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瑞宝 《文博》2000,(3):20-23
秦咸阳一号建筑遗址在原发掘简报中被称为“秦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是由原咸阳地区文管会刘庆柱、陈国英两先生主持发掘的。简报刊于《文物》杂志1976年11期。在简报的小结部分,作者把这一建筑初步判断为“咸阳宫主要宫殿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汉墓中发现许多珍贵的画像,如画像石、画像棺、画像砖、画像镜、帛画、漆棺画、壁画等等。它不仅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史弥为珍贵的艺术品,也为我们探讨汉代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形象的资料,与古代之献互相参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先秦壁画的遗迹,近十几年来有了新的发现。1975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北殷代宫殿基址附近,发现白灰面的墙皮上,绘有红色花纹和黑色园点,在殷代的建筑物上已经有了彩色壁画(《1975年安阳殷墟的新发现》,《考古》1976年第4期)。1974年、1975年先后在秦代都城咸阳宫殿遗址上进行发掘,一号宫殿遗址发现残缺的壁画四百四十多块,最大的一块长达37、宽25厘米,颜色鲜艳(《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文物》1976年第11期)。三号宫殿遗址走廊两侧发现“长卷轴式壁画”,  相似文献   

3.
《文物》1979,(2)
秦都咸阳的调查和探掘。文化大革命前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做了不少工作,曾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1973年10月,陕西省文管会与咸阳市博物馆共同组织"工作站",以后又有咸阳地区参加,这次工作的结果已于《文物》1976年11期刊出。我们从1959年起,就参加了秦都咸阳的考古工作,读了"工作站"的一组文章,觉着一些地方需要补正,一些问题还可商榷。现在提出,就正于作者。为叙述方便起见,将《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秦都咸阳几个问题的初探》和《秦都咸阳瓦当》分别简称作《简报))、《初探》和《瓦当》,引文也从该期页码。  相似文献   

4.
秦都咸阳几个问题的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4——1975年,在陕西咸阳市窑店公社窑店大队牛羊村发掘了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这是研究秦代历史的重要材料。关于这座宫殿建筑遗址所涉及的秦都咸阳的地理位置、城市布局及其宫殿分布问题,历来争论颇多,分歧很大。本文根据调查、钻探材料,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就上述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秦都咸阳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讨论秦都咸阳的辖域及城市功能区域分布等问题。以往人们受《三辅黄图》记载的影响 ,认为秦都咸阳与内史的辖域是重叠的。本文运用文献及出土陶文资料 ,力求说明秦都咸阳的辖域仅限于大约一个县的范围 ,骊山一带也在秦都咸阳的辖域之外 ;2 0世纪 5 0年代末发现的秦咸阳一号建筑遗址 ,长期以来被看作是秦咸阳宫的一部分 ,或者被看作是冀阙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该遗址遗存迹象的分析并结合对咸阳原上下地形地貌的观察 ,提出头道原是官署区 ,二道原是宫殿区 ,渭北岸坡是平民居住区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6.
秦都咸阳瓦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都咸阳宫殿遗址中,出土了大批瓦当,它是秦文化遗存之一,对研究秦代的建筑和雕刻、绘画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这批瓦当,有半圆形瓦当和圆形瓦当,有素面的和有纹饰的,其中以圆形带纹饰的为最多,半圆素面和圆形素面数量很少,仅有几件。素面瓦当从春秋到汉代,一直沿用。在咸阳汉代陵墓中也有出现。  相似文献   

7.
清代虎面纹瓦当,出土于渤海上京城宫城第2号宫殿址东南部,这一带原有清末至民国初年的砖瓦窑和居住址(<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宫城第二宫殿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第11期).  相似文献   

8.
“宾连”纹瓦当考识方殿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绥中姜女石秦汉宫殿遗址出土一种大型瓦当(图一),此瓦当面径长52、尾长70厘米,堪称巨型瓦当,瓦当面上的纹饰稍细别致,一般称为“夔纹”。这种纹饰的瓦当,还见于秦始皇陵,因其形体大、数量少、纹饰美,则愈显...  相似文献   

9.
《文博》2016,(2)
2015年秦都咸阳城遗址宫殿核心区采集到一件石磬残段,超景深显微观察确认有制作及敲击痕迹。根据采集位置、同出遗物、形制特点等信息综合分析,确定其时代为战国晚期一秦,应与咸阳城北区乐府机构有关。  相似文献   

10.
渤海上京宫城第一宫殿东、西廊庑遗址位于第一宫殿址东西两侧,相互对称,各呈曲尺状(参见本期《渤海上京宫城第2、3、4号门址发掘简报》图一),本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学人曾经进行过发掘。但从其发掘收获来看,除揭露出大部分础石外,对于立柱、墙、地面、基础结构等项情况还不甚了解。为了进一步搞清这些情况,以便深入研究渤  相似文献   

11.
田钟灵 《文博》2023,(6):49-57
秦都雍城北部的一处战国时期封闭式建筑遗址历来被认为是考古所见中国古代最早的“市”。本文通过对秦都雍城考古材料的重新审视,并结合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都城遗址发现的商业活动遗存,认为该遗址与市场交换活动的关系不大,或为秦雍城北部战国宫殿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鱼藻纹盆”1973年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是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今藏浙江省博物馆。盆系夹砂黑陶质,敞口深腹,环耳平底,通高16.2,口径31.6厘米。其腹壁两侧各饰一组动植物形象刻划图案(见图一),其意究为何指,自来聚讼甚多。 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之为“一组鱼藻纹(?)和一组凤鸟纹(?),”但持存疑态度。吴玉贤定此盆名为“鱼藻纹盆”,并谓“盆腹上刻划出一组鱼藻纹,表现了水阔鱼跃的景象。”但对另一组纹样则略而不提。“鱼藻纹盆”的定名似成定论,包括今博物馆陈列时亦因袭其名,王大有则认为这两组纹样都是凤鸟纹,并结合图案中出现的太阳纹,推测此纹样应为“汤谷扶桑图”。如图一所示,“两只阳鸟相向而立,中有一树,枝繁叶茂,扶摇直上,即扶桑”。  相似文献   

13.
凤翔县一九七二年出土一面玉璧。璧作圆形,中心圆孔,直径29.7、孔径5.94、厚0.9厘米。玉呈墨绿色,明亮光洁,晶润欲滴。两面布施繁褥细密、图案相同的纹饰,自孔至缘,以五周内填短直斜线的双道弦纹带相隔为四组(周)主体花纹,主纹图案为大小相间、互相蟠纠联作的勾连纹。花纹阴刻,线条流畅、准确,完美生动。依其特征,时代当属春秋早期(图一、图二)。璧是古代贵族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的礼器,也作装饰品。《尔雅》:“肉倍好谓  相似文献   

14.
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首次大规模地揭示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并由此确立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或称“半坡文化”。在这之后,又陆续发掘了好些这一类型的遗址,重要的有: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华阴横阵、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等地。在这类遗址出土的众多的陶器纹饰中,最引入注目的是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的彩陶盆上所绘的“人面纹”和“鱼纹”,它们是这一类型遗址中最有特色的典型纹饰。  相似文献   

15.
查海遗址出土一件带有动物纹饰的陶罐,一面为蟾蜍纹,一面为蛇衔蟾蜍纹,这是在目前已知出土文物中出现动物纹饰时间最早的,不仅如此,从发现这种纹饰开始,它一直延用至今,并被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喜爱。结合已经发表的有关蟾蜍纹饰的发掘报告及相关资料,对我国蟾蜍纹的寓意流传进行梳理探究。  相似文献   

16.
1982年,辽宁省考古工作者在绥中县沿海发现古代建筑群址,并在《文物》发表了《辽宁省绥中县“姜女坟”秦汉建筑遗址发掘简报》一文(以下称《简报》)。《简报》详细介绍了发现时间、经过、遗址的分布及发掘情况,并对遗址的年代、性质做了认真的研究和考证。笔者自1985年下半年参加该遗址的发掘工作以来,对建筑群体的兴废年代、性质及相关的问题,产生一点看法。现拟成此文,盼与有关同志共商。  相似文献   

17.
二里头文化一、二期遗存的性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里头文化一、二期是同一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还是性质不同的两种文化?这实在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自从二里头文化被发现以来,学者们对它的一、二期为同一文化系统不曾有过异议。七七年十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开始发掘,七八年底结束。据《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的报告,二号宫殿的“始建年代在二里头三  相似文献   

18.
杨姑壶铭释读与北赵63号墓主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物》1994年第8期刊载《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一文,报道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于1993年9月~1994年1月间,在山西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发掘的3座大墓,3座墓的编号分别为62号、63号和64号。发掘简报的作者根据墓葬排列的顺序,推断63号墓的墓主为晋侯邦父的次夫人。63号墓所出的随葬品十分丰富,其中两件青铜壶是这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铜壶的盖下口外壁及壶颈内壁铸有内容相同但行款不同的铭文,铭文为:“杨姑作羞醴壶永宝用。”简报的作者据铭文指出  相似文献   

19.
王学理 《文博》2011,(2):24-29
咸阳原上秦都1号遗址发掘时,被抢先定性为"荆轲刺秦"的咸阳宫,以适应"评法批儒"的政治需要、本文由当年调查、测绘、发掘者撰写,从遗址总体、建筑形式、功能布局、地理位置及抽样检测等方面论证,该建筑遗址是"商鞅变法"时所建"冀阙"的基址,同宫城内其他建筑联系起来,即史书上统称的"冀阙宫廷"。  相似文献   

20.
《博局占》与规矩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尹湾6号墓出土的西汉晚期简牍,在简帛学研究上有特殊的意义。其中9号木牍上的《博局占》,对于研究学术界聚讼已久的所谓“规矩纹”或“TLV纹”,提供了新的启示,值得在这里专门讨论。 9号牍的题名,发掘整理者意见不一。发掘简报统称为《神龟占卜法》,是根据牍上一面的“用神龟之法”及图。同时刊出的《尹湾汉墓简牍释文选》与《尹湾汉墓简牍概述》则称《六甲阴阳书》,系因同出13号牍《君兄缯方缇中物疏》载有“《六甲阴阳书》一卷”。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