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璜 《江淮文史》2006,(6):110-115
在“左风”盛行的年代,包公这位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的清官,身后竟无法入土为安,遗骨飘零。他最终是如何安息于包河岸边这块风水宝地的呢?省委书记笔下的《包公遗骨迁葬记》,为您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2.
郭建 《文史天地》2012,(11):66-69
“三口铜铡神鬼寒" 以包公为主角的包公戏,是公案类戏曲中最主要的剧日。而包公戏里最重要的道具,就是包公那三把大铡刀。这是包公戏的符号,如京剧《铡美案》开场,包公上场诗:“铁面无私坐南衙,文臣武将胆战麻。任他皇亲并国戚,犯法难逃虎头铡。”《花蝴蝶》一开场,包公上场自表:“铜锣开道人呐喊,谁人不知包青天。我身边随带着张龙、赵虎、王朝和马汉,三口铜铡神鬼寒。  相似文献   

3.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死溢孝肃,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包拯可以说是一位有着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自宋以来,他一直成为人们所崇敬的对象。包拯同代人吴奎在《孝肃包公墓志铭》中说:“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虽外表亦服其重名。”南宋则称其“间里童稚妇人,亦知其名”①;或调“名塞宇宙,小夫贱隶,类能谈之”。②这说明,包拯的美名从宋代就深入人心,妇孺皆知了。所以,在宋代出现了“开封府题名,独包孝肃姓名为人所指,指痕甚深”③的现象。另据《包公正传》(中…  相似文献   

4.
舍利崇拜与遗骨崇拜密切相关,它们影响到纳骨习俗。本文以“佛舍利”为中心,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考证了印度、中国及日本“佛舍利”崇拜的演变传播过程,进而阐明了日本“遗骨崇拜”及“佛舍利”信仰的关系,并阐释其背后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5.
郭建 《文史天地》2013,(1):8-12
在中国历史上名气最大的法官,莫过于宋代的包拯了。几乎所有的国人都知道“包公”。  相似文献   

6.
《睡美人》为川端康成晚期作品。它的荒诞内容使读者感到困惑。探讨《睡美人》的深层内涵又是把握川康成整个创作不可缺少的。如果我们联系《睡美人》之前的整个川端创作,了解他在其他作品中以不同形式反复演奏的主题,理清其发展脉络,我们会清晰地看到这篇重要作品的坐标。川端从创作伊始就存在的“恋母情结”、“处女崇拜”,在20世纪50年代对“入魔”、“入佛”的阐释,贯穿一生的“生死轮回”思想都在这篇不长的作品中作了川端式的诗意抒发。作品散发现代主义的颓废情调,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它又体现了川端以东方文化传统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思考,全篇充满禅理,为此它又是一篇不容忽视的川端的典型作品。  相似文献   

7.
打銮驾     
郭建 《文史天地》2014,(8):15-18
正《打銮驾》是京剧包公戏的一个传统剧目,也是各个地方戏主要的包公戏之一。川剧有《打銮清官》,汉剧有《打金銮》,滇剧、湘剧、秦腔、同州梆子、河北梆子、豫剧都有此剧目。至今还在舞台上频繁演出。拦道的贵妃这个剧目说的故事,还是和一贯的包公戏路子相承,由元代杂剧《包龙图陈州粜米》的故事演绎而来。说的是陈州旱荒三  相似文献   

8.
开弦弓村,俗称“江村”,坐落在太湖的东南岸,现属江苏省吴江市震泽镇。开弦弓村原本是长江三角洲上一个普通的乡村。20世纪30、50年代,中外两位人类社会学研究者先后深入该村,以此作为社会学调查的基本单位和基地,开展详细的调查研究,并对调查所得的资料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整理,成就了人类社会学发展进程中两部巨著。它们分别是费孝通的《中国农民的生活》(又名《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生活》)和W·R·葛迪斯的《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生活》。  相似文献   

9.
名家翰墨     
《收藏家》2004,(11)
陈军天津工艺美术学院毕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天津杨柳青画社美术编审。作品《我的家》入选“第二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获优秀作品奖;作品(《姐妹》入选“1994年中国画、油画精品展”获最高奖(银奖); 作品《荷塘欲雨》入选“第三届中国工笔画大展”获三等奖;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作品《正月》入选“1995 年中国体育书画大展”获铜奖。1996年在香港举办《陈军画展》,2003年3月在日本  相似文献   

10.
一 1959年4月初。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召开期间,毛泽东观看了湘剧《生死牌》,剧中有个“南包公”海瑞上场,引起了毛泽东的兴趣。毛泽东吩咐坐在身边的秘书田家英去借《明史》,他说:“我想看一看《海瑞传》。”  相似文献   

11.
对包公这个人物,人们太熟悉了,但熟悉的大都是他的舞台艺术形象。历史上真实的包公究竟是何面貌?恐怕知之不多。世人都认为,做人难,做官不贪难,究竟如何为人,如何做官?包公就是天下公仆的一面镜子。“得民心得天下”,包公一生中“清廉自律,为官正直,以法律提衡天下”的每一个举动,都是做人之道理,都是为官之学问。在反腐倡廉的今天,对于有关包公历史资料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历史研究》 1994年第 1期载金景芳先生的《古籍考辨四题》 ,读后很受启发 ,而对其中的“孟子‘夫妇有别’说质疑”一节有不同的认识。《古籍考辨四题》暗示孟子的“夫妇有别”论是模仿“男女有别”说提出来的 ,而“孟子不能区别‘男女有别’与‘夫妇有别’的差异” ,提出“夫妇有别”是错误的。并且说 :“我认为在个体婚制下 ,说‘男女有别’是对的 ,说‘夫妇有别’就成问题了。”“‘男女有别’的真实意义说穿了就是严防异性之间发生性行为。如果说上述规定也包括夫妇在内 ,岂不是笑话。”我的基本看法是 :“夫妇有别”论是伦理学理论 ,…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幅别开生面的感人画面。舞台上,艺术典型“忠宝夫妇”的婚恋故事催人泪下;舞台下,生活原型蔡忠宝夫妇脸上的泪水淋漓不止。好评如潮的喜剧《让你离不成》在全国引起轰动后,来到了剧情的诞生地——甘肃省酒泉地区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蔡忠宝夫妇见“蔡忠宝夫妇”,在场的观众人人为之动容。《让你离不成》是武警部队政治部文工团创作演出的一台四幕喜剧,取材于中国杰出青年卫士蔡忠宝的婚恋故事。该剧通过县中队指导员蔡忠宝与妻子之间的感情纠葛,艺术地反映了军人的婚恋和奉献精神。2002年11月,河北电视台特意将蔡忠宝夫妇请到了“真情旋律”演  相似文献   

14.
向农民道歉     
此题目来自于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走进八里堡》的原著。认认真真地观看这部连续剧后,不得不承认它是一部从浮华、奢靡、无病呻吟的海量劣作中脱颖而出的一朵艺术奇葩。它的精彩是多维的,可作品之魂在于“真”———直面现实、鞭辟入里。以鄙人浅见,“向农民道歉”这个原题目更富有历史沉重感和现实警世意义。拈来一用,望书著者不记我剽窃之嫌。孤零零地阅读原著或观看此剧,可能仅仅会激起些许感叹抑或艺术(审美)上的共鸣。但结合网上的两个消息,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会无动于衷。消息一:调查研究表明,自杀已经成为中国年轻人的一大死…  相似文献   

15.
陈军作品     
陈军,当代著名工笔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学会会员。作品《我的家》入选“第二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并获优秀作品奖;作品《姐妹》入选“1994年中国画、油画精品展(银奖);作品《荷塘欲雨》入选“第三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获三等奖并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作品《正月》年中国体育书画大展”获铜奖。1996年在香港举办陈军画展;2003年在日本神户举办“陈军的世界”工笔画展;1998年出版画册《陈军的工笔画》;2《扇面中国画工笔翎毛》;2002年出版《工笔画猫技法》;2003年出版《工笔画——荷花…  相似文献   

16.
李安一 《神州》2012,(33):27-27
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源氏物语》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巨蓍。作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里程碑式作品,它创立了对后世日本民族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物哀”文学传统,对日本民族文学的崛起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系统阐述《源氏物语》“物哀”精神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7.
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人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被誉为描写崔张爱情故事作品的“双璧”,在中国戏曲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董西厢》和《王西厢》都写了“长亭送别”这个情节。两部作品的“长亭送别”又都是精彩的篇章,把王,董两部作品的“长亭送别”作一番比较,对探讨文学的继承和改革创新的问题是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声音     
《中华遗产》2012,(1):8-9
——近日,一尊女性“妩媚版”的兵马俑雕塑出现在北京798艺术区(图1),有人质疑它是艺术还是恶搞。无独有偶,2007年,挪威女雕塑家玛瑞安的作品《我们都是兵马俑》曾在中国展出(图2)。  相似文献   

19.
凡属“花脸”行当的演员,都很注意包公形象的塑造,著名黄梅戏艺人李世寿(1892—1939)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当年黄梅采茶戏舞台上著名的“活包公”,早年项雅颂“铺堂”不久,曾有幸跟他同台唱过二路小生,对其扮演的包公戏记忆犹新。本文根据著名黄梅戏艺人项雅领、余海先、熊利华、桂三元等人的座谈,以及在李世寿家乡调查的材料整理而成。李世寿家住南来岳武穆的四子岳震、五子岳霆避难的“五郎关”(今黄梅县大河镇杨梅岭)附近,从小就喜欢岳飞的故事和岳家兄弟的轶闻、传说,及长学成了岳家拳,是晚清至民国初期黄海采茶戏艺人中唯一…  相似文献   

20.
现代著名作家曲波曾因一部《林海雪原》驰名中外文坛,曲波的夫人刘波被誉为是《林海雪原》中的“小白鸽”也被世人熟知。曲波刘波夫妇都是1938年参军入伍,被称为抗战小八路,他们夫妇共同经历了日军铁蹄下的苦与痛、仇与恨。他们同千千万万抗日战士一样,在民族危亡时刻,拿起武器战斗在抗日战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