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言卷是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各卷而言,方言卷专业性比较强,在编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不易被发现。编纂志书方言卷词汇部分时,收词要规范、分类要合理、选字要恰当、释义要全面准确,力争编纂出高质量志书。  相似文献   

2.
方言卷是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各卷而言.方言卷专业性比较强。内容涉及方言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冷门学科领域。因此,方言志对撰写者的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在编撰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笔者结合修志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3.
关于续修地方志中方言卷的编撰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言卷是一部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卷编纂应达到承续性、整体性、点面结合、体例一致、详略有别等要求,在内容上可设导言、语音、词汇、语法、方言俗语、标音举例、附录等7个篇目。  相似文献   

4.
新编《广州市志》卷十七(社会)于1998年3月正式出版发行。长达90多万字的新编《广州市志》卷十七(社会)由四个分志组成,按序为:《风俗志》、《方言志》、《宗教志》。《家庭志》。《方言志》以粤方言从产生、形成到发展的过程为依据,对广州方言进行了全方位的。详尽的记述、分析和介绍。广州方言是汉语的一支重要方言,广州作为广东省省会,自古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和集散地,其使用的方言在海内外的交际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方言志》对广州方言进行了全方位的、详尽的记述,突出地显示其所具备的学术价值。参考价值和…  相似文献   

5.
郭猛 《广西地方志》2005,(1):23-24,22
方言志的编写在突出“资治、教化、存史”三大作用的大前提下,坚持科学性和资料性相统一,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统一,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的原则,对提高方言志的编写质量和保存方言资料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周秦时代开始,我国就重视对少数民族语言的记录与研究。西汉杨雄的《方言》不仅有汉语的与“雅言”对举的各地方言,而且还搜集了一些北方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属于当时“百越”民族语言的词语。形成于两汉时期的汉语训话学,自魏晋之后,训信范围不断扩大,出现了运用汉语训伤学的方法和体式记录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的有关或专门的著作。(隋书·经籍志·小学类)就有这方面的著作目录,如(国语)10卷,(鲜卑语)5卷,(国语物名)4卷,(国语真歌》10卷,(鲜卑语)10卷,等等。宋代有刘温润的(羌尔雅)3卷,无名氏《番尔雅》3卷(方以智(…  相似文献   

7.
北宋王浩、王资深曾著有《方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时仪 《文献》2005,(2):279
学者一般认为"从隋唐至元明这一时期都没有方言研究的专著,"①然据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载:"王浩撰<方言>十四卷,阙."②鲁国尧先生<"方言"的涵义>一文指出"王浩<方言>乃南宋以前著作."  相似文献   

8.
陈曼平 《中国地方志》2012,(1):39-43,4,5
第二轮方言志不但要从微观上记录本行政区域内语言现象,详细描写方言面貌、各种方言的分布分区、系属、相互关系、主要特征、典型个案,还要从宏观上反映方言发展演变的脉络与轮廓、主要趋势与演变规律,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等。在篇目、内容、体裁运用上都要有所开拓创新,不但要突出地方特点、专业特点,还要突出时代特征。在篇目上,应增加方言演变与社会人文关系篇、推广普通话与地方普通话篇、方言研究篇。记述内容上要拓展新的学科视野,反映汉语方言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等体现语言文化影响力特点和语言演变的时代特征。在体裁运用上有新突破,适当增加图的种类和数量,建立语音库。  相似文献   

9.
《续修淮安市志》工业卷的编纂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笔者在编纂的几年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具体的编纂中要突出当地工业发展的时代性、地方性和行业特点;要十分重视资料搜集的重要作用,千方百计的搜集资料;具体记述中坚持宏观微观相结合,详略得当和点面结合;当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商榷。  相似文献   

10.
刘显钊 《上海地方志》2022,(4):39-46+95
广西北部湾地区(北海、钦州、防城港)的汉语方言中,廉州话是唯一一种被省、市、县三级志书记录音系的方言,可谓总结提炼第三轮修志汉语方言志编纂方法的典型案例。广西第一、第二轮志书廉州话记载之失主要表现:过于关注方言源流的记述,将还没成为学界广泛共识的观点写入志书;没处理好方言人群的自称问题。方言志的编纂既需要专家,也需要“杂家”,地方史志工作者在第三轮修志汉语方言志编纂时,应避免上述问题再次出现,在方言语料核查以及方言人群分布范围和人口统计等工作上实现有所作为,与语言学家合力推动汉语方言的研究与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