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如同人民群众和杰出历史人物创造历史一样,一部中华文化史,也是人民群众和杰出历史人物共同创造的结果。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影响中华文化的发展,既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为依托,又直接引导或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这种活动。这就是说,人民群众和杰出历史人物的文化创造总是互相交叉、互相联系着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肯定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主体性作用的同时,也高度肯定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无论这种影响是正面抑或是负面。  相似文献   

2.
黄季 《铁军》2020,(2):40-40
《尚书》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其意阐述了人民的重要。在中国历史上凡是为人民着想的君主都会迎来他们在位时期的华夏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近代中国能够从风雨飘摇的苦难走向今天的辉煌,同党的群众路线密不可分。人民群众是国之根本,尊重人民,才会受到人民的尊重,得民心者才能得到天下。  相似文献   

3.
杨智 《神州》2013,(32):176-176
马克思群众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并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断继承、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作为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理论依据,成为党的群众工作的指导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党的基层组织的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党的群众工作,是我们党依据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根本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宣传、发动、教育和组织全体人民共同从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5.
新编地方志的记述内容是一个行政区域内的天、地、事、物、人,以此反映一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貌的历史与现状。这五个方面的记述内容中,起主宰作用的是人的活动。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有意识的、经过思虑和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人。”(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新编志书,毕竟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的纪录,多民族、多阶级和多阶层群众…  相似文献   

6.
刘曦蔓 《神州》2013,(7):26-26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创造和广泛参与的文化。群众文化充分地体现着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感受与热望。群众文化是文化繁荣的沃土,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力量,植根于民间土壤,汲取生活养分,创造丰富的文化意蕴和艺术形式,承载着民俗与风俗,推动着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李瑞环同志就人民政协的创新工作曾做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只要我们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敢于突破陈规旧习,做到与时俱进;只要我们时刻牢记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经常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只要我们切实遵循实践第一的观点,边实践边总结,用经验推动工作;只要我们始终注意把优良传统与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开拓中前进,人民政协的事业就一定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就一定能够不断开创新的局面。”事实上,人民政协工作一直都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开拓中前进”的,从中央到地方,都不断地探索新的工作方…  相似文献   

8.
沈宝祥 《沧桑》2008,(6):220-220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中国历史跨越式前进的三十年。回顾三十年,我们很自然想起毛泽东的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  相似文献   

9.
列宁说过:“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①又说:“对于领导一个大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来说,最大最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没有同全体劳动大军,即同大多数工农群众保持牢固的联系。”②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它的基本内容在思想上表现为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则;在政治上制定和执行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0.
刘艳华 《神州》2014,(2):40-40
<正>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进行的,以满足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以文艺娱乐为主要内容的自我完善的需求及其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群众文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她是人民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掌握文化和创造文化艺术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广泛性。一、历史上的群众文化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人口将近14亿,群众文化的覆盖面之广,参与对象之众是其他类文化所无法  相似文献   

11.
贾志武 《神州》2012,(18):212-213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讲述和评价历史人物是中学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从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梦竹 《旅游纵览》2017,(3):122-125
当代中国,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方针。  相似文献   

13.
李抒望 《攀登》2009,28(6):1-4
所谓党的执政能力,其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一切能力,都是为人民执政;一切能力,都要为人民执政。归根到底,党的执政能力要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中来,要在与群众密切联系的实践中历练,要在严酷的反腐败斗争中提升,最终还要由人民群众来断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过程艰苦。  相似文献   

14.
李卫军 《攀登》2014,33(4):45-49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的基本观点,表现为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论断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牢固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从实质上说,就是在理论上深入理解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论断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切实践行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的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15.
正要写人民史必须端正历史观,必须全面准确把握人民史观、群众史观。人民史观、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或者说主体性力量。在以往、现今、未来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主体性力量;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个社会领域、每一个社会活动中,人民群众也是主体性力量,同时也不能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拉郎才让 《攀登》2005,24(3):107-10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它的哲学基础主要是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甘奇 《沧桑》2010,(3):146-146,156
英雄史观是托马斯·卡莱尔的唯心主义思想的本质体现,影响深远。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遵循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以及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几个方面对托马斯·卡莱尔的英雄史观进行评析,以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历史研究做出正确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彭锡胜 《纵横》2011,(6):16-18
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十分了得的大事情,从大的方面讲,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历史由此进人一个新的拐点。从细微处而言,辛亥革命转变了国人的思想观念,使民主共和的旗帜在人们心头飘扬。就是这样一个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革命,其发端和玉成者却是一些小人物。正如毛主席所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历史由人民群众创造。  相似文献   

19.
为使续修县(市)志篇目走出计划经济体制的阴影,修志者除在宏观上注意记述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外,还应在微观上特别重视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生事物的记述。因为这些新生事物是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伟大创造。续修县(市)志准确全面地记述这些新生事物,就是在事实上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功绩。  相似文献   

20.
苏业花 《丝绸之路》2010,(18):88-9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历史文化遗存。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博物馆作为文物征集、收藏、研究、陈列和宣传教育的文化机构,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的管理起着重要作用,有责任担当起保护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色,并通过陈列、展览、宣传等手段将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呈现给广大人民群众,达到保护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