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歌行是古诗的一种,从汉魏乐府发展而来。因乐府诗中多以“歌”、“行”名其篇,如“燕歌行”、“短歌行”、“饮马长城窟行”等,因此后世将唐以前文人模仿乐府风格创作的大量以五、七言为主,间以杂言的作品,仍称作“乐府”,而将唐以后出现的、多为七言的作品,称之为“歌行”或“乐府歌行”。尽管对歌行的确切概念学术界至今仍无定论,但注重转韵,骈散兼行,节奏铿锵悠扬,音调和婉流利,则一直是歌行的最大特色[1]。本文将以歌行发展的三个阶段的代表作品为例,谈一谈歌行的演变及其特点。七言歌行进入唐代以后,以七言为主的歌行已形成一种独立的…  相似文献   

2.
梁章钜在《文选旁证》中认为《沧浪诗话》所载“班婕妤《怨歌行》,《文选》直作班姬之名,《乐府》以为颜延年作”中的《乐府》指郭茂倩《乐府》是不对的。当指刘次庄的《乐府集》。  相似文献   

3.
叶君远 《文献》2001,(3):170-176
吴梅村与瞿式耜是至交好友,他曾为瞿式耜写下过两首七言歌行.《梅村家藏稿》卷五十八《梅村诗话》介绍了这两首歌行写作的缘起:  相似文献   

4.
《吴梅村年谱》冯其庸、叶君远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吴梅村是明清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七言歌行延续唐人古风的优良传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一座丰碑。冯其庸、叶君远这两位先生,积十余年之功,穷搜博引,编纂成这部厚重渊  相似文献   

5.
《文章辨体》和《文体明辨》是朗代两部有一定规模的诗文选集,它们改变以往诗歌选本的作法,把歌行体从乐府诗中分离出来,并从题目、声调和语言等方面对它们的区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名句经受了漫长岁月的考验而不断流传,历久不衰。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左思《咏史》),“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天咏怀五百字》)。究其原因,除作品本身强烈的思想性外,和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有很大关系。运用对比,就是把两个原本矛盾对立而又未必属于同一时空的事物放置在一起加以对照,从而产生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  相似文献   

7.
《公莫巾舞歌行》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宋书》卷二二《乐志四》载“《巾舞》歌诗”一篇,并称之为《公莫巾舞歌行》。全文又载《乐府诗集》卷五四,称为《巾舞歌诗》。《南齐书·乐志》载其首尾片断共计40字,称为《公莫辞》或《公莫舞歌》。《宋书》卷一九《乐志一》所叙述又有《公莫舞》,列入“巾舞”...  相似文献   

8.
七言作为韵文体,在汉代已被广泛使用,但作为诗歌的一种体裁,却至南北朝后期才开始流行,盛唐以后方成为诗歌的主体。这是由汉魏六朝的音乐体制决定的。汉魏六朝的诗歌史,经历了由歌谣到乐歌,再到徒诗的演变进程。七言徒诗是从七言歌诗中发展过来的,早期的汉至晋宋的七言诗歌都是歌、舞词,主要是由句句入韵与杂三七言这两体构成,这两体都不能成功地转化为大宗的徒诗体,这是由汉魏旧乐体制所制约的。南北朝后期,在新的音乐体制中,七言诗流行,隔句押韵的七言歌曲流行,并由此迅速孕生徒诗七言体。到了隋唐燕乐时代,七言已经成为歌曲主体,同时在徒诗体中七言也逐渐成为诗体的主流。  相似文献   

9.
这首《登高》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间,旅居夔州时之作,历来对此诗评价甚高。如清朝杨伦认为此诗:“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而早在明代,胡应麟就推崇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诗薮》)。  相似文献   

10.
拙作《李白先世之谜》一文(见《唐代文学论丛》总第八辑),曾阐明李白属于西汉李广、李陵,北周李贤,杨隋李穆一系。现以拙作的辩析论断进而探讨敦煌莫高窟的李白近宗,正可得到互为印证、相得益彰之效。本文所据的史书资料,最主要的有下面这一条: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陇西李氏、定著四房”。其一曰“武阳”,二曰“姑藏”,均李暠之后弧暗ぱ簟?李伦五世孙文度之后,四曰“敦煌”,李陵之后;北魏时改姓丙;唐高祖时复姓李氏。(据胥树人先生:《李白和他的诗歌》第15页之转述)  相似文献   

11.
李白与清溪     
成珠 《江淮文史》2011,(3):127-130
清溪地处池州宛溪河上游、响山脚下,是秋浦胜景之一。李白曾到这里写下一组吟咏清溪的诗篇。开篇之作就是《宣城清溪》(一作《入青溪山》),在李白那个时代,秋浦县属宣城郡(今属池州),故诗称《宣城清溪》: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唐吴兢(670—749)《乐府古题要解》(下简称《要解》)二卷,为今可考最早的题解类乐府书。学术界一般使用的是明末毛晋据元本付梓的津逮秘书本(下简称津逮本),源于此本的清张海鹏学津  相似文献   

13.
中华史歌     
刘迈 《陕西史志》2000,(1):32-36
刘迈先生长期从事史志工作:于工作之中深感中华典籍浩如烟海,中华文明博大精深。遂闲暇之余,以七言歌行体,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抒情达意,表现力强,且声韵皆合,读来琅琅上口,经久难忘。“读史能益智,鉴古可察今。”对于这些历史基本知识,每一位中华儿女均应有所了解。至于史志工作者则应视为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不仅要系统掌握,而且应了如指掌,如此则自会得益于编审及研究之中。本刊将分三期刊载刘先生之《中华史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梅村四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号梅村,又号鹿樵生、灌隐主人,江南太仓州人。复社领袖张溥弟子。通经博古,于诗文、戏曲、书画无所不精,诗尤工丽,堪称有清二百多年间最杰出之诗人。所作歌行,风格独特,足备掌故,号日“梅村体”。一生著述甚丰,有《梅村家藏稿》《绥寇纪略》《太仓十子诗选》等。  相似文献   

15.
《柏梁臺詩》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名篇,長期以來被視爲七言詩或聯句詩之始,不過其成篇時間卻仍存爭議。本文在梳理前人論述的基礎上,通過辨析《柏梁臺詩》最早出處的《東方朔别傳》與《漢書·東方朔傳》及東方朔故事流傳的關係,指出《别傳》雖非《漢書》藍本,但其成書卻不晚及東漢,由此確認《柏梁臺詩》成於東漢之前。進而以《柏梁臺詩》中若干"另類"敍述爲線索,推測《柏梁臺詩》並非如序文所説作於西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而是成篇於平帝元始五年(5)以後,七言詩體的發展爲此提供了文體背景。  相似文献   

16.
韩梅 《史学月刊》2006,(9):116-118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周秦时代,诗歌大多来自民间,并与音乐舞蹈合在一起,大半可歌,有一定的音律。到了汉魏六朝时期,这时代的诗歌经过了一个大的转变,一方面乐府民歌仍然保持了原始诗歌的集体性与可歌性,另一方面诗成为文人的一种专业,诗作虽也受民歌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词大国。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和读书人,很少有人不写诗词的。韵文实际上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半。中国古代的诗歌从两言、四言、五言、七言,骚体、长短句,如滔滔江河,滚滚向前。连《老子》《天问》等哲学性名著都是用韵文的形式撰写出来的。中国古人的诗情画意,就在他们的生活之中。郁郁黄花,青青翠竹,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从《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到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  相似文献   

18.
胡贯中 《江淮文史》2005,(3):170-176
李白讴歌名山,也讴歌胜水。天宝十二年(753年),李白在泾县写有一首《泾川送族弟饽》。  相似文献   

19.
郭茂倩《乐府诗集》将郊庙歌辞列为乐府诗之一类,郑樵《通志·乐略》也将《郊祀歌》视为乐府颂声,而迎送神乐歌在元代郊庙歌辞中占有较大比重。元代大量的地方祭祀迎送神乐歌主要寄存于祭祀碑文和祠堂记文中,如元代胡元塏的《孝女祠送神曲》则见于《金溪二孝女祠碑记》中。此类祠庙迎送神乐章在《全元诗》有部分收录,但并不全面。此外郭丽、吴相洲的《乐府续集》从《全元文》中也辑考了一些祠庙歌辞,如《乐府续集》所收录的倪瓒《忠靖王庙迎享送神辞》见于《全元文》中《忠靖王庙迎享送神辞并序》,郝经的《殷烈祖庙乐神诗》则见于《殷烈祖庙碑》中,在《陵川集》卷三十四中列为碑文类。按照《全元诗》和《乐府续集》的辑录方法,元代还有大量的迎送神乐歌未从碑文或祠堂记中辑考出,现从《全元文》和元人别集中辑考元代祠庙祭祀歌辞35题48章(首),将其分为庙碑祭祀乐歌和祠堂祭祀歌辞两类分别辑录以补《全元诗》和《乐府续集》之阙。  相似文献   

20.
贾冰  郑有为 《神州》2011,(4X):42-43
李白沿袭乐府旧题创作《蜀道难》,以极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自此以后,对蜀道难主题的争论从未中断过。大都由片段字句推衍出多种主题论调,但结合史实大都难以立足。本文通过对《蜀道难》文本及作者处境的深入分析,研究其写作手法,对于这是一首写法独特的纯粹写景诗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