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论文从近代留学史、留学教育史、个案研究、留学生与中国现(近)代化研究等方面对近代留学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回顾;以近代化学工业为例,分析和阐述了近代化学工业中的留学生群体特别是其中的科技企业家,在化工企业管理中的特点以及他们利用自身优势,凭借其技术特长,在技术引进、技术创新与科学管理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发展中国家,由跨国公司参与的外生生产型产业集群表现出明显的技术权力不对称现象。拥有行业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制定权的跨国公司在集群发展演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对此现象的研究目前缺少重视。以上海汽车产业集群为例,通过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研究发现,技术领先使得跨国整车企业拥有集群内的技术权力,并以此为力量,通过技术锁定、技术标准、技术援助、技术示范等手段直接和间接影响集群成员的行为,进而带动企业空间集聚、内部结网和建立相互学习机制,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形态和功能由低级向高级演化。  相似文献   

3.
借助专利信息这一有效的技术信息载体形式,论文从专利地图的角度分析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演进与变化来把握广西地方产业核心知识演化,通过可视化数据挖掘工具,绘制出基于专利地图的广西地方产业技术领域演化路径图。研究表明,甘蔗制糖业作为广西地方特色产业技术演化较为缓慢并且缺乏内生的持续的创新驱动力量,但是产业技术演化趋势是存在的。最后从国际技术引进及地方化、产权保护与制度建设、加强内部交流促进创新协同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大事件影响下的城市空间演化特征研究——以昆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大事件作为一种植入城市进程中的空间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分析了大事件空间效应的形成机制,认为"大型投资"与"社会动员"是嵌入城市社会空间统一体并推动城市"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进而以昆明市为例,界定了昆明世博会的空间影响期,研究了影响期内城市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演化的基本特征。文章认为世博会的植入是上述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之一,并从空间投资、社会动员与社会植入的角度建立了昆明世博会与城市空间演化关系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5.
将田野调查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以学界研究较薄弱的山区侨乡——梅县为研究区域,对华侨与近代侨乡工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华侨在率先投资近代工业中,注重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西方近代企业制度及经营理念。在侨乡工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华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家祥 《人文地理》2009,24(2):78-83
本文以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分析了高新区的功能演化过程及其动力机制。根据国家高新区建设创新型园区的战略目标和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功能定位,提出高新区应该坚持城市化、集聚化、内外资并重三大战略路径,积极实施产业集聚与优化、总部基地经济战略等五大战略,推进高新区功能的持续发展和提升。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结合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30多年的纵向发展演化实例,探讨了农业产业集群内部微观基础(农户、企业)、中观尺度的产业网络和宏观尺度的外部环境(制度、技术和空间)如何共同演化并决定着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变。研究发现:①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化与其内部基本行为主体农户与企业、产业网络、技术、制度和地域空间的演变具有协同作用、共同演化,特定的影响因素与集群网络交互作用形成了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②在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网络、技术、空间和制度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协同演化特征,微观主体的组织创新是对宏观环境变化的适应,宏观环境变化及地域空间演变是微观变化的综合。③在培育农业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既要重视个别农户和企业的成功示范,又要重视地理邻近效应对整个产业网络、技术、惯例形成和空间再造的作用。本研究结论对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管理实践和集群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勇  朱雅琴 《人文地理》2020,35(6):76-84
江南水乡古镇是江南地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高度聚合体,而空间作为功能的载体,是古镇保护与发展中的关键一环。本文以周庄古镇为例,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切入,解析不同旅游发展阶段古镇空间演化的行动者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关键行动者意图、行动者网络结构的变化,推动了周庄古镇空间重构和演化。在观光旅游发展阶段,周庄镇政府为关键行动者,通过行政征召、专家带头征召等方式促成行动者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使古镇商业空间沿河街生长,文化体验空间呈团块状散布;在休闲度假转型阶段,市场力量开始发挥更大作用,行动者网络重新调整,进一步推动古镇商业空间网状渗透,文化体验空间条块衍生。本文认为古镇空间的实践建构应高度重视原住民这一行动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明晰演化经济学核心概念在文化研究中的内涵,进而构建了一个基于演化视角的区域文化观念嬗变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这一框架,分析了江苏区域文化观念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区域文化发展变迁是一个演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遗传、变异、竞争、选择、路径依赖等是关键词和主旋律;源于文化的强大遗传作用,文化发展深深的植根于历史传统;文化变异产生的新奇、创新形成文化发展变迁的根本动力;文化发展以竞争为重要的外部选择机制;文化发展易于产生"路径锁定"。  相似文献   

10.
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配置是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本文通过构建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北京市2001年和2012年16个区县教育医疗设施供需关系及二者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①教育设施"供不应需",供需差距增大;协调发展等级总体较低且有下降趋势;协调发展水平由"东高西低"向"南高北低"格局演变,空间差异增大。②医疗设施"供不应需",供需差距缩小;供需协调发展等级较低但有上升趋势,空间格局由"中心集聚"向"南高北低"演变,空间差异减小。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贾春阳 《攀登》2010,29(3):35-40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美国加快了向东亚转移战略力量的步伐,这一动向值得中国关注。本文通过对近代以来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系统梳理了美国东亚政策的来龙去脉及其主线,并对美国东亚政策的未来走向进行了预研。  相似文献   

17.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history is a symbol of originality of Chinese ancestors both in its conception and project mode. It is still working well and benefit Chengdu Plain nowadays while other comparabl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of the same or later age have vanished and been forgotten. More than just a world-famous cultural heritage, it shows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it also reveals us how to solve problems in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uch as the constantly silt up of the dams, the exhaustion of the energy and the crisis of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system. The inspirations it gives us range from technology to humanities, from economy to various aspects in social life. In a word,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demonstrates the wisdom and creativity of Chinese people and has a universal significance despite the change of time and space. Translated by Li Dan from Shijie wenhua de dongya shijiao: quanqiuhua jincheng zhong de dongfang wenming 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 全球化进程中的东方文明 (East Asia’s view on world culture: East civiliz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Beijing: Beijing daxue chubanshe, 2007, 127–141.  相似文献   

18.
东亚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起源是国际学术界的重大课题之一,而中国的稻作起源研究由于其丰富的材料在这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东亚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一文是加拿大著名植物考古学家加里·克劳福德和沈辰博士综合中国、日本和韩国近年来稻作考古方面的发现和研究成果所作的述评,在高度评价东亚稻作起源研究成就并赞同某些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首先,作者赞同中国水稻的本土起源说,认为可能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一种热带型粳稻。中国考古发现中未见籼稻,籼稻系起源于南亚地区。但是,对于当前所发现一些最早的水稻遗存(如玉蟾岩、彭头山、贾湖,甚至河姆渡)是否为驯化种,作者却持基本否定态度,认为仍然属于野生种,甚至没有足够的考古证据证明是人为采集利用的结果,直到较晚期的龙虬庄,水稻遗存才有了明显的人工干预迹象。农业起源是一个数千年的漫长过程,而非一种突发的事件,这也是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另外,作者还对中国学者对野生稻的生物分类方法提出了意见,认为目前的分类方法不够细致,还应该作进一步的划分。作者比较重视稻作起源中的技术手段,对日本学者的DNA方法表示赞赏,认为它解决了如粳、籼不同起源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最后,作者还提到要重视起源问题的文化和生态背景,强调了多学科系统协作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ABSTRACT. While the origins of nationalism are sought in global historical trends, few analysts have shown how nations themselves are constituted and re‐shaped by circulating global power, ideas and models. The view from East Asia shows that these circulations are mediated by regional developments and interactions which bind these nations together in rivalry and interdependence. The histories of China, Japan and Korea have been closely tied together since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with a gap of about thirty years during the Cold War, have intensified once again.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constitution of nations produces a dialectic between its global form and aspirations and misrecognition of this constitution arising from the self‐perception of nationalism as historically immanent. This tension between the global constitution and national misrecognition contributes to the tenacity of nationalism. It also allows us to get a better grasp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change and structure in nationalis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popular nationalisms in the countries of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