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湖南文史》2014,(2):44-45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大地震,地震发生后,新华社领导立即派我赶往唐山做现场采访。在唐山灾区采访期间,我每天奔走在满目疮痍的瓦砾中,亲眼目睹了众多家庭房倒屋塌亲人罹难的惨状。当时正值炎热的夏季,酷暑中到处散发着尸体腐败的气味,整个唐山从南到北到处是生者痛失亲人的嚎啕哭声。  相似文献   

2.
在我多年的记者生涯里,所采访的重大事件中最使我难忘的就是1976年发生的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  相似文献   

3.
<正>一路走来,阅人无数。仅仅一面之缘,长留心间,而日益高大的形象,只有那一个。那是一个小战士,名字已记不得了。只记得小个头、小眼睛,一笑一个酒窝,但只有半边,在右脸上。我是在唐山大地震的废墟上认识他的。1976年7月,我所在的工程兵部队的一支小分队,因坑道作业和煤矿作业相近,他们在唐山马家沟煤矿学习被复技术。就要离开了,赶火车半夜起床时,遇上了大地震。短暂的判断和战前动员后,他们成为全唐山最早建立  相似文献   

4.
我这几十年,经历过许多风风雨雨,但最使我难忘的就是唐山大地震后急赴北京向党中央上报灾情。 大地震后的果断抉择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大地震的灾难突然降临在唐山一带。一时间,天空闪出忽红忽白的地光;地声好像万炮齐鸣般  相似文献   

5.
我在中南海工作了27年,那时候机关工作人员和中央一些首长及其家属一起,自己买票到西楼大厅看娱乐电影,再加上轮到现场值班或卖票,所以耳闻目睹了许多与中南海内部电影有关的故事,其中有些故事相当感人,有些十分有趣,至今依然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6.
董福庆 《文史月刊》2010,(10):57-57
<正>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不由回想起我参加唐山抗震救灾的经历。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7.8级的强烈地震。当时,我在38军114师后勤部政治处任宣传干事。接到执行紧急任务的命令后,  相似文献   

7.
一群女话务兵在唐山大地震中以军人的信念克服了地震带来的恐慌。她们在岌岌可危的通信大楼里接通了第一条北京到唐山的生命线。她们给许多人带去希望,却不能帮助唯一的唐山籍同事查询其家人的情况。为了安慰那些想急于知道亲人下落的人们,她们不得不说起“谎话”……《唐山大地震时的女话务兵》讲述的是这一个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王锦思 《纵横》2012,(9):44-46
2011年4月,日本东海大地震后不久,笔者到日本考察,同时试图采访最后一位活着的日本侵华名人——李香兰。虽然这次采访未果,但是关于她的一切,却在我脑中久久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9.
我当兵后的1979年,不仅是我们国家多灾多难的一年.也是我个人刻骨铭心的一年。这一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位开国元勋相继逝世;“四人帮”乘机倒行逆施;唐山大地震震惊中外……就在这天灾人祸不断.举国上下迷惘若失之际,我接到了“父病重”的第一封加紧电报。  相似文献   

10.
韩溪 《纵横》2009,(8):22-23
我和枫春、杨煜都是土生土长的唐山人,共同经历了1976年7月28目的唐山大地震,共同感受了失去24万多亲人的唐山人。为讴歌唐山人民的抗震精神,我们奋战了300个日日夜夜,创作出交响大合唱《唐山,烈火中再生的凤凰》,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使她在纪念唐山抗震十周年之际,登上中南海怀仁堂的舞台,通过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向世人展示了唐山人民的英雄风貌。时过20余年,两位合作者已于2005年2月、10月相继谢世。今撰写此文,以纪念那次盛会和两位老友,并借此歌颂汶川大地震中中华民族体现出的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11.
<正>我原是个开滦煤矿工人。解放后,是党培养我上了工人速成中学,又上了大学,成长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从事教育工作轻车熟路数十年,唐山地震的灾难把我推向了教育的新领域。一所新型学校唐山"7.28"大地震,使数千名儿童失去了双亲,沦为孤儿。  相似文献   

12.
徐鸿晟 《丝绸之路》2012,(10):78-79
《唐山大地震》以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前后两个情节节点,在“哑铃体”的结构中具体展现了一个家庭的不幸遭遇及人物的命运变化,表达了对传统伦理道德和家庭亲情的深切呼唤,同时通过对大灾难中救援行为的展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3.
1996年,在唐山大地震20周年之际,各大报刊和电视台对新唐山市和唐山人的精神作了长篇报导,看到唐山人民在全国的支持下,又建立起一座美丽的新唐山市,人民生活幸福、精神振奋,我十分感慨,也勾起我20年前参加唐山抗震救灾的一段难忘的回忆.  相似文献   

14.
1976年7月28日,当唐山化为一片废墟的时候,距唐山市仅115公里的河北省青龙县却奇迹般躲过了这场塌天大祸。 当时,在国家地震局,大家意见并不一致。分析预报室京津组组长汪成民回忆,以他为代表的国家地震局一批年轻同志坚持认为唐山、滦县一带会有大震,但他们的意见始终得不到重视。  相似文献   

15.
1996年丽江发生了大地震,一年多后丽江古城成为世界遗产。从1996年到今天,这20年中丽江所发生的故事,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典型案例,它生动地反映了一处世界遗产或准世界遗产在遭受大地震重击后的遗产保护与延续之路。有赖于遗产的理念和现代的科技,大地震并没有改变丽江古城的古朴风貌,地震改变的是古城的管理模式与发展轨迹,以及外界对于古城的重视程度,古城对于外界的反应。  相似文献   

16.
去年9月,我在采访延安精神研究会秘书长李鉴时,偶然发现了一张照片,这是李鉴的夫人李培瑞1943年在太行山的留影,照片已经残旧,但照片上那位八路军女战士的英姿却依然动人心扉。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张照片记载了一件鲜为人知的悲壮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100多位八路军总部的工作人员,在日军的刺刀前,宁死不屈跳下了万仞绝壁。这是我们知道的狼牙山五壮士、抗联八位女战士舍身取义的壮举之后,又一件可歌可泣的故事。这100多位八路军战士,是八路军总部后勤所属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名字大都已不可考,他们可能是鲁艺的艺术家,新华日报的新闻工作者,可  相似文献   

17.
汤礼春 《百年潮》2003,(3):37-44
当我撰写的《吴晗与袁震之的旷世之恋》一文发表后,有许多读者问我:吴晗和袁震之在1969年就去世了,你是如何取得这珍贵材料的?我便如实地告诉他们,1988年,我到广州采访了我们家乡的革命人物袁溥之,她是袁震之的姐姐,是最早和董必武一起开展革命活动的女性,还曾是出席国民党“二大”的中共女代表之一。她的一生和中国革命的许多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和许多中国革命的著名人物有过交往。  相似文献   

18.
唐山记忆     
北京时间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53.8秒——人类将永远铭记这一时刻——这是唐山大地震发生的确切时间。那场浩劫距今已整整30年。那一天,唐山,这座有近百万人口的城市,顷刻间被夷为平地,24万余人死亡,16万余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对于那次刘骨铭心的伤痛,老唐山人多少年来一直深埋记忆的最深处,很少愿意详细提及。然而,这确是无法回避的历史。在唐山被强震夷为平地的一刹那,市民们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一批从浩劫中惊醒的人们在做些什么?为探寻答案,记者寻访幸存者及有关人士,“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故事。  相似文献   

19.
1976年7月6日,朱德逝世。28日,河北唐山大地震,整个唐山化为废墟。重病中的毛泽东听了地震情况汇报后,流泪不止。他的身体在接连而至的震动中更为虚弱。往事、未来在这位伟人的心中交轨重叠。他对守护在身边的华国锋、汪东兴等政治局委员缓缓言道:“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定论了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  相似文献   

20.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唐山发生了举世震惊的7.8级强烈地震,震中烈度高达11度,百年城市毁于一旦。大地震造成24.2万多人死亡,16.4万多人重伤, 7200多个家庭全家震亡,4204人成为孤儿,城市功能全部瘫痪。这是一份唐山市委宣传部提供的官方文件,三十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就躺倒在这一串冰凉的数字里。死者长已矣,悲痛却永远留给了他们的亲人。而那些父母双亡、自己还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唐山孤儿们,在他们的有生之年,更将永远承受一波波的思念、麻木、怀想、痛苦——他们的人数,是4204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