於勤”。他尝言:“兄弟不信世界上有甚天才,是在我辈切实研究耳。”又说:“今欲成艺术家者,则有数种条件:一、须有极精锐之眼光,灵妙之  相似文献   

16.
女儿伊萍决定嫁给同街的小伙子王兴,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说:“你要嫁给他,我不反对,这是你和他两个人的大事,你们同意就行。不过,我不反对并不代表我满意。”女儿问:“王兴对你那么好,你为啥还不满意呢?”父亲说:“就是因为他偏偏对我太好!”女儿不解父亲的意思,问:“这又是为什么呀?”“因为他对我好有着自己的目的,”父亲停了一下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个人目的,而又能对他人很好,那他才是天下最好的人。”父亲眼中的好人  相似文献   

17.
许剑 《神州》2012,(10):1-1
多么想,能拥有一瞬间的安宁,让我好好的喝上一口水,让那有些沙哑的嗓子好好休息休息。可小朋友在一旁催的很急:“老师,再讲一个故事”,“老师,再玩一个游戏”,……唉,我不仅仅属于我自己。  相似文献   

18.
在为数众多的儒家人物中,颜回恐怕是最为现代人所不齿的一介腐儒。他给人的基本印象,大概除了一副穷酸相,就是愚不可及了。然而他的老师孔子却不这样看:“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1938年5月上旬,在武昌,我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看秘书长张厉生,没有经过通报,我就直接进了他的办公室。张穿着灰色花呢中山装,同另一个穿着草黄色军装的人,像似已谈完了工作随便谈谈的样子。张就把我向穿草黄色军装的人介绍说:“里特,他姓陈。”(我在留法同学中,年龄比较小,他们都叫我的名字。)张接着说:“他也是20年代的老加马拉的”(留法老同学之一),接着他又向我介绍说:“他是周恩来,政治部的副部长,他的名字是为我们老加马拉的所熟悉的。”我就同周恩来拉拉手说:“久仰,久仰。”周问我:“你是什么时候去法国的?”我说:…  相似文献   

20.
陈永正教授一直是我很敬重的前辈学人,他们这一辈人治学、治史的严谨精神,始终是我们晚辈所欠缺的,须好好学习并努力遵循。这次,他对拙文《阴铿:开吾粤风雅之先者》提出的质疑,教我受益不浅,很是感激。的确,我的文章很粗糙,疏漏之处不少,先生一一指出,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