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体育运动作为干预手段,对网络成瘾大学生施加影响,这还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体育运动的干预作用有:替代网络行为的心理体验,减少或消除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对网络行为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的迷恋,从而减轻网络依赖;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防止大学生因心理障碍问题而向网络靠近,并有效缓解和抵御网络成瘾所带来的某些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纠正心理缺陷,培养健全人格。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策略:科学设计运动处方;体育运动结合心理疗法进行综合;干预坚持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葛晓亮 《沧桑》2011,(2):114-116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普及,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致力于家庭(父母)教养方式这一视角,通过使用网络成瘾测验问卷对南通市的2所初中的450名学生进行测量,并配合使用家庭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对其中的34名IAD者和34名非IAD者进行测量,试图表明和揭示网络成瘾青少年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存在着严重缺陷,即对孩子缺少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多等等。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成晓丽  苏淼 《神州》2014,(18):206-206
近几年高职院校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不断出现,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我们将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由于应激事件、物质滥用和网络成瘾等因素引起的心理危机而导致的自杀或他杀危及到当事人或别人生命安全的事件称为极端心理问题。高职院校学生极端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我们的社会、家庭、高校和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身都应该共同关注和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极端心理问题成因,以防止高职院校大学生极端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毕岩  张琳娜 《沧桑》2010,(6):67-68
大学生作为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在网络时代很容易陷入网络的种种诱惑中,对网络产生依赖。本文对大学生上网成瘾的因素作具体分析,并对如何运用网络心理学来控制大学生上网成瘾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察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学业动机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以及学业动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得知,基本心理需要既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又能通过自主性学业动机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因触网而导致网络成瘾的大学生有明显增多的趋势,由此给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进行积极的干预和预防,已成为影响这些新本科院校校风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陈艺丹 《神州》2012,(21):8-9
在现代社会,网络平台在给我们带来显著的方便和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消极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有许多的中学生沉醉干网络,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网络上,荒废了学业,逐渐发展为网络成瘾,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并且身心健康也受到极大地损害。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症状进行简要的论述,重点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行详细的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对中学生网络成癔的关注,共同努力,让深陷网络成瘾的中学生,早日返回正常的生活轨道。  相似文献   

8.
熊淑萍 《神州》2013,(10):39-40
目的:调查与探讨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自尊水平与焦虑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自尊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分别对630名民办高校大学生与600名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结果: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在焦虑水平上两者无显著性差异。高校类别在自尊水平与焦虑水平因素上并没有呈显著关系。回归分析表明,焦虑与自尊水平呈负性相关。结论:无论是在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中,自尊水平对焦虑水平都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网络日新月异,ICT对家庭生活影响越来越大,而人们在家花在ICT时间比重也越来越高。本文针对居家网络活动,尝试提出居家网络依赖概念,以2012年南京市居民个人信息网络问卷调查为基础,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居民居家网络依赖程度的时空特征,属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居家网络依赖程度分为3种,不依赖,轻度依赖和重度依赖,网络活动集中在休息日的17点至23点;空间上呈现两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圈层模式。居民的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和职住属性对居民居家网络依赖程度产生显著的影响,年龄、信息设备水平、职住距离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随着即时通信工具的进步发展,网络社交正在深入大学生的生活.本文构建Logistics模型对人口学变量因素、人际交往因素、上网心理因素、风险教育因素等大学生网络社交风险意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大学生应从个人角度注重防范,家庭和学校应以多样且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  相似文献   

11.
叶穗冰 《攀登》2013,(6):79-83
亲社会行为是由对行为者无明显利益,但对接受者有益的反应组成。对大学生而言,亲社会行为更多地发生在虚拟社会中。影响大学生在虚拟社会的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从个人角度看有认知、情绪和价值观,从环境角度看主要包括虚拟社群、大众传媒和网络规范。提高大学生在虚拟社会的亲社会行为水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针对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制定德育对策。  相似文献   

12.
邓永斌  黄鑫 《神州》2012,(26):233-234
为了探讨四川地区大学生自主性与自我管理的总体状况、分布特点和两者的关系。采用大学生自主性量表和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对四所高校89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描述统计分析显示,四川地区大学生自主性和自我管理处于中等发展水平,自主性和自我管理的分布呈正态分布;相关分析表明,四川省大学生自主性和自我管理存在显著差异;回归分析显示,自主性水平能较好预测大学生自我管理状况。四川省大学生自主性和自我管理存在显著相关,不同水平大学生自主性和自我管理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案例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从创新观念、服务模式、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概括出两所医学高校图书馆的创新启示。  相似文献   

14.
康洪月 《神州》2013,(36):74-74
在当今初中的课堂中,信息技术也越来越被重视,一般情况下因为多种因素的差异,比如说家庭的因素、学生的态度、学校和社会的要求等都会为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风格以及个性发展的需求上带来极大的差异,这些都在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中体现出来,本文就是对初中信息技术差异教学模式做了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5.
康洪月 《神州》2013,(35):88-88
在当今初中的课堂中,信息技术也越来越被重视,一般情况下因为多种因素的差异,比如说家庭的因素、学生的态度、学校和社会的要求等都会为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风格以及个性发展的需求上带来极大的差异,这些都在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中体现出来,本文就是对初中信息技术差异教学模式做了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6.
胡新桃 《神州》2011,(6):108-109
用GEFT(团体镶嵌图形)测验,从大学生中筛选出典型场独立者18人、场依存者20人。在高、低两种自我呈现水平的实验任务中分别计算其被洞悉错觉强度的大小。实验结果表明,认知风格对个体被洞悉错觉有影响,在低自我呈现任务中,场独立者的被洞悉错觉强度显著高于场依存者。在高自我呈现任务中,场依存者的错觉强度显著增大,与场独立者的错觉量之间的差异趋于消失。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介绍了传统阅读环境与网络阅读环境特点,结合两种不同阅读环境各自的特点,分别从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倾向、阅读指导和阅读能力六大方面总结了"90后"大学生在两种不同的阅读环境下生活特点的异同,这对研究"90后"大学生网络生活特点以及制定合理的对策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余运江  孙斌栋  孙旭 《人文地理》2014,29(2):123-128
基于上海的调查分析,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将ESDA方法应用于社会融合水平研究。运用全局Moran's I指数、热点分析、空间回归等指标和模型,从全局和局部两个层面研究了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水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上海外来人口社会融合水平较高,但各个区县差异较大;从局部上看,中心城边缘区社会融合水平较高且内部存在关联性,形成了显著的"热点"区域;空间地理因素和制度因素对外来人口社会融合水平空间差异有显著影响,其中公共服务支出、社会保障支出两个因素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19.
袁岳  杨宇光 《神州》2012,(30):167-167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人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环节都充满了网络信息。网络信息的发展也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的网民中,大学生这一群体占到了30%以上,大学生上网率在80%以上。面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有的大学生选择积极的、健康的,而有的大学生则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成了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这些影响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因此,要给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足够的重视,开拓新的教育思路,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20.
浅析网络与大学生健康人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是新时代的宠儿,自网络诞生以来,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这一新变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可以说是网络的最大消费群体,网络技术在带给他们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人际交往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本文力图通过分析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来认识大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并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